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钢板固定和尺神经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x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AO重建钢板固定及常规尺神经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1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68例,随访资料完整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1岁.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6例.43例肱骨髁间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14例,C2型18例,C3型11例.行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并常规行尺神经前置.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2例,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6例,合并鹰嘴骨折经骨折端进入5例.术后早期行肘关节CPM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37个月,平均17.7个月.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3例,良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6.1%.6例尺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神经麻痹.伤后4周出现异位骨化2例;肘内翻3°1例,但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切口感染3例.肘关节功能受限2例,其中1例伸屈为43°,另1例为62°.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及早解剖复位,尺神经前置能减少尺神经麻痹的发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多态性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的发生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系列特异性引物(SSP)方法,调查上海地区197例HLA-B27(+)SpA患者和87名种族匹配的正常对照KI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SpA病例组中KIR3DL1基因的频率(0.763)比对照组(1.00)显著降低(RR=0.76,P=0.003),两个假基因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