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听说一个成功商界人士的传奇故事,很可能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重要的是,如果讲述中没有表述任何显示性别的细节,人们通常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这是一个有关男性的故事。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一个传奇式男老板的故事,不管这种传奇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但却很难接受一个女老板可以用同样正当、诚实、道德、传奇的方式实现成功,对于这种表面成功的背后,往往产生不好的推论。
其实,这种表象的下面却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否已经具备了接受一个女性领导者的成熟而自然的心理
调查1 不受欢迎的女老板
在我们周围,往往会听到这种抱怨:女老板缺乏魄力。她们比较迟疑,做事不决断,“她们的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因此她们容易输”;女老板事多。“她们对于别人的意见太敏感,爱找岔儿”;女老板太小气;女老板更注意效率和细节。她们是制度的奴隶,穷于关注细碎事务,“把人看得太紧”;女老板更能挑毛病。“女人要比男人挑剔”;跟着女老板没什么面子。“你见过哪个优秀的男人给女人拎包的?”
其实,听到这样类似的抱怨绝对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人们对于女性站在商界巅峰的不适感由来已久。
《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就1000名男性和900名女性高级工商主管进行过访问,其中2/3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他们对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感到不舒服;同时只有9%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会乐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
罗莎贝思·肯特在她的《公司中的男男女女》一书中写道,“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商界存在着支持男性领导会更好的态度。许多研究表明,无论男女都并不倾向于接受女老板的领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当普遍的对于女老板的不利印象呢?一位接受调查的经理毫不掩饰地说,“为什么是女总裁,难道公司里男的都完了吗?”这种女性领导的家庭模式实际上类似“妻管严”现象,当事人的幸福程度可能并不比非“妻管严”家庭低(正如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同事对于女老板的评价并不比对男老板低一样),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被嘲弄的对象,未婚者很少公开宣称以选择这种模式为自己的骄傲,当事者则或多或少否认自己接受的是“妻管严”模式。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偏见。多数人认为,接受女性领导,在传统的男性主义文化中代表着一种“耻辱”。因此,虽然要选择一个具有领导能力和潜质的合适男性与选择一个合适的女性领导者的难度一点都不会小,但是在人们惯性的观念中,男性形象比女性更接近现成的理想老板形象:强劲、果断、待人的度量、看问题的高度和处理问题的策略水准。可能在一开始,女性领导者就会蒙受某种不利的舆论与偏见。
调查2 跳不过晋升的门槛
年方三十,拥有自己独立咨询管理公司,涉及广告、网络、教育、咨询等多个行业的李小姐眼下正在忙着一件事:通过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将企业生存的根本由个人的信誉向着企业实力转变;将个人的资源和斗志向着团队整体的战斗力转变。
身价百万而又年轻有为的李小姐无疑是诸多年轻女性的榜样和羡慕的对象。而李小姐之所以选择自立山头最初却是出于逼上梁山。李小姐曾经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过,五年后,当她发现自己的辛勤工作给企业带来了大量收益,而最终却停留在部门经理这个位置再也动不了时,李小姐决定走人。“我自己给自己晋升还不行吗?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李小姐以退为进反倒成就了一个成功的女性领导,但是对于大多数女性白领而言,做到中层领导职位,想进一步晋升,就如同面对一个透明的玻璃顶,未来看上去近在眼前,却怎么也跳不过去。
