小议素质形成的规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形成虽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还是有客观规律可以遵循的。对素质形成规律的认识是进行素质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旨在揭示素质形成的一般规律,就综合运动规律、发展适应规律、渐进反复规律、需求索引规律、内化转化规律等展开论述。
  关键词: 素质形成 素质 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对于素质形成有到底无规律可言,目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主要有这样几个相互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素质的形成有客观规律可以遵循,另有人则认为素质形成的随机性较大;第二种认为素质形成主要却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因素,另有人则认为素质形成主要是客观环境和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第三种认为素质形成的结果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另有人则认为素质形成是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产物。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素质形成的规律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但对素质形成的片面理解是他们共同的缺陷,导致对形成规律认识的盲目性。
  事实上,素质形成虽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还是有客观规律可以遵循的;素质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众多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素质形成是以先天因素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素质形成主要具有如下规律。
  一、综合互动规律
  这一规律是通过对素质形成的内外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得出的,是指环境、教育、遗传和主观能动在素质形成过程中相互综合、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从横向上看,素质形成是环境、教育、遗传和个人主观能动四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其中环境和教育是素质形成的外因,主观能动则是内因,个人主观能动是更为重要的内因,在素质形成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环境、教育、遗传、主观能动四因素不仅各自对素质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它们在素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停地相互发生,产生互动。这些互动主要有环境与教育互动,环境与主观能动互动,教育与主观能动互动。由于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的,而且不能主动对其它因素产生影响,其它因素对其影响也很少,因而在互动作用中可以忽略。
  1.环境因素与教育因素互动。环境因素与教育因素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环境因素对教育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次是教育因素对环境因素的反作用。环境因素对教育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在: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因素对环境因素的反作用,表现在教育者不仅可以改造环境,而且可以干预和调节环境因素对素质形成发展的影响。教育因素本身的任务就是调节、营造素质形成发展的环境,促进环境中积极因素去影响素质的形成发展,避免消极因素对素质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它告诉我们,教育者既要认识环境因素对素质形成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又要善于改善、调节和营造教育环境,发挥教育因素对素质形成发展的主导作用。
  2.教育因素与主观能动因素的互动。教育因素与主观能动因素的互动,一方面是教育因素对主观能动因素的形成、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先是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的形成发展产生主导作用,因为主观能动因素本身就是个体原有素质环境中的促进新的素质形成发展的倾向性成分;其次是教育因素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进一步影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是主观能动因素对教育因素的反作用。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可以影响教育者,甚至教育教育者;其次是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可以影响教育内容,是因为教育内容要适应社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素质状况;最后是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能影响教育方法。
  3.环境因素与主观能动因素的互动。环境因素与主观能动因素的互动,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的主现能动因素的影响制约作用,因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本身就是由环境因素制约决定的素质的组织部分。另一方面表现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因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可以选择和改造环境因素。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因素不仅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能选择和改造对其产生制约和影响的环境。
  二、发展适应规律
  发展适应规律是从素质形成的纵向上分析得出的,是指素质形成要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规律。首先,素质的形成与其身心发展是相适应的。素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人的心理范畴。素质形成当然是以其身心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是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个体身心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个体素质发展的程度。其次,素质的形成与其社会实践是相适应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人的成长成熟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刻,从而使人接触到的影响其素质形成发展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不断变化发展,不断促进素质的形成。当前的素质状态又是影响其新的素质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即主观能动因素。所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左右和影响素质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关键,也可以说个体是通过其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其素质形成发展的,而不同广度和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素质形成发展的水平。因此,素质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实践活动是相适应的。
  三、渐进反复规律
  渐进反复规律是对素质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的总结,是指个体素质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反复的动态过程。由于素质形成的过程要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素质形成呈现出渐进反复的规律特点。首先,素质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素质形成不可能有“突变”或者“飞跃”情况的出现。从外部环境看,素质形成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下进行的,它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影响,它使得个体素质是渐进形成的;在内部,个体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素质作为组成个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同样如此。其次,素质形成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影响素质形成的因素中许多是消极的,这些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素质的正常形成,甚至导致个体素质的倒退。消极的影响因素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将长期地存在于素质形成的全过程之中,可以说素质就是在这种正反两面的影响中反复形成的。
  四、需求牵引规律
  事实证明,人的素质形成的重要根源是要满足需求。这里讲的需求主要包含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各个方面,具体为个体为了适应社会而必须要备的各种素质和社会发展要求个体必须具备的素质。需求的牵引是促使素质形成的动力和源泉,没有需求的牵引,素质形成就会变得盲目和随意,缺乏明确的导向。需求牵引规律赋予了素质形成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素质形成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正是对这些不同需求的满足才不断促使素质的形成。
  五、内外转化规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素质形成的内化机制决定了素质形成的内外转化规律。素质是在内化机制的保障下形成的,内外转化规律则是内化机制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体现。素质是“外显”与“内隐”的统一,素质形成的过程将获得的知识和习得的能力不断内化形成品质,又通过修养、气质等表现出来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告诉我们“内化”和“外显”是素质形成最为基本的两个过程,任何素质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此阶段。内外转化规律是对素质形成过程的高度总结,是素质形成的本质体现。
  
  参考文献:
  [1]任顺元.素质教育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2]胡深.素质论[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3]梁红.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内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治疗月经过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3月~2004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良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并自愿接受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患者89例,术后1个月、3个月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住院期间发生SBP的4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和196例未发生SBP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hild-Pu
在模具设计中,为了提高模具设计效率,利用CATIA V5强大的辅助设计能力,提出了CATIA V5在分模过程中更换分型面步骤的巧妙处理。此步骤简单明了,结果表明能满足提高设计效率缩
女性图书馆员在我国图书馆管理事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本研究指出女性图书馆员只有克服心理障碍,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应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因此幼儿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与其发展相适宜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现代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化工行业制造过程中的腐蚀介质给电气设备的使用带来了许多困难,各化工行业为了解决腐蚀带来的问题研究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以下从腐蚀的机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