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基于天王沟保护站266户区内居民调研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保护野生动物最常见的措施是就地建立保护区,但保护区的设立会限制农户使用自然资源,影响生计,从而导致保护区周边部分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产生消极态度。基于此,利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态度”专题调研的249份问卷,研究了区内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具有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但也有极少部分人对当前的工作效果不满意,并针对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为了深入了解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变化特征,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年推荐的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利用2007—2017年湖北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相关统计数据及土壤检测数据,对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源/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先增后降趋势,总体分为较快增长阶段(2007—2010年)、缓慢增长阶段(2011—2014年)和缓慢下降阶段(2015—2017年)三个阶段;农作物碳吸收量波动较大,不同农作物的碳吸收量不同
低污染水类型多样,水体性质复杂,主要包括低污染河水、污水厂尾水、城镇地表径流、农田径流排水(含农村分散性生活污水)4类,具有量大面广、可生化性差、部分水碳氮比(C/N)低等特点。人工湿地是净化低污染水的有效手段,不同类型湿地对低污染水的污染物净化效果不同。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净化低污染水中氮的效果,并总结了人工湿地处理低污染水的微生物机制,分析了不同因素(pH、溶解氧、温度、C/N、植物、基质)对人工湿地低污染水水质净化的影响及优化方法,以期为人工湿地净化低污染水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间作种植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目前关于间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为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变化规律,本研究基于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间作模式定位试验,探究西北绿洲灌区间作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试验包括7个处理:玉米单作(M)、豌豆单作(P)、油菜单作(R)、小麦单作(W)、玉米间作豌豆(M/P)、玉米间作油菜(M/R)和玉米间作小麦(M/W
为探讨基肥“干施湿混”(施基肥-泡田-旋耙整田)结合追肥“以水带氮”(先施追肥再灌水)的农艺深施技术及其配施缓控释氮肥对氮素损失及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Nc)、农艺深施(Nd)、农艺深施配施缓控释氮肥再减氮10%(Ns)4个处理,研究了农艺深施及其配施缓控释氮肥对稻田田面水中氮素形态和浓度、稻田氮素流失量、水稻氮素吸收与产量、氮盈余量、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c处理相比,Nd和Ns处理均能降低氮素损失高风险期(基肥后7 d内,分蘖肥后5 d内
生态护坡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生态系统。本文概述了生态护坡相较于传统护坡的优势,总结了其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模式,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红蜘蛛在瓜州县的发生规律、发生特点及原因,提出了推广抗虫品种、降低虫源基数、实行轮作、保护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和复配剂、结合灌溉施肥等综合防治措施。
为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田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以始于1984年的江西红壤性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的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NPKM1)、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NPKM2)、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NPKM3),采用固体~(13)C核磁共振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分析了土壤
以胡麻品种陇亚10号为对照,在井泉灌区吊沟村对8个胡麻新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陇亚13号折合产量最高,达2706.2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10号增产9.31%,陇亚14号次之,折合产量达2641.6 kg/hm2,较对照增产6.7%。综合分析,初步认为胡麻新品种陇亚13号适宜在井泉砂田灌区种植。
为研究低山丘陵区域生态用地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转移,以泗水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泗水县的生态用地变化特征及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7年,泗水县生态用地面积变化明显,呈不断减少趋势,共减少3.60×103 hm2,2007—2017年生态用地的总体转移速率远大于1997—2007年间的转移速率,草地的转移面积占比最大,且转出部分大于转入部分
为评价集中连片贫困区——忻州市的耕地安全性,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而计算生态盈余/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耕地安全性指数,采用权重赋值后的综合安全指数对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耕地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9—2018年忻州市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出时间差异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忻州市14个县(市、区)综合安全性表现为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差异性,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