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草原音诗》

来源 :内蒙古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草原音诗》是我国第一部马头琴协奏曲。是作曲家辛沪光将蒙古族原生态音乐与交响乐这一西方音乐形式完美融合的作品之一。它以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朱色烈》作为素材基础,结合西方共性创作时期的音乐技法,突出了马头琴这一民族乐器的优良特性。全曲没有采用20世纪涌现的“近现代”创作技术,甚至不像瓦格纳或李斯特那样艰深,但与旋律的结合却恰如其分。《草原音诗》全曲为奏鸣曲式,C宫调式。一、引子
其他文献
本文以"时代精神"为立论的基础,从"少年观""价值观""家国观"等切入,探讨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意义与价值,并从主创和舞台呈现两个方面对该剧的进一步提升等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老子》著中直接涉及音乐方面内容仅有四章共20个字,但就这20个字却在中国漫长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久远。其中"大音希声"作为《老子》的代表性音乐美学观点在中国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仅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坚定了我国各族人民新时代的
通过对蒙古族"秀鲁格道"这一特殊歌曲内容进行的分析,探究"秀鲁格道"的渊源及演变历程,从而确认"秀鲁格道"是蒙古族传统民歌与藏传佛教音乐之精华有机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上沅在社会历史激变的洪流中没有逆势而上,他的"国剧"建设的构想和主张——既承认新剧的长处也指出其偏颇,同时肯定传统旧戏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草原文化作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类型,面临着在多元文化共存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严峻挑战。怎样通过恰当的方式将之转化为现代社会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形态,
在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节)目展演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两台在创作和演出上有突出亮点的晚会,即2015年6月24日和7月2日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上演的由额尔古纳
在现代叙事成为世界电影创作的主要方式以来,导演卓·格赫也在此方面做着初步的尝试。而这种尝试对于蒙古族电影来说还属先例。对祖先、长者、大自然、生命、婚姻和家庭
<正>在漫长的电影艺术探索中,当代武侠电影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其借助"电影"这一最直观的、最广泛的新媒体,将中国浑厚的艺术底蕴、审美精神
"兽皮文化"和"桦树皮艺术"是北方狩猎民族的装饰艺术体现,是北方狩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具有特殊价值的独有文化,其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具及服饰、形式各异的装饰艺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