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还有什么”的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还有什么”的教学,就是在师生共同学习中,教师有意识地与同学互动: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什么方法吗?还有什么高招吗?还有什么想法吗等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还有什么”的教学注重在疑字上下功夫。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联想思考,提升学生是想象力。就某种具体问题而言,对于各种答案的探究,它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可以说是好处颇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其活动形式单一,对学生的思维没有伸缩空间,严重呈现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载豆”的呆板现象。采取“问答式”的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思维也变成直线型,课堂气氛低沉,教学效率自然就很难上来。
  这样比较之下,“还有什么”的教学显而易见是有优势的。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还有什么”的教学在交给学生学习权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突显一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有机地创设问题。
  “还有什么”的教学注意了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一条新的学路而主动学习。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15个学生平均围成3圈做游戏,每圈有几个同学?列式后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把15当成被除数,3为什么做除数?为什么用除法?同学们进入了积极的思考,主动解答这些问题。有的同学说:这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所以要用除法,所以15是被除数,所以3要做除数。教师说:“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说:列式时可不要写成3 ÷15;不要忘记写得数等等。通过“还有什么”的问题创设,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疑问情境,使同学们进入了真正的学与疑的状态。问题创设了,思维活跃了,它所带来的就是疑中学的良好效应。
  二是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还有什么”的教学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探究的学习状态。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跑来13人,之后又有6人去玩沙包。问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写出22﹢13=35(人),35-6=29(人);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算式:22-6=16(人),16﹢13=29(人)。学生做完后,老师轻轻地问一句: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同学们愉快地继续动脑筋去想,写出13-6=7(人),22﹢7=29(人)。学生的列式好像是在凑数,但实质却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思路,即先求跑来看戏与玩沙包的人数差,在加上原有的看戏人数,也就是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前两种是基本方法,一般的学生都能掌握。优等生通过再思考往往就有一鸣惊人的表现。学生在探究中将思维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个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有的教师既要交给——侧重于给学生什么,又要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基本上抹杀了或是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维,更谈不上在学习与探究中的个性品质。而“还有什么”的教学恰恰与上述情形格格不入,它是坚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开放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我在教学中采用“还有什么”的教学策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很少有那种为师是尊,师云我云的被动情形,而是积极地投入到个性化学习之中。他们往往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也往往有不少的奇谈谬说,但不管怎样,都是他们自身所迸发的个性火花。对此,我抓住时机,对同学的高招、妙法等给予大力张扬,对他们的不当之点给予妥善校正,从而实现保护个性,发展学生自我的愿望。
  我的“还有什么“的教学,究其教育规律,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教师对此的重视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从理论层面还认识不够。我感觉,“还有什么”的教学作为一种观念,应该在实践与理论上继续加以探索,其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表现教学的民主,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良好的自我学习状态,进而走向他们的成功学习。
其他文献
好孩子,懂礼貌,礼貌用语记心头.见面相互问“早”、“好”!要人帮助先说“请”,告别分手讲“再见”.向人道歉“对不起”!助人常说“没关系”!这是我小班每周必唱的礼貌用语歌
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息息相关,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以及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
语文学科是个基础性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它不仅是本学科的需要,同时也会给其他学科以导向和引领的作用。笔者想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如下浅见,以求与同仁共勉。  一、语文课怎样上才算是符合新课改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和必须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积极树立新的学生观、语文观。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中要求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以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认为,新的
摘 要:本文以某水电站为例,简要介绍了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确定评估级别的方法。分析了评价区地质灾害发展的类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地质灾害风险状态的预测评估。报告的方法和内容确定了危险区域和施工场地的适宜性,最后作出了总结。  关键词: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7-0232-01  1 工程项目概况  某水电站建设项
美育是立德树人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时刻需要以心灵美和行为美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本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从社
摘要:技术人员在给食品作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上的科技手段,来检测食品质量情况。当然,某些食品质量检测也可以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原理,来进行检测,也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检测结论。   关键词:质量检测,含权因子模糊集,模糊关系集,隶属度,模糊综合评判。  质量检测,是指检查和验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活动过程。它可以分为空气质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产品质量检测、环境质量检测、食品质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创造性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保障。而教育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前提,所以,一个民族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从教育、学生抓起。  【关键字】物理 创造性 培养 新课改    物理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并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
引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23日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胡锦涛强
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五个中心、四次转移的过程。从表面看,大学中心变迁是地域上的迁移,而在其背后,大学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