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信仰与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联系

来源 :幸福家庭·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fengy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基督教人数达21.4亿,伊斯兰教18亿、印度教10亿、佛教4亿。而无宗教信仰人士在全球70多亿的人口中仅有10多亿。可见,宗教在对于人类个人乃至社会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用逻辑辩证法从人性、思维哲学、社会学角度客观分析宗教存在与人类存在的必然联系。
  关键词:信仰;价值体系;认知需求;自然选择
  1 宗教的定义
  宗教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但我们通过综合比较可以发现各种说法的共通点,即宗教均由两部分组成——一套信仰一个神。凡宗教,皆有一套统一的信仰,其成员都接受这个信仰所灌输的价值观,而后组成一个团体。而这里的神则是一个载体,它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是一种超世的概念,使人敬畏、崇拜。
  从定义上我们可总结出: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的确存在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但也有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科学”评价“宗教”,因为若干年后,我们所理解的科学,或许也会被认定为宗教。当然,它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心灵上的绝对崇敬。
  2 宗教的产生
  结合宗教史和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宗教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人类思维社会化过程的必然结果。人的思维会基于客观事物而得出一种“合理”的诠释,而当这种诠释广泛的被大众认可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公理”,即一种信仰。而这个过程是永不停息的,人类的这种“探知”的本能在人类拥有思维的那一刻就被决定了。当一种信仰被大众思维接受,并且受推崇的时候,以这个信仰为中心的团体就形成了,这种团体的壮大的发展成了宗教,而人类的社会化正是导致一过程的必然因素。
  3 从人类思维角度论述宗教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事物。事物的存在皆具有正反两面,因此人类在思考事物的时候势必会形成做出判断的价值体系,然而思想本身是没有这种价值体系的,这时人类会主动去寻求一种参照,也就是周边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系,然后这种社会价值体系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人的信仰。而这种寻求信仰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客观需要的并且是主动的。另外,思想是一个深渊,没有人能真正琢磨透一个人甚至是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便是自己的思想对于自己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未知的,而人对于未知是存在一种恐惧的,这是一种本能,因而,人会主动去寻找一种信仰作为精神依托,也或是作为对事物认知的标准。以上是从理性认知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思维对于客观信仰的需求,但是这种客观信仰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我们暂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信仰,那么科学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信仰也是能满足这种理性认知需求的,但科学有很多事情也是无法解释的甚至是带主观臆断和推测的,而人的感性认知恰恰更需要宗教信仰来满足,这也是世界上宗教信仰人士远大于无宗教信仰人士的原因。举一例子:4月底一则新闻——浙江工商大学琴房封闭的地下车库发现一腐烂的上吊尸体。从在那就学的同学了解到,封闭的地下车库上方是大片空地,原来总是停满自行车,然而出此事后车辆稀少,而且那边的琴房也没人去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很忌讳。何以忌讳?因为那潜意识里存在的恐惧,也许尸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导了人的思维,让人产生了“鬼”的幻想,而这种幻想是基于人对未知、对死亡的恐惧具体化、形象化后产生的一种依托物,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神”,这其实是一种唯心的概念,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多少人去探究“神”存在的原理,而让它成为了思维的麻痹空间。所以,宗教信仰在某一程度上比科学更符合人性心理需求,也是人类思维作用行为的结晶。
  4 从社会层面论述宗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这对于一个团体也就是国家的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于是统治者自然而然的就会采取一种方式去将民众的思想趋同化,以便于统治和国家的安定,那就是统一的信仰,宗教则属于其中一种特定形式。这种统一的信仰会演变成一种固有的社会信仰,可能单一也可能多种,而人在出身时,思想是一片空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是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而人只要来到世上,就必然会接触社会信仰,以此来形成自身的价值观等。所以我们在人类历史上可以看到,每一次的政治变革必然是通过一种信仰作为旗帜,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伴随着宗教的发展,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的儒学思想,佛教思想等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看到将宗教作为政治手段的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实以宗教信仰作为核心的治世手法和组织构成与运作机理依然广泛的存在社会中,只不过被加以约束了。因为只要人类是社会化的,必定会衍生团体化,或宗教或党派,都以一种统一的信仰来维系组织运作和稳定。而宗教组织以其特殊的信仰形式,在利益冲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更确切的说是弱化人的逐利概念,以达到更加和谐和普世的作用,所以其社会适用性依然非常强,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
  综上所述,不管是人的个人行为还是更高层次的社会行为,都表现出与宗教信仰的不可分割性,他们的必然关系是前者催生了后者,而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浩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河南:兵团教育学院报,2010(5)
  3 郭大水. 社会学的三种经典研究模式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保罗·普帕尔.宗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张禹东,杨楹.宗教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杜和)
其他文献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体育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体育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2)发展和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交流,(3)通过模拟竞赛现场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4)营造民主氛围,实现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为例,分析了其设计思路和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定义性概念和教材与实际学情的矛盾做了处理,最后对教学进行了细节性的关注,并加以论述。  关键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思路;问题;细节  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例1  1.1 设计思路  由照片的放大引入本节课,教师先介绍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再教学例1,这是把学生对放大、缩小的认识从生活经验转向数学知识。教
期刊
摘 要: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住每节课的知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以课堂质量为中心抓好课堂教学,(2)教师的提问要结合一定的媒介来进行,(3)适应新课改,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质量;媒介;新课改;主体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体育;组织教学;课程;教材;学生特点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
期刊
摘 要:《音乐》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聆听、感受、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能自信地、有感情地瘸唱,积极参与瘸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音乐渗透到语文、美术、舞蹈等姊妹学科中去,结合新课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共鸣,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
期刊
摘 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针对人们普遍认为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难学的情况,从地基基础的重要性入手,从兴趣、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工程实例四方面阐述了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的学习要领。  关键词:地基基础;土力学;重要性;学习要领;教学方式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超高层建筑与重型设备的兴建,土力学地基基础这门课程显得更重要。地基基础是建筑物能满足其功能要求的基本条件和先决条件,所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和
期刊
摘 要:作者根据多年的金工实训教学经验,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金工实训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满足现代的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工实训;教学改革;效果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的单位,结合嘉兴及周边地区发达的产业基础以及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并与当地企业强强联合。近年来,随着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长
期刊
摘 要: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作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需要,达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环境利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正确处理好原来教学原则、方法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三基与应用能力的关系;讲授与自主探究的关系;做题的数量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巧妙运用激励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
期刊
摘 要:通过“体育中考”带给体育学科、体育教师、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的思考,寻求一条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体育健身的观念,从而根本改变学校体育的现状。  关键词:体育中考;体育学科;体育教师价值;身体素质  体育中考在应试教育盛行时诞生,给体育教师带来兴奋与希望,但这20年的历程,笔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与无赖。学生的体育素质的下降有多方面的因素,就体育中考而言,带给学生多大的改变,有必要从新审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