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冯强《秋天》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魔鬼汲血站立悬崖之巅/眩晕之秋天,恋爱收割的季节/那些恐怖的美我无法携带/它在某处生长,羼杂的快感/并且具备了植物的耐性//憧憬美丽如风景退场。不幸/正从幸福出发。秋天/不能抵达的诱惑张开/它的大弓。银灰色翅翼/麻雀闪耀它们的光芒//谁扮演季节的双唇。谁每天去处理纷杂的隐喻/谁宽敞,容纳我的谵妄/衣服越来越大。沉默的/悲伤更像悲伤//迁徙是错觉:时间/地点/人物/都流淌于自身/并非命运;赐我以重力/深夜里起风:枯叶随天坠下//冬日;第二日/这是热带;冬日;第二日/我忘记吃饺子,忘记/穿上热腾腾的大衣。躲避风雪//我已经不能够再说“秋安”了;我从朋友那里学来这个词太久了/在每封信的结尾,我以它签名//鸥鸟,刻骨的虚无粉饰天空/咸的天空;如果雪飘下来/这里的人就会欢乐//他们对繁华充满了情欲/自鸣得意,轮换的目光/如盾牌闪现;熄灭,又燃起//如果雪飘下来,他们才有/时间攫取孤独,黑暗煤窑的/毛发,猫的脸,一寸寸滋长//我等待;我的梦境会孵化/一场大雪和一锅饺子;我/分发我的孤独//它和你们的欢乐。一起/跳着舞。
  ——冯强《秋天》
  季节是时间的迁徙,诗人通过季节的更迭不仅能感受到时间,还能感受到生命的变迁、情绪的波动。“伤春悲秋”几乎成了诗人的普遍情感,诗人对秋天的感情多半分为两类——积极与消极。积极的感情逃不开作物的丰收,如何其芳的《秋天》。而消极的感情离不开气候的变化,如戴望舒的《秋天的梦》。冯强的这首《秋天》可以归于后者,但是又和描写秋日的一般诗歌有所不同。对比里尔克的《秋日》与冯强的《秋天》,人们可以品评冯强《秋天》的独特之处。里尔克的《秋日》,开头寥寥几句是与神的对话,庄严肃穆。而句中的景色描述了秋日的丰收,给人一种温暖和充实的感觉。而冯强的《秋天》开头可以说是诡异的,里尔克是与神对话,冯强则把秋天的到来比作“魔鬼汲血站立悬崖之巅”,这是肃杀的,甚至可以说是恐怖的,而秋天的来临使“不幸正从幸福出发”。里尔克笔锋一转,由成熟和丰收的甜美变成一种含蓄的悲伤,这几乎是全人类共同的体验。而冯强的笔下则是一种私人体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契机去感受这样的秋天。这其中的魅力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叶落的季节、百花凋零的季节。在诗人眼里,秋天自古以来就是倍带伤感的季节,“秋天”给人的感觉总是感伤的,连秋风也是萧瑟的。这首以“秋天”为题目的诗歌,是否就在写秋天呢?看似好像不是的。第一节就写“魔鬼汲血站立悬崖之巅”“恐怖的美”和“恋爱收割的季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秋天是恋爱收获的季节,但是那恐怖的美“我”无法携带。而在接下来又提到“它”,说“它在某处生长”,而这个“它”指的到底是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篇诗歌将秋天的这种情感发展到极致。内容上,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眩晕之秋天,恋爱收割的季节”,爱情,这种美好的事物,自古就是与春天繁花似锦相匹配,与秋日放在一起,不免带上了一丝悲凉。紧接着“那些恐怖的美我无法携带”,恋爱本是美好的一件事,“收割”这个动词却体现着一种粗暴之感,这究竟表达的是对爱情的赞美,还是对恋爱的一种恐惧或者其他,“眩晕、恐怖、不幸”,这些看起来并不美好的形容词的修饰,更加凸显了秋天的悲凉。“憧憬美丽如风景退场,不幸/正从幸福出发。”这一句并不单纯地表明秋天的萧瑟、残败,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沉默越来越多,悲伤越来越大,在俗世之中,纷繁的世界渐趋消散,在诗人的眼里,没有关怀,没有爱情,独留自己一人,孤独、寂寞地感伤着这一切。在诗歌的一二节中,笔者觉得其中流露出诗人希望秋天的时间可以再长一点,诗人还来不及憧憬这美景,就要开始退场了。“不幸/正从幸福出发”,“不幸”的是秋天即将离去,季节的转换使诗人心神不宁。可以看出季节交替使诗人的情感越发复杂,诗人用秋天隐喻身处的社会环境,“谁扮演季节的双唇。谁每天去处理当时纷杂的隐喻”,不幸也许正在来临的路上,时间在流逝,谁来容纳我的谵妄,衣服越来越大,“悲伤”“命运”“枯叶”更是渲染了一种无奈的气氛。“沉默的/悲伤更像悲伤”,说明了诗人被人世间的一切世俗琐事牵绊着,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悲伤里,在收割的季节却没有时间去收割自己的爱情与其他。“迁徙是错觉:时间/地点/人物”,“迁徙”并不是只有动物才会有的行为,“都流淌于自身/并非命运”说明诗人自己也在迁徙着,但这并不是命运的安排,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诗人敢于与现实做斗争,他不愿做命运的“被安排者”。
