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赤子孤独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el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及今,家书都是最能打动人心,也最为真实感人的文字。扬雄《法言》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家书就是真正的“心声”与“心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意思是,组织辞采于尺素之上,字里行间荡漾着方寸之心。这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最温柔的艺术”。
  家书是最能表现亲人心灵的文字。抒写心灵的文字很多,不过,大都不是专门写给家人的,无论是“感天地,动鬼神”的诗文,还是“心事浩茫”却“不欲人知”的日记,多是如此。而真正能够和自己的亲人袒露心声、表现心灵的,自然就是家书了。
  家书是最能寄托家人情感的文字。古人因为交通、交流的不便,家书便成了最为直接的情感承载。今天所见我国最早的家书,是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两封战国晚期的家书,由名叫“黑夫”和“惊”的人,写给他的哥哥“衷”。我们看这两封信,所表达的就是对父母兄弟、妻儿老小的问候与牵挂,以及生活的琐碎与艰难。后来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张籍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等,也无非就是这样的情感罢了。
  家书是最能体现家庭教育的文字。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有多种形式,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家书实现的。从刘邦的《手敕太子文》开始,就以家书来宣教垂训;此后,司马谈的《命子迁》、刘向的《诫子歆书》、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曹操的《戒子植》、诸葛亮的《诫子书》、刘备的《遗太子敕》、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苏轼的《与侄千之书》、朱熹的《与长子受之》,以及闻名遐迩的《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是独具情抱的家教、家训文字。
  职是之故,我们特别选择了《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以及龙应台母子的《亲爱的安德烈》,以期和读者共同从家书中体味隽永的人生挚情。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世年

  《傅雷家书》记录了从1954到1966年12年间,傅雷夫妇与其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往来。傅敏在2016年再版后记中讲道:
  父母的家信不是为了发表而创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写在纸上的家常话。1981年我将这些家信辑集成书,公之于众,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母,寄托我们的哀思。
  当打开这将近两百通家信,品读这些“家常话”,却令人惊叹: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赤子创造的世界。

为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1960.12.31。傅雷,朱梅馥,傅聪著,傅敏编《傅雷家书》,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下同)。“为人”是根本,根本做到了,才能在艺术上开出最美的花朵。这是傅雷夫妇始终秉持的教育信条。
  如何“为人”,用傅雷的话来讲,即不失“赤子之心”。
  (一)“赤子之心”在生活中,是传统的“温良恭俭让”
  一方面傅雷教导孩子对人要诚挚:“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得拿出勇气来面对事实,用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应付。”(1955.5.11)在生活的细节上,有礼有节,同时秉持正直、刚强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对老师、朋友、乳母等,都能够不忘恩情。如傅聪离开波兰后,母亲始终提点他:“你们的结婚照片千万别忘了寄给杰老师……”(1961.1.5)
  另一方面,傅雷自己则树立了榜样。1961年,物资紧张,度日艰难。从朱梅馥写给傅聪的信中可以看到傅雷的君子之風:“每次要你寄食物的单子,他都一再踌躇……他想到你为了多挣钱,势必要多开音乐会,以致疲于奔命,有伤身体,因此心里老是忐忑不安,说不出的内疚……此中痛苦,此中顾虑,你万万想不到。”(1961.4.20)生活困窘却不愿向孩子伸手,是傅雷凡事不麻烦别人的处事原则。而此时精神的苦闷也甘愿独自承受。1958-1961年间,傅雷被错误地化为“右派”,辛勤翻译的译著无法出版,不断受到批判……这一切都是事后才由朱梅馥告诉孩子的。即便身处困顿,傅雷仍保持君子的体面,还劝勉孩子“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1961.10.1),更是令人心生敬仰。
  (二)“赤子之心”在事业上,是“士不可以不弘毅”
  当傅聪远赴波兰深造时,他提醒道:“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期望。”(1954.3.24)当傅聪代表中国参加肖邦音乐大赛并获得大奖时,他劝勉他:“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1955.3.20)傅雷始终引导孩子成为有社会担当的人,不汲汲于小我的满足。
