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社会主义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从价值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是全面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真谛不可或缺的思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发掘和认识,是社会主义长期保持健康和旺盛生命力的必需环节。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部物质价值和人本价值的关系;二是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价值体系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6)06-0058-04
  
  一、问题的提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为什么会失败
  
  20世纪90年代前后,先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实践遭遇寒冬、陷入低谷。苏东失败值得深思。苏东失败,就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是因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的元问题没有真正搞清楚。
  如何界定社会主义是一个根本问题。亚当·沙夫说:“‘社会主义’一词是多义性的,其内涵缺乏明晰度。”如果这句话仅仅被理解为因“社会主义”一词内涵极其丰富而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具有合理的一面,但对“社会主义”概念基本内涵的认识决非可以任意曲解和肢解,它是清晰可辨的有机体。依我们的拙见,原任波兰财政部长的经济学家勒茨克·巴塞罗维茨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勒茨克·巴塞罗维茨认为,对社会主义概念的界定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体制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社会主义和作为一种运动的社会主义。具体到从社会主义的现实性来看,则可以把上述四方面简括为价值的社会主义和制度的社会主义。所谓价值的社会主义就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性客体,对人(类)生存、尊严、民主、权利、幸福、发展等的需要或需求的尊重、实现和满足。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含多方面内容的价值体系,既包括能创造出满足人类生存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价值,又包括能实现人们对高尚、和谐、快乐、幸福、美满等精神状态的追求的精神价值,还包括尊重和践行人类对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等政治性需求的政治价值。由于后两者直接关系到对人的根本属性的认同和把握,我们尝试把其合称为人本价值。所谓制度社会主义,则是指人类为了实现某些社会主义目的而设计和安排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具体制度。“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历史地形成两种基本立场。一种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纳入现存社会的社会改良进程;另一种是把社会主义看成是通过辩证飞跃而代替已耗尽其历史潜能的资本主义的制度。这两种观点都渊源于马克思。”前一种立场偏重于张扬社会主义的人本价值,珍爱“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后一种立场偏重于强调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建设。我们以为,社会主义是两种基本立场的辩证统一,这应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却出现明显违背这一原则的两种情况:一是,“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人们是按照社会主义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按照社会主义诊断出来的并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来给社会主义下定义。”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具体制度等同于社会主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会主义所针对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进行诊治所涵蕴的普世价值关怀,把价值的社会主义和制度的社会主义人为地割裂开来。二是把社会主义所蕴含的完整统一的价值体系人为地割裂,表现为:要么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的物质价值,忽略其人本价值,重蹈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覆辙;要么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伦理价值等人本价值,忽略社会主义的物质价值的社会意义,倒退回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老路上。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的根本的原因盖源于此。它一方面教条化地照搬经典创始人的制度设计,忽视甚至有意漠视这些制度背后的社会主义价值意蕴;另一方面,在物质进步理念的支配下片面重视重工业,这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翻版,被视为“工业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不仅无法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而且在很多方面出现了物役人的异化现象。对之,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B.A.梅德维杰夫总结得相当深刻:“现实社会主义模式”蜕变为“极权的官僚主义的社会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体现而是歪曲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并把它的某些基本原则推向反面。人与人的平等变成了平均主义,社会保障变成了依赖他人养活,对社会过程的自觉调节变成了硬性的集中管理和全面的国家化,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结合变成了对人的需求的压制。”“现实社会主义是一种反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和计划成了压制而不是解放人民的手段。”哈林顿的这个观点,一定程度地揭露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问题所在。
  