如果让大家勾勒出一个“成功的老板”形象,相信99.99%的人可能会画出一位男性老板。因为人们的头脑中,男性老板的典型远远比女性多得多。同时,女性领导者的分布状况进而成为她们寻求发展和变化的障碍,比如在行业中,女性主管被认为更适合担任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科技研究、商业贸易等领域的工作;在组织内部,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作为副手和中层管理者;在分工方面,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行政后勤、操作性和执行性的事务。从某个角度来说,习惯上认为女性适合担任的领导角色会进一步形成对于女性领导的较为不利的刻板印象。
上海一家策划公司曾经在针对都市职业女性的一个调查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在公司经理层中,男性为57.9%,女性为42.1%,基本平衡,但是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男性比例约为83.4%,而女性则锐减为16.6%。是什么阻碍了职业女性的进一步晋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佟新通过对60多位女性工作者的深入访谈,整理了45万字的宝贵资料。佟新发现,女性高层领导者的罕见是一种性别意识形态在潜在地起作用。
现在的职业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上一代女性职业生活的积极影响,但当她们面临的职业发展机会比以往更多时,很多优秀的女性内心却更矛盾了。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男性主流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不同期待在女性内心交织,这种社会期待带给女性的困惑无形中成为女性晋升领导职位时一个跳不过去的玻璃顶。
调查3 铁腕还是温柔
国内知名手机厂家的技术主管杨女士经常遇到这样的趣事,每次出去吃饭,不管是做东还是被请,不管是陪朋友还是陪客户,不管是与男士还是与女士,服务员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她当成主人,菜单要向她询问,茶水要经她点头,账单也总是送到她的面前。
对此杨女士有点哭笑不得,而朋友们也总是笑她“领导相”十足,举手投足间,那种惯于决策的风格便露了出来。杨女士的确是那种雷厉风行,果敢魄力的铁腕主管。她的下属是这样描述她的,说起话来铿锵有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交待工作有板有眼,决策问题当机立断,对待下属奖惩分明,实在是让人又敬又畏。
另外一位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郭小姐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郭小姐个头不高,面相显小,尽管工作资历已经五年,看上去仍然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下属从来不敢小瞧她,郭小姐就那么轻轻松松地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配得有条有理,遇到难题身先士卒,批评下属也是轻声细语,但却句句都在点子上,由不得人不服气。
人们在谈到女性领导者的时候,经常会引起非议的是管理风格。比如说杨女士很可能被看作是铁腕主义者、女强人,郭小姐则会被认为和风细雨式的小女人,而当公众说到无论是“女强人”还是“小女人”,显然并非完全的褒义。
当描述成就时,女性更多说“我们怎样”,而男性更多会说“我怎样”。这只是一个表达方式的差异,但男性的个人特质会更突出,这一点对于外界人士形成对于个人人格的不同感受尤其具有影响力。
女性更可能表达其负面反馈(但并不表明她们只是或较多看到负面),并比男性更乐于接受赞美。这使得与女性共事更易使人产生压迫感和缺少激励性。
但是女老板的管理风格却更容易受到攻击,同一种社会行为却有不同的社会反应。女老板的“中性化”虽然可能给实际的同事环境中的成员带来好处,但却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反弹,因为它刺激到公众心目中惯性化的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但是,女性管理风格上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其实比男老板的优点更突出:探究准备充分,对团队感受敏感,强调授权清晰,讲求沟通和对话,较少与团队成员强势争夺利益。由于女性领导者的成功可能要耐受较男性更多的挑战与心理压力,她们更能理解被领导者的心理,更易形成团队的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女老板领导所带来的整体效益可能并不会比男老板低。