  在傅雷的眼里,始终有“大我”与“小我”之辨。所谓“大我”,即追求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1960.8.29)因为有“大我”,即便是面对人生的苦闷和矛盾,“倘是忧时忧国,不是为小我打算而是为了社会福利、人类前途而感到苦闷,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理想,是热爱,所以即有矛盾,对己对人都无害处,倒反能逼自己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来。”(1961.2.7)
  傅雷以儒家“仁以为己任”的价值观来教育孩子。他不赞同傅聪祖岳母只笼统地培养子女做“好人”的观念,认为没有弄清教育的目的。“在我看来,她所谓好人实在是非常狭小的,限于respectable(正派的)而从未想到更积极更扩大的天地和理想……她从未认识到人的伟大是在于帮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1961.7.7)或许傅雷眼里的理想的“人”,当是《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士”,《孟子》所称道的“大丈夫”,抑或《学记》中“化民易俗”的“君子”。   (三)“赤子之心”在艺术中,是第一把金钥匙
  在艺术上永葆赤子之心的人,才能走得更远。傅雷深刻地道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因为不够真诚,一切都在嘴里随便说说,当作唬人的幌子,装自己的门面,实际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所感。所以他们对作家决不能深入体会,先是对自己就没有深入分析过。”没有“情动于中”,何以有真正的艺术?因此,“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1956.2.29)《乐记》讲“惟乐不可以为伪”,在傅雷的世界里,不仅是音乐,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都何尝不是以十二分的赤诚来面对。
  傅聪则正是践行父亲庭训遨游在艺术的海洋。1955年,傅聪的音乐会在国外大获成功,一位曾获萧邦音乐会大奖的钢琴家盛赞傅聪的演奏:“这种天赋很难说来自何方,多半是来自心灵的纯洁;唯有这样纯洁到像明镜一般的心灵才会给艺术家这种情感,这种激情。”另一位教授则评价:“所有的波兰钢琴家都不懂萧邦,唯有你这个中国人感受到了萧邦。”(1955.1.26)这大概就是傅雷以“赤子之心”做人、做艺术的教育信条在傅聪身上发生了作用。
  1965年傅聪写道:“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其实我自己认为尽管用到做人上面难些,常常上当,我也宁可如此。”(1965.5.18)闻思而行诸,艺术人生的合一,傅聪在而立之年就已经做到了。

为学:“听无音之音者聪”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作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正的演奏家应当努力去体会这个潜在的境界(即淮南子所谓‘听无音之音者聪’)。”(1965.2.20)“听无音之音者聪”,是艺术追求的大境界,是自称高格的境界。
  (一)道器融通:从工匠到艺术家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精湛的技巧。正如《学记》讲“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傅聪每日练琴少则8小时,多达12小时,非常之勤奋。当傅雷发现傅聪在演奏时身体有“摇动”,便反复探讨劝诫:“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1955.3.15)关于弹琴“放松”的技巧,傅雷更是不厌其烦地予以关注和指点,探讨竟达十余处。如一开始讲技巧:“所谓放松,是一切力量都是自然的,不用外加的力。”(1954.8.13)到后来:“似乎你说的relax(放松)不是五六年以前谈的纯粹技巧上的relax,而主要是精神、感情、情绪、思想上的一种安详、闲适、淡泊、超逸的境界。”(1961.8.31)正是秉持这种严谨的为学精神,才能在艺术的探索中见“道”。
  追求技巧,又不止于“器”。钢琴家李赫特与傅聪谈起:“音乐是主要的,技巧必须从音乐里去练。”(1954.11.14)傅雷得知后深表赞同:“技巧和音乐是宾主关系……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1954.11.23)绘画艺术也是如此,“倘若单从形与色方面去追求,未免舍本逐末,犯了形式主义的大毛病。”(1954.10.22)
  音乐是道,技巧是器,要做到由器见道;这与傅雷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的人生哲学息息相通。他多次提醒傅聪:太偏重以音乐本身去领会音乐……但与音乐以外的别的艺术,尤其是大自然,實际上接触太少……久而久之会减少艺术的新鲜气息。(1961.10.5)他多次建议傅聪去森林或上博物馆,以此丰富精神世界,并不辞辛苦为傅聪抄录《艺术哲学》“希腊的雕塑”的译文,以提升其艺术气度。
  (二)诗乐融通:唐诗与古典音乐的互训
  傅雷以中国诗解读西方古典音乐的部分,无疑是本书最为妙曼的艺术探索。
  “上星期我替恩德讲《长恨歌》与《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休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明确起音),声势雄壮。”(1954.2.28)这里,傅雷另辟蹊径以音乐解读唐诗,不得不说非常精彩。中国古代诗歌自古即有很强的音乐性,傅雷则注意到古代诗、词唱法的逸失,对我们理解古诗提供了新的门径。
  音乐可以解诗,诗同样可以解音乐,这就是诗与乐的互训。