  “冬日;第二日/我忘记吃饺子,忘记/穿上热腾腾的大衣。躲避风雪”,“饺子”可以说是团圆、美好的象征,在冬日里,他忘记了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忘了穿上热腾腾的大衣,亦忘了躲避风雪。或许是因为没人提醒他去吃饺子、去穿大衣、躲避风雪,又或许是没有人为他做饺子,更或者是因为没有心中的那个人陪伴在身边,以致对于寒冷的冬天,诗人并没有心思去抵御寒冷。“我的梦境会孵化/一场大雪和一锅饺子;我/分发我的孤独”,在这几句诗里,“孤独”一词格外明显,孤独的氛围包围了诗人。在这一切美好事物下,诗人更多的并不是快乐,而是孤寂。
  然而,在诗人的眼中,秋天并不仅仅是一种避之不及的感受,更多的是习惯。就如同作者习惯了说“秋安”,习惯了在每封信的结尾以此签名,再如在冬日里有了遗忘。为什么诗人不想再说“秋安”了?可能这个词被用到麻木了,因为在这个秋日里,诗人并不“安”。同时,诗人在这个季节也同样被人遗忘,他没有繁华的情欲,没有爱情的熏陶,有的只是无尽的孤独。忘记,是被人遗忘的存在。这首诗寓意很强,个人感情抒发很独到,就像鸥鸟,粉饰天空,等雪飘下来,带给人希望,人们就会快乐,那么人们指的可能是平民百姓,也可能是其他人事,读者大致可以推测此前詩人笔下的“人”并不快乐。“他们对繁华充满了情欲/自鸣得意,转换的目光/如盾牌闪现;熄灭,又燃起”,可以看出作者当时身处繁华都市,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到处奔波,行色匆匆,顾不得人情冷暖,他们对冬天的到来也是无感的。
  诗的前四节主要描写秋天的景象,分别从植物、动物、与“我”的互动以及落叶四个方面来诉说秋天的肃杀之气,而这前四节也暗含多种手法,用隐喻、借代、拟人、比喻等突出和表现秋天的落寞、孤寂与悲伤,尤其第一句:“魔鬼汲血站立悬崖之巅/眩晕之秋天,恋爱收割的季节/那些恐怖的美,我无法携带/它在某处生长,羼杂的快感/并且具备了植物的耐性。”这些诗的语言无法用常规思维去解读,但是它是由诗人化某物之相而来,我想,在诗人的眼中,那瑟瑟秋天如那魔鬼一般,美丽又悲凉,欢喜而可怜。诗的后七节主要描写冬天俗世之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我”在冬日里吃饺子,穿棉衣避风雪,以及写给朋友的信也不再用“秋安”,而其他俗世之人只是一味享受其中,没有人能够同“我”一般体会季节变换之感,“我”是孤独的,“我”只有在梦中才能真切体会到饺子与大雪带给自己的快感体会。
  诗中两次强调“如果雪飘下来”,他们会自鸣得意,他们会欢乐,快乐是他们的,而对于诗人来说,他只会“攫取孤独”,“我等待;我的梦境会孵化/一场大雪和饺子;我/分发我的孤独”,“它和你们的欢乐。一起/跳着舞”,诗人通过写这些乐景来衬托自己内心的寂寞。他希望做梦,以一种梦境的方式,梦出美好的东西,但是一下子又把他拉回现实,虚实交替更显孤独和忧愁,和你们一起跳舞、一起快乐,是不是诗人渴望跟他一样的人能够明白此孤独是什么,渴望有人和他站在一个战壕里,抵抗着什么。
  这首诗歌的结构是很特别的,从开始的五行慢慢减少到两行,诗人的话像是在慢慢变少,其实不然,他的情感并未随着行数的减少而有所减弱,相反,感情渐趋强烈,他在等待。同时,这首诗并不像别的诗歌那般完整、规整,句子的连接又中断,这首诗歌是后面的字与下一句话连在一起才会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谁每天去处理纷杂的隐喻”“忘记/穿上热腾腾的大衣”“我从/朋友那里学来这个词太久了”……而这种看似很乱的结构才更能表现诗人内心思绪的纷乱,因为身体被杂事羁绊,心里拥有着很大的压力,故而没有精力去刻意注意诗歌的结构。这样一来,读者可以更加强烈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变化,纠结,疑惑,不知所措,种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动人心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随着微纳制备工艺的逐渐完善,构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复合人工媒质-超材料已经成为可能。这种可人为设计单元结构的材料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特异新颖的物理特性,如负折射。此独特的设计理念使其迅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此外,最近将超材料由三维向二维方向推动的研究-超表面,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目光。超表面的厚度一般在亚波长量级,轻便且易于组装和集成,可应用于多种光学器件的设计,目前已经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本
学位