调查4 居安思危
每到周末,清华、北大、人大的校园里不乏名牌轿车出没,究其原因,一些企业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前来听课。有趣的是,在学习和充电的问题上,似乎总是女性比男性态度更积极。女主管、女经理人甚至女老板对于自身发展,自我提升的迫切要求也不例外。女性领导者似乎更能体会居安思危的意义。
方女士是一家IT公司总裁助理,她的工作重心在于决策和管理,在职场,多数时候要百分百地漠视自己的性别,而纯以生意人的身份与外界打交道。由于负责公司在全国的销售业务,她算是一个标准的“空中飞人”。但是在飞来飞去工作之余,她还决定报考MBA,尽管由于工作紧张,方女士的辅导课程十有八九是错过了,但这并不能动摇方女士考一把的决心。“做到这个位置并不容易,每天都能感觉后生可畏。不给自己多加点砝码实在不安心。”
32岁的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刘女士深感要学的东西太多,全脱产30年也学不完。什么科学教育与培训、绩效考核管理的策划和实施、休闲办公环境的创设等等,但时间那么有限,都是下班后的“散碎银两”,于是权衡再三,选择了自己最薄弱的环节,而且是“细水长流”、无法一蹴而就的学业,但也是最终必定十分有用的学科——英语口语。刘女士深知入世后,英语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像自己这样光有管理才能的人已经颇为落伍。新一代既拥有高等学历,同时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自己想比他们只是多了几年经验而已,很快就会被赶上来。
有调查表明,目前中国的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而且这比例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的EMBA学员中,女性在许多学校也占据了10%的比例。从国外的惠普、柯达、雅芳、玫琳凯到国内的海尔、联想,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者走向前台。
当人们试图研究女性领导者成功的原因时,这些领导者却更倾向于讨论未来的发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从2003年5月开始推出第一期女性管理者课程,在招生简章上,赫然写明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优秀的企业、政府及其他部门的中高层女性管理人员,首期只招收35名优秀职业女性,学习费用3万元。尽管有着苛刻的条件、不菲的费用,方女士仍然决定报名参加,“费用是小事情,关键是我可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同类人智慧碰撞的平台。每天面临的压力那么大,实在想知道自己的同类人都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小英女士指出:女性领导的成功比男性更加来之不易,女性管理者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比男性更多,在他们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持续成功,需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和增长更加丰富的知识,压力不仅仅来自管理,还有社会、家庭。正是压力的存在,使得女性领导者有着更紧迫的学习需求。
现代社会赋予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有才干的职业女性更多的机会,我们时常看到在外企崭露头角的女性成功故事经过传媒渲染,风光无限,却忽略了这些女性领导者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女性职业发展,而女性自身的职业经验、受到鼓励的程度以及相关的性别交往都可能使女性做出多元化的选择,但在迈向与男性职业发展相同的道路上,女性的代价要大得多。同样在迎接未来挑战的时候,女性领导以更敏感的心智提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
其实,这种表象的下面却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否已经具备了接受一个女性领导者的成熟而自然的心理
调查1 不受欢迎的女老板
在我们周围,往往会听到这种抱怨:女老板缺乏魄力。她们比较迟疑,做事不决断,“她们的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因此她们容易输”;女老板事多。“她们对于别人的意见太敏感,爱找岔儿”;女老板太小气;女老板更注意效率和细节。她们是制度的奴隶,穷于关注细碎事务,“把人看得太紧”;女老板更能挑毛病。“女人要比男人挑剔”;跟着女老板没什么面子。“你见过哪个优秀的男人给女人拎包的?”