  傅聪说:“萧邦是非常真情的,他的音乐最富于情感,却又那样的精妙;他是真正的诗人”。(1956.1.10)傅雷回应道:“你提到萧邦的音乐有‘非人世的’气息,想必你早体会到……我觉得这一点近于李白,李白尽管飘飘欲仙,却不是德彪西那一派纯粹造型与讲气氛的。”(1956.1.22)傅聪继续回应:“我想音乐家中诗人气息如萧邦那样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萧邦在音乐家中的独一无二,就像诗人中之李白……李白的那种境界尤其特殊,像他那样的浩气、才华、幻想的高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1956.2.1)后来傅聪又说:“除了音乐,我的精神上的养料就是诗了。还是那个李白,那个热情澎湃的李白,念他的诗,不能不被他的力量震撼。”(1958.1.8)
  这一番艺术对话真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跨越时间、地域和文化,李白和萧邦,诗与乐,竟然能够这样彼此照见、光华闪耀。
  (三)中西合璧:淡泊超脱与热情深邃何以相遇
  中西文化的差异如鸿沟。傅雷说:要真正达成东西融通的人不是没有,只是“稀如星凤”。而他和傅聪都努力尝试。傅雷这样形容东方人格:   比起近代的西方人来,我们中华民族更接近古代的希腊人,因此更自然、更健康……亲切、熨帖、温厚、惆怅、凄凉,而又对人生常带哲学意味极浓的深思默想;爱人生,恋念人生而又随时准备飘然远行,高蹈,洒脱,遗世独立,解脱一切等等的表现,岂不是我们汉晋六朝唐宋以来的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吗?(1961.2.6)
  傅雷以其非凡的审美洞察力,提炼出中国人的文化品格,而这又源于中国人不滞于物,不为物役的人生哲学。这样的提炼,令我们心向往之。因为我们如何理解过去,实际上是帮助我们理解当下、面向未来。
  傅聪则以音乐家的视野看到东西差异的“水平”和“垂直”之分:
  西方人的整个人生观是对抗性的……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是要化的,因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换句话说一切都是水平式的关系。听众好比孙悟空变出来的几千几万个自己的化身。”(1965.5.18)
  现代西方哲学的“视域融合”“主体间性”等,似乎都可以在音乐家的这席妙语中得到共鸣。但这席话的文化根底,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老庄,追溯到魏晋汉唐的艺术品味。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融通之路,可能不是一味“向外走”,而是要同时“向内走”。傅雷讲:“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决不会变成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既明白本民族的长处短处,也明白别的民族的长处短处,进一步会取长补短,吸收新鲜的养料。任何孤独都不怕,只怕文化的孤独,精神思想的孤独。”(1963.11.3)
  所以说,傅雷创造的这个世界里,从为人到为艺术,是道器融通的、是诗乐互训的、是中西合璧的!过去未曾孤独,现在和将来也不会孤独。

走进《傅雷家书》的读法


  如何才能走进《傅雷家书》?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跳读”,毕竟家书是“家常话”,没有动人的情节,不注重文学化的表达。但倘若“跳读”,则难免断章取义。所以,倘若时间充足,还是应该仔细地、连贯地读,当作与朋友聊天和漫谈,“设身处地”地品读、思考。
  首先,“知人”中阅读。《傅雷家书》围绕傅雷、傅聪和朱梅馥展开。尽管我们都已知傅雷夫妇的人生结局,但在他们人生的最后十年,有着怎样的状态和境界,却是含混模糊的。例如,读到1957年3月后,傅雷的书信戛然而止,多由朱梅馥代写,不禁令人生疑,这样一位关心孩子的父亲,怎么忍受没有书信的日子?又例如,1961年左右,傅雷夫妇如何度过生活的拮据?逆境之下的傅雷如何自处?带着“知人”的好奇心阅读,看似平淡的书信,却如同有了纪实小说般的魅力。
  其次,在音乐、绘画、诗歌等多重对话中阅读。《傅雷家书》创造了一个跨越时空、文化的非凡的艺术世界,因此,我们還可以尝试在多重形式的呼应中作艺术的巡礼。例如,傅雷和傅聪对萧邦、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家有着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听大师的音乐,对照书中的评价来印证和感受。又如,书中多次提到了中国诗,我们可以结合诵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以此感受书中谈到的音乐美;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来体会萧邦音乐中的“诗仙”气质。再如,傅聪的结婚礼物是《敦煌壁画选》,结合敦煌壁画的欣赏,想必更能帮助我们走进傅雷所探讨的艺术问题。此外,书中还多次提到《约翰·克里斯多夫》,丹纳的《艺术哲学》,以及《世说新语》《人间词话》等,都可以作为参考文本,一起品读。
  如此,当我们沿着傅雷父子的艺术探寻之路阅读,未尝不能曲径通幽,而见识别有洞天。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余敦康先生是我父母、岳母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同班同学,我和妻子私下里一直叫他余叔叔。家母程静宇在写《中国传统中和思想研究》一书时,余敦康先生就十分关心,不时向我问及。2011年3月9日,我打电话给先生,他主动提起自己去书店买了一本家母出版的新书《中国传统中和思想研究》,读后认为此书写得非常好,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即中和而不是西方的斗争。他又主动提出要为家母新书写书评,加以表彰,并说老同学应该
笛卡尔说,“人是理性的动物”;黑格尔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新中国艺术家们秉持理性精神,饱含革命的激情,对人民、英雄、国家、民族等予以歌颂,展示了激进时代发展中的生命形态与革命意志,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家国与民族情怀及革命热情,但在对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变而生发的由衷喜悦同时,依然保持着审慎和警醒,在高声赞美的声音中渗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将家国之思之情
