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商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za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目前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各个高校在众多课程中尝试引入思政教育,其中商务翻译课程因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在这一实践中备受关注。本文以商务翻译课程为研究载体,分析将思政教育引入商务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并探讨实现两者融合的路径,希望能对当前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商务翻译;课程思政;融合
  【作者简介】王晓慧(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MTI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JGZ2019003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这一重要论述,很多高校纷纷开展跟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研究,学术界人士也从理论角度展开了对课程思政的广泛探讨,同时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者的高校教师群体在各自专业领域进行了丰富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它为外语类各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南》指出,商务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包括提高学生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翻译各类商务文本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在商务翻译实践中识别并尊重文化差异的素养,从而提升跨文化翻译能力。这一要求为探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本文将首先从宏观层面探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然后从微观层面探索“课程思政”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相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最后进行总结反思,以达到更好地融合。
  一、商务翻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1.课程性质——跨文化交际。在高校中,商务翻译课程都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它体现了商务知识、翻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有机结合,其中跨文化交际是其核心特点。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如何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提升跨文化翻译能力是本門课程应该达到的重要教学目标。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本身就非常契合培养文化自信的要求,在商务交际中通过翻译文本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所以具备围绕文化价值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条件。
  此外,鉴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文化涵度高的特点,无论是对于翻译这个职业、翻译过程还是译者,他们都会涉及跨文化交际知识,都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方面大有可为。
  2. 教材设置——理论知识配以案例分析。基于当今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目前各类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均具有的特点就是介绍和经济文化相关的商务理论知识,同时配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体会总结实际语境中应采取的交际策略和翻译技巧,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是这种理论知识加上案例分析的内容设置特点,使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在与思政教学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为对于商务翻译课程来说,单纯学习政治理论并不现实,但可通过阅读和翻译各种商务文本,选取其中与课程思政内容联系紧密的案例,利用课程优势把枯燥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树立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可以说商务翻译课程教材设置特点也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合适的载体。
  3. 培养目标——拥有政治素养的商务翻译人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学生变得聪明有能力,另一个是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可以说,这两个目的正好对应一门课程的三个目标。在高校中,一门课程的开设至少要达到三方面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将这三个目标内化到商务翻译这门课程上,对应的就是学习商务知识,掌握翻译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素质,而这三方面目标使商务翻译课程与课程思政产生了必然而又紧密的联系。
  具体来说,首先,学习商务知识指的是思政学习必须具备相应的商务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学习重要的政治理论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其次,掌握翻译技能就是要求学生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所翻译的内容,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这样就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涉及意识形态或国际政治方面的翻译材料应该考虑到课程思政方面的因素。最后,培养跨文化交际素质指的是学习商务翻译课程的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商务翻译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必然会影响我国的跨文化交流,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开展一切商务活动的准则,努力成为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的商务翻译人才。综上所述,在商务翻译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二、商务翻译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既然在商务翻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可行的,那么如何挖掘翻译课程中隐含的思政资源,并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活动是课程思政教学中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课的简单粗暴、难以推行,新时期很多课程尤其是商务翻译课程,凭借其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的特点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开展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 任课教师应努力实现思政教育全程融入,并使之成为商务翻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备课环节——课程设计要体现思政元素。课程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的第一个环节。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商务翻译无论在教学理论方面还是案例都可能借鉴国外经验,涉及国外各类材料也在所难免。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素质,选定合适的教学材料,同时要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能够透过知识体系表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授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比如,在商务翻译课程的“翻译商务谈判书”单元中,设计构思时既要聚焦商务谈判书的撰写规则,同时也要跳出商务谈判场景,将“商务谈判”这一商务活动与我国对外合作基本原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诸如“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之类的思政教育元素。之后,教师可以把“平等合作”引入课程的素质目标中,让学生在学习商务谈判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这一商务活动的思政要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践行我国对外合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2. 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要体现思政要求。综观当前的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不难看出,很多教材都包含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所以课堂教学经常涉及案例分析环节,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验室里让学生体验半虚拟的参与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有利的植入环境。教师可结合案例具体内容及其折射出的价值观差异,渗透合适的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推动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比如,学习“旅游宣传材料”这个单元,学生需练习翻译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用能够体现民族自豪感的案例和材料,引导学生在了解地理风土人情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比如,可以通过介绍一个之前污染严重现在变得风景秀美的景点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培养爱国情怀和开拓进取的思想品质。这样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可自然地把思政内容融入商务翻译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
  3. 课后反思——考核评价要体现思政导向。要把思政内容真正融入商务翻译课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改变以往过时的评价方式,创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来评价学生,这样也可以更客观地评价思政教育的效果。目前,高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形成性评价,另一种是过程性评价。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考核的重点既要包括对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包括思政教育的效果,可以以分数的形式对学生思政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或惩罚,以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在评价方式上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商务礼仪祝词”单元的学习中,要求学生翻译两个不同国家在同一商务语境下的礼仪祝词并进行对比,然后教师对翻译效果进行评价。在融入思政教育的情况下,教师不但要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和翻译技巧的运用,还要关注学生的译文是否考虑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既要尊重译入语的民族文化,又要注重本民族文化信息的传递,这样才能有助于推进商务活动,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对于体现文化差异的译文给予加分,反之减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阶段性反思。比如,学生对于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主动关注思政元素的情况,以及思政教育对于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了解真实情况,进而对于实施的策略进行修正,最终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三、结语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与翻译的结合中必须要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因此,在商務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深入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商务翻译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挖掘商务翻译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努力培养出拥有过硬政治素质、符合国家需要的商务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葛佳吟.“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索——以商务翻译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2]廖雪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海外英语,2020(12):18-19,25.
