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众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确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对学生全面负责,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表现为教好功课和全面关怀、影响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为了使一代新人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的过程,颇为讲究。好,则行之有效;差,则贻误后人,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合理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激威。
一、自主学习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
对没有充分思考过的内容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就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怎样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怎样使知识变得牢固呢?只有经过深入地思考,才能把其他人的东西顺利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得再多也是囫囵吞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悟,有所感。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技巧与方法,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是学习它的遣词造句,还是学习篇章结构的安排。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我们在上每堂课时,要做到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如学习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词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并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字词。在此基础上,要能把课文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就不要问,这样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是“问答式”的教学完全无法比拟的。
二、培育创造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立足学生主体发展,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这是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取向。培育创造力,其重要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而言的语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素质的土壤和载体。因此。小语教学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对以下一些问题作思考:第一,对学生“创新”的正确认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语言表达的求新,学习方法的灵活,思维方式的变异,就是创新。第二,要突破教学目标的片面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不能仅着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的培育,着眼于主体综合性人格培养才不失片面。第三,创新教育的实施要蕴涵于教学的教育性(艺术性)、组织以及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1)要营建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使其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2)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敢对教师说“不”,引导学生敢对教材说“不”,让学生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视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注意恰当地把知识学习任务“组块”似地教给学生,使其面对困难,努力去解决,强调学习的“顿悟”、“豁然开朗”。独立不仅指“个体”,合作互动也是自主学习、活动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4)经常训练学生打破定势,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5)设置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三、活动的课堂,是一个有磁场的课堂
叶圣陶说:“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主席。”讨论是为了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因此,讨论的问题必须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理解每一部分内容之后,应围绕为什么说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的高贵晶质,这也正是作者所要赞颂的。虽然学生初步理解了内容,但这一中心句的出现,是紧随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之后,学生很容易就阿三的回忆得出结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但这种理解是狭窄的、肤浅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把作者写到的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学生充分讨论,才能使其认识到讨论《水浒传》这件事体现了鲁迅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循循善诱,使其从谈“碰壁”中,感受到鲁迅为了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说到;“为活动而活动,当然不好。”讨论虽有重大意义,但不能滥用,讨论时必须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虽然包括“教师与学生讨论,学生与学生讨论”,但教师的发言不是目的,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可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是: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立足于学生主体性发展,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听、说、读、写,使其积淀语感,形成与提高语文素养。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一、自主学习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
对没有充分思考过的内容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就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怎样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怎样使知识变得牢固呢?只有经过深入地思考,才能把其他人的东西顺利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得再多也是囫囵吞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悟,有所感。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技巧与方法,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是学习它的遣词造句,还是学习篇章结构的安排。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我们在上每堂课时,要做到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如学习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词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并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字词。在此基础上,要能把课文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就不要问,这样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是“问答式”的教学完全无法比拟的。
二、培育创造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立足学生主体发展,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这是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取向。培育创造力,其重要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而言的语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素质的土壤和载体。因此。小语教学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对以下一些问题作思考:第一,对学生“创新”的正确认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语言表达的求新,学习方法的灵活,思维方式的变异,就是创新。第二,要突破教学目标的片面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不能仅着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的培育,着眼于主体综合性人格培养才不失片面。第三,创新教育的实施要蕴涵于教学的教育性(艺术性)、组织以及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1)要营建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使其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2)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敢对教师说“不”,引导学生敢对教材说“不”,让学生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视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注意恰当地把知识学习任务“组块”似地教给学生,使其面对困难,努力去解决,强调学习的“顿悟”、“豁然开朗”。独立不仅指“个体”,合作互动也是自主学习、活动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4)经常训练学生打破定势,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5)设置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三、活动的课堂,是一个有磁场的课堂
叶圣陶说:“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主席。”讨论是为了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因此,讨论的问题必须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理解每一部分内容之后,应围绕为什么说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的高贵晶质,这也正是作者所要赞颂的。虽然学生初步理解了内容,但这一中心句的出现,是紧随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之后,学生很容易就阿三的回忆得出结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但这种理解是狭窄的、肤浅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把作者写到的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学生充分讨论,才能使其认识到讨论《水浒传》这件事体现了鲁迅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循循善诱,使其从谈“碰壁”中,感受到鲁迅为了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说到;“为活动而活动,当然不好。”讨论虽有重大意义,但不能滥用,讨论时必须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虽然包括“教师与学生讨论,学生与学生讨论”,但教师的发言不是目的,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可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是: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立足于学生主体性发展,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听、说、读、写,使其积淀语感,形成与提高语文素养。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同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