文学地理学似乎方兴未艾。这也难怪,因为文学与地理本来就亲如一家,《水经注》即可作如是观。现代作家在其笔下,更是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地理空间:福克纳守着一块邮票大小的土地耕耘,名扬天下;莫言扎在高密东北乡的世界里写作,得了诺奖。以前赵树理开创了山药蛋派,孙犁打造了荷花淀派,实际上也是文学与地理的结盟。所以,《文化地理学》的作者迈克·克朗才说:“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塑造了那些地理景观”,“文学与其他新的媒体
廖四平的《當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以下简称《桂冠》)是一部关于莫言长篇小说研究的专著,包括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部分:总体研究把莫言的全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内容、审丑、主题、艺术表现、传承、意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个案研究把莫言的每部长篇小说都作为独立个案,分别从内容、人物、主旨、艺术表现、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研究。总体研究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个案研究条分缕析、精微细致。
朱辉是我当代文学阅读视野中一直追踪的阐释对象,他不是大红大紫的创作明星,亦非依靠奇谈怪论取悦读者的写作者,从开始有作品问世以来,他始终以精细的笔法创作和独特的审美抒发致力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但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内心的不安却逐渐加深起来,我隐约地感觉到朱辉的小说创作,从题材的选取到叙述视角的定位上都隐藏着走向媚俗的危机,特别是阅读完他的《面孔轶事》《电话时代的爱情》等短篇小说后,这种感觉尤甚。而
我认识曹先擢先生的时候,他已经年近八十,退休多年。那是2010年的夏天,为了做一个关于普通话审音的访谈,我专程上门去打扰曹先生。在我,那原是存在于论文、著作上的一个名字,没有具体形象的。电话里听起来中气很足,有口音,讲话比较慢,好像是希望我能听清楚每个字,不要遗漏,不要听错似的。  方庄小区的楼长得都一个样,我转了一阵子才找到9号楼,出了电梯又转了一阵子才找到门牌。铁门敲起来哐啷哐啷响,我惶恐地觉
19世纪中叶,西方掀起了探险热潮。探险家们或者出于对未知的神秘世界探索,或者出于侵略的动机,或者为了个人名望,或者为了进行科学研究。探险家们形形色色,有海军军官,有外交官,有医生,有传教士,也有报刊记者,他们深入北极、非洲和中国西南边疆等地进行探险,写下了数不清的探险著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耳闻目睹了这些神奇的西洋探险故事,将其记入《伦敦与巴黎日记》中,使后人得以了解这一段神秘且绚丽多彩的历史。
楚雄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具有丰富的民间史诗传统。以《查姆》《梅葛》为代表的彝族创世史诗,描绘出古代彝族先民的劳动斗争和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是研究彝族历史、社会、思想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资料。楚雄的先民在劳动中以歌助力,以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习俗、生活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内涵。叙事长诗《赛玻嫫》,抒情长诗《哭嫁歌》,彝族民间故事罗牧阿智的故事和
著名语言学家曹先擢先生1932年出生于浙江长兴,于2018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曹先擢先生生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历任北大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国家语委秘书长、副主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他胸怀天下,治学深受王力等语言学家的影响,在汉语文字、音韵、训诂、语法、音义关系、辞书编纂、汉语规范化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曾主持修订《新华字典》、主持编纂《新华词典》等辞书,担任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的关系,中国国内过去介绍较多的是美国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和结局的影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于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作用,而很少谈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国内历史进程的影响。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历史的走向上具有转折意义,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国内正处在进步主义运动主导下的“进步时代”。进步主义运动是一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