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阴阳”是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原意指的是日照的向背,后引申为存在于任何一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就方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就运动状态而言,升为阳,降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快为阳,慢为阴;就性别而言,男为阳,女为阴;就季节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就时间而言,昼为阳,夜为阴。阴阳的对
期刊
中国俚语不论是骂人恨人,还是喜人爱人,都会用“冤家”一词。若不听全,恐怕不明其意,尤其是两性之间的斗骂,更耐人寻味。到底是真恨,还是假恨,人们不仅要结合语境,还得察言观色,方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就通常语义而言,“冤家”意指敌人、对手和仇人。在《说文解字》中,释“冤”为屈也。从兔从冂。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无路可走,曲折不堪。家,为居住之地。合而引申为使人难受、痛苦或枉曲之人。《警世通言·赵
期刊
设计为纳米电子器件的集成电路由四个部分构成:基板、运算器、存贮器和导线.该文研究的重点是:纳米宽度导电图形的制备可以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来完成.该文尝试利用STM进行
电影《湄公河行动》用超越艺术的情节还原了“湄公河惨案”的真实侦破历程,演绎了中国行为,彰显了中国精神,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国盛民强,筑梦中国必将成为中华儿女的奋斗信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更是一个勇于维护正义的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无不在述说着中华儿女的质朴与真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惧怕、回避、不敢反击来自外在力量的肆意欺凌。尤其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组织的撤侨及救援行动遍布世界各地
期刊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演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其大量作品在深刻植根于“商州世界”开展文化书写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中国道家传统思想中“贵生”文化理念的广泛且多样的描绘和呈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思想表达呈现体系。本文围绕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贵生”文化解读论题,择取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演化进程中,贾平凹是极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家之一,他创作和公开出
期刊
汪光房是享誉当代文坛的著名诗人,1957年出生于湖北襄阳,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他因专注于对青春、爱情的歌咏,被广大读者亲切誉为“青春与爱情的歌手”。其诗与著名的青少年偶像派诗人席慕蓉和汪国真作品的题材、风格相近,故人们常将他们相提并论。喜爱他的读者甚至在写给他的信中稱,“与席慕蓉相比,您的诗更贴近当代生活,更贴近青少年;与汪国真相比,您的诗更多一些诗意和诗味,更多一些幽默和智慧”。  汪光房
期刊
台湾作家三毛的创作以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为主要线索,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于书本里攫取精神食粮。流浪与读书(创作)是三毛生命中的主题词,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同时,不同阶段的创作也就带有明显不同的个人身份。  三毛的创作与她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也铸就了她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从少女时代不食人间烟火的《雨季不再来》,到后来充满烟火气息的《撒哈拉的故事》,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