  二、寻根究源:马克思恩格斯说了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人本主义向科学的唯物主义演变,并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青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深受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抽象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史观的影响,不仅以一种理想化、应然性的价值悬设作为“批判的武器”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把这种理想化的抽象伦理价值等同为社会主义价值。比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问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显然,马克思是用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来解注共产主义的,所谓“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不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改造、利用的物质生产力问题,而是针对现实的异化劳动所造成的“自然界与人相异化”的矛盾,深层用意在于根除异化劳动,把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为了同注重世俗物质利益的“下流的唯物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区别开来,马克思把自己的共产主义称为“实践的人道主义”,“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中介的人道主义”,而这种“实践人道主义”的说法照搬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赫斯的用语,是物质基础匮乏的一种抽象。很明显,此时马克思的价值指向只是认定社会主义的人本价值,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指认,旧哲学的痕迹显而易见。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和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获得了客观且全面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和规律有了深刻的把握,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由空想变为科学,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理解达致正确和全面。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社会主义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由此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就强调:“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厚的物质财富,“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物质价值给予科学和全面的看法。当然,强调和肯定社会主义物质价值的根本所在,是为“解放”服务的,而“解放”一词则是那时他们对社会主义人本价值的集中指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不难看出,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开始全面地舍弃对社会主义人本价值认识的空想成分,走上正确的道路。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种种非人性、反人道的丑恶现象,并且试图在批判中寻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当然,前后批判的语境有明显的区别。前期偏重于以人本话语进行伦理批判,中晚期则以唯物史观为“武器”进行科学批判,但始终都致力于“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有了全面和科学的认识,他们虽然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伟大的历史功用,但却没有丝毫迷恋物质财富的意思。相反,他们明确指出:“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虽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财富却不具有为人(大多数人)性、属人(大多数人)性,“物的世界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产生了大量物役性的异化现象,在他们的视界里,任何违背人性、损害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象都是不能容忍的。晚年的恩格斯更是对时下流行的曲解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反复重申社会主义的人本价值。恩格斯还批评那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含有人道主义和道德理想的观点,把“认为哲学唯心主义的中心就是对道德理想即对社会理想的信仰”的看法称作“一种迷信”,并笑言如果那样,“那么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晚年的恩格斯引用摩尔根的话诉说社会主义,它“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在此,恩格斯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的人本价值,但社会主义的“更高形式”的用语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指出社会主义人本价值与古代氏族人道主义价值在形式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使社会主义人本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人本价值的统一。我们因此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社会主义的物质价值是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但社会主义人本价值则是更为根本的内容,社会主义进行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创造物质财富必须以最大多数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根本出发点。
  
