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弹簧振子问题的讨论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一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一物块构成弹簧振子,该物块是由a、b两个小物块粘在一起组成的。物块在光滑水平面上左右振动 ,振幅为A0,周期为T0。当物块向右通过平衡位置时,a、b之间的粘胶脱开;以后小物块a振动的振幅和周期分别为A和T,则
  A A0(填“>”“<”“=”);
  T T0(填“>”“<”“=”)。
  看到其中第二问是求T和T0的定性关系,我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直接用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公式[T=2πmk],当物块a与b在平衡位置分离后,振子的质量减小,其他量均不发生变化,很容易得到T  但问题是,在物理课标的要求中,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不要求我们知道,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过,所以我又有点怀疑这一设问是不是超綱了?
  经过查找资料,更进一步分析,我发现其实不用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仍然可得出正确结果。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物理模型。原题是一个轻弹簧拖动一个物体,物体质量发生一次变化。可以视为完全相同的两根弹簧(或同一弹簧)分别拖动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物块a与b粘合在一起时”(质量为m1)设为弹簧振子1,把“小物块a与b脱离开后”(仅a作为振子,质量为m2)设为弹簧振子2,两振子的轻弹簧是完全一样的。如图2所示。[弹簧振子1][弹簧振子2][图2] [a][a][b]
  原题是弹簧振子通过原长位置时发生质量变化,可视为,弹簧振子1和2以相同的速度同时通过平衡位置,此刻开始计时,此后经过T/4,两振子各自达到最大位移,分别比较二者所对应的时间及位移即可回答题目所问。
  初状态:两个振子以相同的速度v0通过平衡位置,由于m1>m2 ,因此,EK1>EK2。
  末状态:两个振子各自达到最大位移时速度均为0,动能全部转化为弹性势能。
  这是一个始末状态已知,要求对过程(时间、空间)进行讨论做出判断的问题。
  方法1:
  从功能关系的角度分析(以分析出的位移作图)。
  课本明确指出:简谐振动的能量与振幅有关,能量大振幅大。由上可知两弹簧振子能量关系EK1>EK2,所以两振子的振幅关系是A1>A2,振子1的位移大于振子2的位移。结合相同的始末状态,做出v-t图象,在图象中位移关系应是曲线(余弦)与坐标轴所夹面积,应有面积S1>面积S2。所以可画得图象如图3所示:
  [v0] [v][t][t1][t2][图3] [o]
  由图象的横轴上,很容易看出t1>t2 ,则T  方法2:
  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以分析出的加速度作图)。
  两振子在从平衡位置运动到最大位移处的过程中,位移x不断增大,弹力不断增大、加速度a也在不断增大,但由于m1>m2 ,对于相同的位置,两振子所受弹簧弹力相同,所对应的加速度a1s2,即A  [v0] [v][t][t1][t2] [图4][o]
  方法3:
  仍然按上面所建的两个弹簧振子模型和所讨论的运动过程:两物体速度均是由v变到零。因为速度的改变量相同,所以质量大的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大、动量的变化量大。
  上述物体的状态变化是弹簧弹力作用结果。(质量不同的两物体是在相同弹簧或同一弹簧分别对两物体作用结果)
  物体动能变化量大,按动能定理,需要外力对其做功多,同一弹簧从原长开始连续变化,若做功多,位移一定大(振幅);即A  物体动量变化量大,按动量定理,需要外力对其冲量大,同一弹簧从原长开始连续变化,若冲量大,时间一定长(周期)。即T  这种思考则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应用了物理规律确切的含义,所以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以上解题过程建立物理模型结合了等效法,等效为两个弹簧振子状态量v发生同样的变化,使得原题中一个振子质量变化前后运动状态与过程的全面比较变得一目了然,这种物理方法也值得借鉴。
  通过讨论这一问题,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很多新公式(如弹簧振子周期公式)和新结论的直接应用给我们带来方便,但不要让它抑制了我们的思维,有了困惑时别忘了回头看看物理的基本公式(运动学公式、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守恒定律等原始规律),回头想想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建模、等效、受力、状态与过程、图象分析等),因为有时只有回到这些“原点”性内容,才能找到更本质的东西,对问题才能看得更透彻,得以有更多的视角去审视新问题,得以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也使我们对物理概念、规律、物理思想方法在应用中加深了理解,我们才会得到更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化学课程长期以来都是学习重点,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活跃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在学习化学知识时,需要注重知识与经验间的结合,对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诸多帮助。  一、充分利用生活现象思考  我们要想学习好化学知识,短时间内提升化学成绩,就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过去强制记忆的学习模式十分不利于我们记忆知识,且记忆时间比较短,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因此,在学习中我们需要将化学知识
期刊
2010年,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新星,他叫刘伟——空着袖管坐到钢琴前,用双脚演奏世界名曲——悠扬的曲风充盈着整个演奏大厅,这无与伦比的表演让青年刘伟夺得了“中国达人秀”冠军。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刘伟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  刘伟10岁的时候,因意外触电失去了双臂。在医院做康复的那段时间,刘伟遇到了一位同样失去双手
期刊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比”“兴”在古诗中的运用: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期刊
一、前言  本篇文章的研究重点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解题工具,在最近几年来,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已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高中化学总复习阶段中应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事实上,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在面临着高考与学习的双重压力,因此对于逻辑性较强且理论概念较多的化学课程来说比较容易出現畏难情绪
期刊
这世界越来越喧嚣。有些人笑得前仰后合,有些人哭得泪雨滂沱,有些人发得金玉满堂,有些人栽得焦头烂额??那么多离奇的剧目日复一日地在身边上演,尘土飞扬的嘈杂时常遮掩了我们的视听。  假如笑声落在酒杯里,溅起的也许是醉人的欢乐;但是,两行热泪落进去呢,你是否还能以明媚的心情去对待生命与生活?  有时候,我们真该静静地坐下来,用一种平常的心境,听一听这世界拥有的独语。那是纯净的音乐,是大自然奉献给我们的深
期刊
一、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国在课程改革方面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等一系列过程,新型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是建立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  核心素养是将我国总体的教育目标进行细化,是高中教学目标拟定的依据。核心素养能够及时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比前面的“三维目标”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高
期刊
“2018年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网上申请正式启动。本年度,港大将继续推进“多元卓越入学计划”,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优秀学子提供多元机会,在“多元卓越入学计划”中表现优异的同学将获得香港大学的入学优惠。  一、 招生名额  2018年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预计招生300人。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择优录取。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参与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的考生均可申请
期刊
如果物体受到三个不平行的力的作用而平衡,则这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三力必共点. 这就是三力交汇原理.  “杠杆类”平衡问题  例1 用力[F]将水平地面上的一块均匀木板一端抬起如图1所示,保持静止. 分析地面对木板有无摩擦力作用?  解析 木板除受重力,还受力[F],如果把地面对木板下端的作用等效为一个力, 就是受三个不平行力而平衡,遵循三力汇交原理,可知三力的共点位置,如图2所示. 由于弹力垂直
期刊
函数方程思想就是用函数、方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变量或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即把某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相互制约的变量用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并研究这些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后解决问题,这就是函数思想。应用函数思想解题,确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一关键步骤,大体可分为下面两个步骤:(1)根据题意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函数问题;(2)根据需要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3)方程思想:在
期刊
一、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