其实,听到这样类似的抱怨绝对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人们对于女性站在商界巅峰的不适感由来已久。
《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就1000名男性和900名女性高级工商主管进行过访问,其中2/3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他们对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感到不舒服;同时只有9%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会乐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
罗莎贝思·肯特在她的《公司中的男男女女》一书中写道,“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商界存在着支持男性领导会更好的态度。许多研究表明,无论男女都并不倾向于接受女老板的领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当普遍的对于女老板的不利印象呢?一位接受调查的经理毫不掩饰地说,“为什么是女总裁,难道公司里男的都完了吗?”这种女性领导的家庭模式实际上类似“妻管严”现象,当事人的幸福程度可能并不比非“妻管严”家庭低(正如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同事对于女老板的评价并不比对男老板低一样),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被嘲弄的对象,未婚者很少公开宣称以选择这种模式为自己的骄傲,当事者则或多或少否认自己接受的是“妻管严”模式。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偏见。多数人认为,接受女性领导,在传统的男性主义文化中代表着一种“耻辱”。因此,虽然要选择一个具有领导能力和潜质的合适男性与选择一个合适的女性领导者的难度一点都不会小,但是在人们惯性的观念中,男性形象比女性更接近现成的理想老板形象:强劲、果断、待人的度量、看问题的高度和处理问题的策略水准。可能在一开始,女性领导者就会蒙受某种不利的舆论与偏见。
调查2 跳不过晋升的门槛
年方三十,拥有自己独立咨询管理公司,涉及广告、网络、教育、咨询等多个行业的李小姐眼下正在忙着一件事:通过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将企业生存的根本由个人的信誉向着企业实力转变;将个人的资源和斗志向着团队整体的战斗力转变。
身价百万而又年轻有为的李小姐无疑是诸多年轻女性的榜样和羡慕的对象。而李小姐之所以选择自立山头最初却是出于逼上梁山。李小姐曾经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过,五年后,当她发现自己的辛勤工作给企业带来了大量收益,而最终却停留在部门经理这个位置再也动不了时,李小姐决定走人。“我自己给自己晋升还不行吗?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李小姐以退为进反倒成就了一个成功的女性领导,但是对于大多数女性白领而言,做到中层领导职位,想进一步晋升,就如同面对一个透明的玻璃顶,未来看上去近在眼前,却怎么也跳不过去。
如果让大家勾勒出一个“成功的老板”形象,相信99.99%的人可能会画出一位男性老板。因为人们的头脑中,男性老板的典型远远比女性多得多。同时,女性领导者的分布状况进而成为她们寻求发展和变化的障碍,比如在行业中,女性主管被认为更适合担任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科技研究、商业贸易等领域的工作;在组织内部,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作为副手和中层管理者;在分工方面,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行政后勤、操作性和执行性的事务。从某个角度来说,习惯上认为女性适合担任的领导角色会进一步形成对于女性领导的较为不利的刻板印象。
上海一家策划公司曾经在针对都市职业女性的一个调查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在公司经理层中,男性为57.9%,女性为42.1%,基本平衡,但是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男性比例约为83.4%,而女性则锐减为16.6%。是什么阻碍了职业女性的进一步晋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佟新通过对60多位女性工作者的深入访谈,整理了45万字的宝贵资料。佟新发现,女性高层领导者的罕见是一种性别意识形态在潜在地起作用。
现在的职业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上一代女性职业生活的积极影响,但当她们面临的职业发展机会比以往更多时,很多优秀的女性内心却更矛盾了。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男性主流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不同期待在女性内心交织,这种社会期待带给女性的困惑无形中成为女性晋升领导职位时一个跳不过去的玻璃顶。
调查3 铁腕还是温柔
国内知名手机厂家的技术主管杨女士经常遇到这样的趣事,每次出去吃饭,不管是做东还是被请,不管是陪朋友还是陪客户,不管是与男士还是与女士,服务员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她当成主人,菜单要向她询问,茶水要经她点头,账单也总是送到她的面前。
对此杨女士有点哭笑不得,而朋友们也总是笑她“领导相”十足,举手投足间,那种惯于决策的风格便露了出来。杨女士的确是那种雷厉风行,果敢魄力的铁腕主管。她的下属是这样描述她的,说起话来铿锵有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交待工作有板有眼,决策问题当机立断,对待下属奖惩分明,实在是让人又敬又畏。
