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物看广绣的时代特征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广绣的特点,除了其主要品种为条幅、挂屏、台屏等欣赏性制品以外,还有就是它的题材,大多表现为人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它的针法也比较多样,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七大类三十余种,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绕绣、凸绣、贴花绣等六大类十多种针法。所用材料除了历史上曾记载过的孔雀毛、马鬃以外,大多是在白缎上使用绒线刺绣,也有用金银线及珠绣。
  由于广绣是在不断地革新和发展。它的特点也就随之不断丰富和深化,也就有了因应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明末清初时期,为了使色彩的表现鲜艳和丰富,大量地尝试运用各种材料,以至孔雀毛、马鬃皆用作刺绣的材料。又如,沈从文先生曾经作过研究:“晚清广绣的成就主要部分是观赏性的镜屏挂屏。因为广绣中首先是这部分艺术品给人印象比较熟悉深刻。至于其他杂件,即少为人注意到了。十八世纪桃花、纳丝和十九世纪初期的戳纱挽袖和裙面,虽还留下许多精品,只因时代隔,若无人作特别介绍,即搁在眼前,也会当面错过,已较少有人知道这些刺绣中也有属于广绣作品了。……绣件极少加属年月,但是从使用彩色分析,相对时代还是可以得到。例如喜用深棕色树干,洋莲紫色加于花鸟间,且多装置在雕刻有流水万字地加团寿蝙蝠红木框中,就知道时代极少早过道光时,一般生产或在同治、光绪之际。北京发现格外多,和晚清官僚来京入朝陛见,士绅子弟会试应举、捐官、拜门,带来送礼祝寿有关。最有代表性的是颐和园里高过八尺的大镜屏,就是六十年前为送慈禧太后寿礼远道运来的。”(沈从文《龙凤艺术·谈广绣》)
  沈从文先生对广绣晚清时代特征的归纳总结,在实物中得到了印证,如道光时期的以外销为主的广绣作品,其树干的确是“深棕色”的;以镜屏斗方形式的广绣作品也是以花鸟为多(图1、清光绪广绣花鸟绣件)。然而,由于其归纳过于简约,尚未能完全反映晚清时期广绣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其实,同治、光绪时期的广绣较前又有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刺绣的技法方面。如白缎绣青鸾献寿图镜屏(图2),采取了2-3晕色法,以及套针、勒针等针法的综合运用,使作品有了色彩过渡的变化,并且吸取苏绣文人画的特点,在作品上绣上文字,这是广绣前所未有的创举。类似的还有花鸟镜屏(图3)等,其树干已不像道光时期绣品那样的纯深棕色,而是采用过渡色来表现高光点。这是广泛吸取别的绣种的技法,特别是苏绣技法长处后而加以变化的结果。在诸多的技法中,尤以晕色法的运用,是光绪时期作品与前代作品相区别的、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广绣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创作出诸如《晨曦》这样的作品(图4),达到了新的高峰。
  广绣虽然不像顾绣般地以文人画作稿,以模仿绘画为擅长,却以其能贴近生活,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器物、场景,在浓郁的民俗气息中透露雅致。由是,让外国人十分青睞,畅销欧美市场。如笔者曾见一对条幅挂屏,就是属于此类作品。
  挂屏,白缎绒线绣。纵96厘米,宽26.5厘米。两件合共一套(图5、屏一:图6、屏二)。刺绣图案为山水人物形式,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民间祭祀活动。如屏一所示,人们打着旃幡,抬着供神坐的轿子,以及一与祭祀有关的巨大“神木”,穿山越岭前行。“神木”上绣有文字,文为:“大世名木位前”。旃幡对联所绣文字上联是:“天生一中分造化”;下联是:“人非心上起口口”。