  三、拨开迷雾:社会主义有哪些价值
  
  要充分发挥和发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使全球化和人类未来的趋向最终沿着社会主义轨道运行,必须高度重视探究和践履社会主义的价值。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创始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论述非常分散,缺乏专门系统明晰的论述,无形中使它带有某些“历史之谜”的色彩。
  那么,社会主义主要蕴涵哪些价值内容呢?
  (1)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发展是社会主义永恒的主题。对此,恩格斯晚年说得很明白,“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说得更为简明通俗,“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实践它的全部价值体系,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每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既有经济层面,又有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层面。
  (2)人权。人权在西方被称为“自然权利”,被认为是人之为人的存在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它是人的诸多权利的最集中和最概括的表达,是人道主义的基石,马克思把其称为“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马克思说过:“哲学是阐明人权的,哲学要求国家是合乎人性的国家。”人权成为早年马克思重要的“批判武器”。而“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消灭“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学说的神圣使命和绝对律令,它充分体现了对人之为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吁求,显然,人权是社会主义价值应有的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权利和西方保障人与人之间的独立性、确认人与人之间的排斥性、掩盖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性的人权概念是迥然而异的,后者主张的人权实质上就是“特权”。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是人类解放的内容,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人权观强调:首先,人权不是天赋既定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权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应优先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其次,人权是绝大多数人的人权,而非少数人的专权和特权,社会主义重视“集体人权”,反对“原子式”的个人自我诉求。再次,人权是具体的实际的有切实保障的,它不应流于口号而成为抽象的虚幻的奢谈。最后,人权应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政治权利。
  (3)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价值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之为人的主要标志。马克思反复强调,“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没有了自由对人说来就是一种真正的致命的危险”。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社会主义自由观最基本的内涵是“人类有权追求他自己固有的自然规律”。,这一则强调从“类”角度出发,主张只有在“真实的集体”中个人才能享有自由。二则强调自由是人类对自身固有规律遵循的结果,自由不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意志”。三则强调自由是具体的多方面的,“自由的每一特定范围就是一定范围的自由”。
  (4)正义。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罗尔斯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认同。所谓正义,在我们看来,主要由两个核 心概念组成:一是公正,二是平等。两者都是对权利和义务、奉献和获取的社会评判,两者内质贯通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它就是要实现“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因资产阶级虚伪的“正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幻想的“正义”而竭力批判并忌讳使用正义概念,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社会主义概念是与‘正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应该把社会主义就简约为正义,但反过来,我们应该说正义就是社会主义。”不过,社会主义推崇的正义,不应拘执于西方的争议(诸如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而应“在最广泛意义上来理解,它涉及人类关系的一切领域:权力和自由、收入和财产、任务和角色、机会和健康条件、文化和信息的渠道等等”。
  (5)友爱互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是“真实的集体”,而资本主义是“虚幻的集体”,“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社会主义这个“真实的集体”是一种“自由人联合体”,是“自由劳动者的互助合作”,它提倡并追求的是人人关爱和互助合作、友爱团结,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人际关系。人们在“真实的集体”中感到的是关爱、温馨和美满,“任何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实践都必须依据它们是否有益于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标准来加以检验”。弗洛姆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和谐内容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价值的道理。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设计中,社会主义同市场无缘。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导致的物役人、无情竞争和人自私、贪婪、见利忘义的泛滥等异化现象表现出极度的憎恶;另一方面源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化的认识,在他们眼中,“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饱受市场发达之苦、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然而实践却证明,商品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极其有效的途径,是人类社会发展无法绕避和跨越的经济形态,没有经历商品经济充分洗礼的不发达国家,要想搞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难以隔绝的。一直以来,人们偏重于从经济层面即物质价值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和市场的结合,认定市场的功利和效率价值。然而,市场偏重物质价值并不意味着市场无涉人本价值。美国学者诺兰等人说得好:“经济体制是一个价值实体,它包含着一整套关于人的本性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价值观。”“为市场辩护所诉诸的价值是福利、自由、民主。”显然,市场和社会主义在价值维度上是贯通一致的,两者因而相互支持,价值互动。一方面,市场的价值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的完善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市场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文义]
其他文献
虽然社会主义已不再叫好,但资本主义也如此。新自由资本主义触目惊心地加剧了各国国内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并带来社会与环境的恶化,面对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劣绩,强大的反资本主义运动近年来迅速发展。但这项运动前进的方向并不明确,因而缺乏现实的前景。伴随着苏联集团的崩溃和南斯拉夫经验的告终,社会主义的参照对象的关键部分已消失。社会主义在历史方面的研究确实衰落了,但是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仍旧很活跃,虽然这种研究伴随着
期刊
[内容提要]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紧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针对无产阶级政党使用“执政党”概念。列宁、斯大林首先在苏联一党制条件下确认共产党是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概念使用的曲折过程,与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有关,也与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密切相关。今天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是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和邓小平“执
期刊
[内容提要] 我国前20年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就也有挫折。总结这一时期的严重教训,可以归纳如下:(1)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上,忽视了过渡,急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和长期性;(2)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判断上,突出阶级斗争,突出继续革命,抛弃经济建设为中心,错误地把阶级斗争扩大化;(3)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方法上,毛泽东等领袖人物在总体上是强调群众运动,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
期刊
[内容提要] 1991年,苏共这个有着93年历史的大党宣布解散,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单独连续执政长达74年的历史。那么,苏共是怎样由一个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甘愿为人民的利益流血牺牲、为人民谋福利的党,演变成为一个脱离了群众、高高在上而为群众所抛弃的党呢?其实,这个问题自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以后,就一直为我国所关注。显然,世界上最大、历史最长的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对我党的执政实践更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提要] 自由源于人的生命,只有在人的生命、人的本性、本质力量和人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的矛盾中才能揭示其具有的真义。马克思从人的生命的意义上揭示了人类自由的真义,这一真义即对人类自由的“类”理解。人的生命的类本性中蕴含着自由的根据,人类自由的内涵只能在人的类关系中得到理解,而人类自由的实现在于人的类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我们真正理解自由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期刊
[内容提要] 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是第一位受到国际刑事法庭审判的国家领导人。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国际干预的直接结果。纵观后冷战时代日渐增多的国际干预,它一方面作为维护国际共同利益的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另一方面,它对传统国际法有关主权、引渡等问题的冲击显而易见。因此,应当规范和完善国际干预机制。  [关键词] 国际干预 米洛舍维奇事件 主权 引渡 人权    [分类号]D5 [
期刊
[内容提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要从宏观上处理好十大关系,即经济方面的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政治方面的民主与法制、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文化上的一元与多样、平顺宽容与互信友爱的关系,社会方面的活力与秩序、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关系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内容提要] 在当前俄罗斯,评价斯大林的某些音符在提高,甚至呼唤“第二个斯大林”,其实质是在呼唤“铁腕”,期盼强权。但这并不意味着“重新肯定斯大林”,也并没有出现所谓“重新评价斯大林的热潮”。“斯大林热”同杜马取消十月革命节的决定是并不相悖的。前者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达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期盼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后者是为了在人们的意识中抹去苏联时代的痕迹,消除对过去岁月的记忆。前者
期刊
[内容提要] 霍布豪斯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社会自由主义思想主要涉及自由观、财产观和国家观等三个方面。霍布豪斯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个人自由与社会集体的善之间的有机的互动关系,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在国家观上表现出多元主义。霍布豪斯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实质上是用社会土义思想的某些内容来补充和改造自由主义,是与第二国际欧洲社会党内的修正主义、改良主义思潮,亦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社会主义工
期刊
有人说,“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堪称20世纪之迷”。这话说的是有道理的。例如,第二国际分裂后形成的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的社会主义,原是同根同源的一家兄弟,却因对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而一度隔膜、敌视、对立;同是共产党人,也因对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一度展开大论战,甚至相互攻击。历史和现实促使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由兰州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出版发行的《吴江论集》收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