另外一位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郭小姐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郭小姐个头不高,面相显小,尽管工作资历已经五年,看上去仍然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下属从来不敢小瞧她,郭小姐就那么轻轻松松地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配得有条有理,遇到难题身先士卒,批评下属也是轻声细语,但却句句都在点子上,由不得人不服气。
人们在谈到女性领导者的时候,经常会引起非议的是管理风格。比如说杨女士很可能被看作是铁腕主义者、女强人,郭小姐则会被认为和风细雨式的小女人,而当公众说到无论是“女强人”还是“小女人”,显然并非完全的褒义。
当描述成就时,女性更多说“我们怎样”,而男性更多会说“我怎样”。这只是一个表达方式的差异,但男性的个人特质会更突出,这一点对于外界人士形成对于个人人格的不同感受尤其具有影响力。
女性更可能表达其负面反馈(但并不表明她们只是或较多看到负面),并比男性更乐于接受赞美。这使得与女性共事更易使人产生压迫感和缺少激励性。
但是女老板的管理风格却更容易受到攻击,同一种社会行为却有不同的社会反应。女老板的“中性化”虽然可能给实际的同事环境中的成员带来好处,但却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反弹,因为它刺激到公众心目中惯性化的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但是,女性管理风格上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其实比男老板的优点更突出:探究准备充分,对团队感受敏感,强调授权清晰,讲求沟通和对话,较少与团队成员强势争夺利益。由于女性领导者的成功可能要耐受较男性更多的挑战与心理压力,她们更能理解被领导者的心理,更易形成团队的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一个女老板领导所带来的整体效益可能并不会比男老板低。
调查4 居安思危
每到周末,清华、北大、人大的校园里不乏名牌轿车出没,究其原因,一些企业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前来听课。有趣的是,在学习和充电的问题上,似乎总是女性比男性态度更积极。女主管、女经理人甚至女老板对于自身发展,自我提升的迫切要求也不例外。女性领导者似乎更能体会居安思危的意义。
方女士是一家IT公司总裁助理,她的工作重心在于决策和管理,在职场,多数时候要百分百地漠视自己的性别,而纯以生意人的身份与外界打交道。由于负责公司在全国的销售业务,她算是一个标准的“空中飞人”。但是在飞来飞去工作之余,她还决定报考MBA,尽管由于工作紧张,方女士的辅导课程十有八九是错过了,但这并不能动摇方女士考一把的决心。“做到这个位置并不容易,每天都能感觉后生可畏。不给自己多加点砝码实在不安心。”
32岁的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刘女士深感要学的东西太多,全脱产30年也学不完。什么科学教育与培训、绩效考核管理的策划和实施、休闲办公环境的创设等等,但时间那么有限,都是下班后的“散碎银两”,于是权衡再三,选择了自己最薄弱的环节,而且是“细水长流”、无法一蹴而就的学业,但也是最终必定十分有用的学科——英语口语。刘女士深知入世后,英语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像自己这样光有管理才能的人已经颇为落伍。新一代既拥有高等学历,同时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自己想比他们只是多了几年经验而已,很快就会被赶上来。
有调查表明,目前中国的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而且这比例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的EMBA学员中,女性在许多学校也占据了10%的比例。从国外的惠普、柯达、雅芳、玫琳凯到国内的海尔、联想,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者走向前台。
当人们试图研究女性领导者成功的原因时,这些领导者却更倾向于讨论未来的发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从2003年5月开始推出第一期女性管理者课程,在招生简章上,赫然写明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优秀的企业、政府及其他部门的中高层女性管理人员,首期只招收35名优秀职业女性,学习费用3万元。尽管有着苛刻的条件、不菲的费用,方女士仍然决定报名参加,“费用是小事情,关键是我可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同类人智慧碰撞的平台。每天面临的压力那么大,实在想知道自己的同类人都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小英女士指出:女性领导的成功比男性更加来之不易,女性管理者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比男性更多,在他们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持续成功,需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和增长更加丰富的知识,压力不仅仅来自管理,还有社会、家庭。正是压力的存在,使得女性领导者有着更紧迫的学习需求。
现代社会赋予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有才干的职业女性更多的机会,我们时常看到在外企崭露头角的女性成功故事经过传媒渲染,风光无限,却忽略了这些女性领导者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社会性别角色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女性职业发展,而女性自身的职业经验、受到鼓励的程度以及相关的性别交往都可能使女性做出多元化的选择,但在迈向与男性职业发展相同的道路上,女性的代价要大得多。同样在迎接未来挑战的时候,女性领导以更敏感的心智提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