  屏一祭祀队伍中所抬者与屏二祭祀队伍中所抬者皆为轿子,只不过分属女轿和硬轿而已,我们从《澳门纪略》一书的附图中(图7、图8)可以找到答案,所谓女轿,是遮掩得严实的 种:所谓硬轿(也有称肩舆的),规模较大的需要八人抬(图9),规模小的则两人抬。可见,绣品对器物的状貌是写实的。关于女轿的称谓应自明代始,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及文献记载中颇多出现,如明《初刻拍案惊奇》有记:“崔生步出门外等侯,望见女轿二乘来了,走在门左迎接。”《闺秀英才传·宋琬》:“既而步出湖边,将次登舫,忽见女轿十余,向西杂沓而去。意其必诣上竺,而轿内或有佳丽。亟欲舍舟雇马,尾往一游,适与同社生相遇,立谈久之,遂托以他事,加鞭骤马而进。”《钦定续文献通考》记:“世宗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霍韬言:“礼仪定式,京官三品以上乘轿,迩者文官皆用肩舆或乘女轿。乞申明礼制,俾臣下有所遵守。’乃定四品下不许乘轿,亦毋得用肩舆。”又《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先是南京礼部尚书霍韬言:‘按礼仪定式,京宫三品以上乘轿。’官员相遇回避有等制甚明也。迩者南京无论品秩崇卑,皆用肩舆或乘女轿,街衢相遇,卑不避尊。旧年,给事中曾钧骑马径冲尚书刘龙、潘珍两轿之间,钧寻与龙互相讦奏。”《万历野获编》也记作:“旧制:文臣三品以上,始得乘舆。今凡在京大小官员,俱望舆出入,初犹女轿蔽帷,不用呵殿,今则褰幞前临,与南京相似矣。”其实,女轿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其遮蔽严实,还因为抬轿的皆用女性有关。据《太祖高皇帝实录》记:“(洪武二十年)取福州女轿户。初,闽俗妇女有以舁轿为业者,命取至京师,居之竹轿,以便出入宫掖。……引礼内官导王先出,女轿夫举凤轿至于中门之内。”可见女轿原本指的是由女轿夫抬的、供女性乘坐的、有遮蔽的轿子,后来才泛指有遮蔽的轿子皆为女轿。我们通过图与图的比较,发现抬女轿的与拾肩舆的轿夫衣着不同,可以感觉到抬女轿的应是女性,抬肩舆的应是男性。从祭祀侍者中有穿戴官服模样的人,祭祀队伍中张打旌旗、罗伞,肩舆又有龙的装饰图案等物象推测,刺绣品所表现的至少是具有王公贵族身份的人士参与的祭祀活动。
  该挂屏的刺绣技法颇为多样,有直线绣、斜线绣,以及直扭针、捆咬针、续针、勒针等针法。刺绣的技艺也颇为精湛,具有针脚平整,针步均匀,纹理清晰,水路分明等特征(图10)。从其尚未懂得将各色丝线混杂配合使用,并且还大量留有水路的做法,以及树干一概呈“深棕色”(图11),不似光绪时期的刺绣作品,于树干中心处用白绒线绣作高光点等的特征分析,该作品属于清代道光时期的作品。此外,在镜框的背面,还黏贴着一张印有英文的店家说明(图12),得广东省博物馆白芳博士相助,译文作:“英国伦敦威斯敏特区维多利亚街105号古董店,(兼)经营油画清洗修复;雕刻品的翻新与修整;配画框、装裱;家具翻新、描金等业务。”那么,这就是一件典型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外销广绣作品。
  广绣贴近生活、反映民俗的题材优势是不容置疑的。广绣通过变革和创新,不断地提升刺绣的艺术水平,也是不可小视的。在承担贡品任务的同时,能努力使产品适应外销市场的需求,并一直获得欧美人士的青睐,把它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物而广购之。广绣也因此能与苏绣、湘绣、川绣并称全国四大名绣。
  
  
  
其他文献
笛(直笛与横笛)作为乐器在东西方都有着长久的历史。直笛是西方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的始祖可能是只吹出单音的一根骨头、芦茎或是竹管。在中国,笛在汉代前多指竖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笛便作为素材
期刊
7月3日,西泠拍卖行将在舂拍中推出“中国首届18-20世纪东方手工古董毯专场”,届时80余条珍贵的古董毯将悉数亮相,这些古董毯均由一位海外古董毯收藏家提供,该藏家继承祖业,从事古董毯专业收藏50余年之久。1996年,国内拍卖行就推出了古董毯拍卖,14年间,古董毯的价格节节攀升,从十年前的十几万到现在的上百万。而国际古董毯的拍卖则突破上千万的价格,古董毯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收藏者关
期刊