  [3]赵晶晶,王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广场,2020(8):27-29.
  [4]李志英.高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情感学习理论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0(4):22-26,4.
  [5]秦晓梅.基于课程思政的翻译专业建设与研究[J].高教学刊,2020 (21):70-72.
  [6]汤静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公平正义问题是学界甚至整个社会探讨已久的话题。20世纪下半叶,面对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的现状,罗尔斯发表了《正义论》,集中论述广泛公共资源的正义分配原则,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他所提出的正义二原则,更多重视的是物质制度性伤害,而忽视对人心灵精神及心理伤害的关注,引来了诸多学者的质疑与批判。继罗尔斯之后,阿维沙伊·马加利特将关注点聚焦在弱势群体在制度中所受到的诸如歧视、绝望、排斥等心理伤害,
摘 要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正面示范,引领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及时矫正价值误区,帮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和选择,并在践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引领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价值引领;反面素材;道德建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2  
赵建华,江苏省运河中学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获得者,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政治专业委员会理事。    初见赵建华,他的面容中透露出的是柔和与阳光,刚毅与率直。交谈中,他的朴实和真诚,特有的风度和见识,以及对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那份自豪感让人为之感动。  从教近三十年,从普通的政治教师、班主任,到年级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赵建华始终以平和
去年参加某市中考阅卷,负责作文批改的复查工作。期间看到一篇考场作文,内容大致如下: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一天,我们去捉蚂蚁,先是捉到瓶中,甚是好玩。我们还用手沿着蚂蚁走过的地方划过去,用人的气味覆盖蚂蚁的气味,让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蚂蚁见状,排着长队,纷纷逃回巢穴,有人便用火沿着蚁队烧,顿时焦味四溢,蚂蚁尸横遍野。蚂蚁进入洞穴后,我们无计可施。于是有人提议挖,但我们没有铲子与
初为人师,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校长便递给我一篇小文说:“看看吧,对你会有所帮助。”那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  “世界,今天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不知道恐惧为何物,我却知道,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交通规则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你,容许我看到他平平安安的回家!我努力的信任教育当局,是以
【摘要】英语学科习题处理课是英语学科的主干课型。但青年教师在从事此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类似课堂沉闷,效率低下等情况。上好习题处理课的关键在于备课时对于题目的筛选和对重难点的合理控制,并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习题处理课;教师;学生;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史周贺(1992.09.24-),河北保定人,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四中桥北分校,
为迎接祖国的第65个生日,武陟县中小学多种形式开展迎国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育英实验小学举行“迎国庆,颂祖国”诗歌朗诵会,孩子们或歌或舞,用自己稚嫩的声音表达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热爱。詹店镇何井小学举办“我和国旗合个影”爱国教育活动,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国旗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并在国旗下庄重地行少先队队礼并与国旗合影,大高山学校也是举行“向国旗敬礼”活动,而乔庙杜村学校是观看《东京审判》片段,
【摘要】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是常常用到的。恰当巧妙的运用肢体语言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态度、学习的激情和听课的效果。也常常会带给学生兴奋、自信和美好的情感体验,对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肢体语言的运用要准确恰当、自然得体、适度准确。  【关键词】肢体语言;英语课堂;运用体会  肢体语言就是用人的表情、动作或体态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肢体语言有很多,人体语言学的研究表明
1月7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做客凤凰网,探讨最让家长头疼的家庭教育问题。他提出要“捍卫童年”,捍卫童年的核心是捍卫儿童的权利,这是一个法律概念,跟法律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原则。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捍卫童年就是要捍卫他的权利,孩子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因此,他有发展自己的权利,有做出选择的权利,有参与决定的权利,这是根本的。孩子对于自己将来怎么发展是有权利做出选
冯永刚,陈颖在《当代教育科学》2021年第5期《数字媒体时代教师道德权威的失落与重塑》一文中指出,在数字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和获取途径的变革在为教育赋能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引發了教师道德权威结构的变化,教师道德权威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原有的特征结构,重建具有数字媒体时代特征的道德权威形象。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权威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教师所具备的道德层面的能量与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