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6年生成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低涡集
【机 构】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下游天气气候的影响”(2018YFC1505705),公益性(气象)科研行业专项(GYHY201406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6年生成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低涡集中生成于盆地内;在6月生成最多,7月发展最强;按移动情况不同可将其分为5类:东移型、东北移型、东南移型、西移型和少动型;东移型、东南移型、少动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6月,东北移型和西移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7月。夏季5类长生命史四川盆地低涡的结构和降水合成场表明:从发展强度看,东北移型最强,少动型最
其他文献
基于谱图叠加和小波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方法--谱图叠加法.该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色谱信噪比,使只能定性分析的信号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应用此法处理对氨基苯甲酸毛
研究了应用基质固相分散(MSPD)-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中痕量呋喃丹残留物的新方法,并讨论了应用MSPD技术进行前处理与传统残留分析的区别.本实验将MSPD技术用于小麦中呋喃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区域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海面(极值水位)升高的贡献,以及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10 m)岛屿、沿海地区和社会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