悠游于过往荣光的巴洛克式王宫中  沉浸在无限深远的撒克逊王珍藏里    德勒斯登原是17至19世纪撒克逊王国的首都,繁荣发达,被誉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在巴洛克式建筑林立的旧市区内,德勒斯登美术馆位于壮丽的茨温格尔宫之一角。撒克逊历代国王所搜藏的美术珍品,如今悬挂在优美的回廊里,述说着当年的繁华。    爱好艺术的撒克逊诸王    易北河流经德国东部平原之后,注入北海,撒克逊正位于此流域,其首
期刊
艺术博览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种艺术品展示和交易活动,创立于1993年的广州艺博会,是内地创办最早、历史最久的艺博会,十几年来,各种艺博会在北京、上海等地遍地开花。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以当代艺术为主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艺术北京以及上海当代等艺博会也陆续创办。但内地的艺博会往往因缺乏独立的判断和学术话题的设置而引发同质化竞争,甚至沦为饱受诟病的“摆地摊”和“大杂烩”。4月22日和29日,
期刊
当高剑父站在述善小学的讲坛上时,可能从未想到,班中的一个学生在将来竟成为其一生从艺中重要的知音和作品收藏者。人生有许多不期而至或擦肩而过的际遇,高剑父与简又文就是这样相识相知,成为一生中的挚友。  作为高剑父后期生活的见证者与赞助人,简又文很少被人提及,其重要性迄今尚未被正确认识。本文借用“赞助人(Patron)”的视角,爬梳史料,重现了一段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相惜想知的佳话。  简又文乃政界中人、
期刊
在次整理拍品的时候,遇见了吴昌硕对联中的个字。  这是副行书长题的十言篆书对联,篆书入方出圆,笔力刚健,行书恣意挥洒,道劲活泼。篆书的严谨与行书的活泼互寓动静,是一件吴昌硕书法佳作。但是识文时我们遇到了问题,上联第七字作何解?起初我们识成“攀”,从字面看,“攀”为动词似也可以,但是从语意上讲,“攀楼头秋色”总觉欠妥。吴昌硕学问渊博,吟诗撰联对动词的使用极为讲究,该不会如此遣字。  番推敲之后,终于
期刊
中国书画及当代艺术精品层出不穷    此次香港苏富比秋拍的精品层出不穷,在“中国书画”专场中,将有250多件拍品上拍,总估价逾6700万港元。其中李可染的《山林清音图》(1984年作)估价300万至450万港元。该作曾于1986年,参展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当代中国绘画展览”,可见其重要性。另外一件齐白石的作品《钟馗搔背图》(1936年作)是其最典型的人物画之,估价250万至350万港元。吴冠中198
期刊
成交总额下降 成交率上升    根据报告对全球范围内有关中国艺术品拍卖进行的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09年6月30日止,共举办中国艺术品拍卖会125场,计362个专场,共上拍中国艺术品95475件,成交58405件,成交比率61%,成交总额688,508万元人民币。2009年春季延续2008年秋季的趋势继续下降,成交总额同比2008年春季减少564,378万元人民币,降幅约为45.
期刊
陈树镛致梁鼎芬札云:朋友之中,明于经义,志量广大,吾不如马季立。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吾不如简竹居。耿介绝俗,文而又儒,吾不如陶子正。博学多闻,笃子朋友,吾不如康长素。  史学家陈援庵先生平素最留心乡邦文献,尤于粤中大儒陈兰甫最为服膺。所藏兰甫手卷、册页、扇面、楹帖、条幅多达百数十件,后悉数捐与国家博物馆。其数量较兰甫后人陈之迈捐与台北故宫犹多。  画家吴灏例不过生日,彼曰:譬如裤兜里有一百元,花掉
期刊
“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文房”一词最早见诸又献的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到唐代时,“文房”逐渐演绎为文人的书房。至南唐,“文房”已成为文人书房的专用词。  南唐后主李煜是我国历史上对文房四宝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任命从易水迁居来的奚廷琏为墨务官,并赐他李姓,于是有了“李廷珪墨”,有了微墨的起源。他又任命李少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