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树下的女子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ongqing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个日本女子。拥有浓烈的如快凋谢樱花般气味的名字,江国香织,有着纠缠洁净的意味。各大介绍上都说她是日本的美女作家。她的书中总有一幅她低首微笑的照片,她好像特别喜欢这一张,也许是想要那一低头的温柔感觉吧。但当她抬起眼睛凝视,你会发觉她的眼神空洞,所有的心情都留给了故事,留在尘世中的只有木然。美在美之外,美之外才有美,这是江国香织存在的意味吗?
  
  知道江国香织,要从另外一个日本女作家谈起,是写下《老师的手提包》的川上弘美,川上弘美清淡自知,更像清凉夏夜里独自摇摆的荷花,她的作品是很好的睡前午后读物。读过川上弘美,便自然知道了江国香织,这样的经历像你结识了一个女子,自然认识她的友人,仿佛她们是相像的,而当你迷恋她们看似相同的气质时,却慢慢明白,她们更像并排生长的两株树,相邻而绝然不同。但这两个日本女作家,在我眼中有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日本风格,都有点小固执的洁净感,这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安妮宝贝的洁净感带着强烈的内心执著,而日本作家的洁净感,更低调更不为人察觉,带着更多人间烟火的气息。
  一个能写字的女子总是让人有点好奇的,虽然也许她们其实无更多美貌给世间,但文字里充沛的情感,颠沛的际遇,都成就神秘的猜想。那江国香织,又是怎样成为今天的她呢?她写下重重文字,又想对浮世表达些什么?那些文字就是她吗?
  江国香织1964年出生于东京,算来今年已经46岁,但我想女作家的神奇就在于,她笔下的女子,永远带着天真的气息,这是女作家的神奇,也是她的局限,但能超越此者,寥寥无几,或者女人是不想超越的,一个女子活着,并不需要干巴巴的现实,干巴巴的现实只是她们获得更丰润生活的手段而已。无论怎样能干,都想被人爱着宠着,然后同时优秀,才是一个女人最终想要的吧。江国香织是日本已故随笔家江国滋之女,想来年少她是一定受过惟美文字的熏陶,那些写出来的故事,比现实更打动人心。而等及她年长,才会慢慢明白,小说其实是等于甚至低于生活的,现实比小说更精彩也更残酷。似这时她明白,写作是这个世界最无法老去的职业,是可以穿着最土旧的衣服写最华丽文字的职业吗?她毕业于目白短期大学国语国文科,之后曾在出版社工作一段时间,后赴美留学。等及她回国,她就这样被人看着,成为日本当代超级畅销女作家。原来所有来时路,只能写下结果,没人可以求证经历,如何成为是无法模仿的独自的路。
  她并不是那种样样红样样专长大的女孩子,功课也没有好到当三好生,她就这样不为人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长大了。长大后的小女孩,才慢慢成为自己。江国香织20出头便开始一个人四处旅行,喜欢独自欣赏平淡或绚丽的美景,而她笔下的文字始终漂浮着一种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清淡、宁静。这个世界上的写作的天分,是天生的,来到世间,只是为点燃这份天分,天分从来不是培养出来的。很多快近30岁的女子喜欢她的书,爱屋及乌,喜欢了她的人。她们说读江国香织的书会有点上瘾,但不会上瘾过度。她们倒不是对那些故事情节有多迷恋,而是喜欢她书中弥漫着那种调调,随意而精致,寂寞而温暖。当年的安妮宝贝的书中也有那么多大篇幅的细节描写,但看安的书,经常会越来越抑郁,而江国香织与之相反,她的书会让你感到越来越温情,非常适合现代人脆弱又强韧麻木的神经与心情胃口。
  江国香织的书中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是喜欢泡红茶、吃蛋糕和泡芙、烤吐司、吃涮涮锅,还有喜欢喝雪碧、红酒或香槟。书中的女子都是安静和寂寞的。这应了一句不被认可的话,所有的作家,其实写的都是自己,无论变化多少名字,多少种际遇。而这种调调的女子,也许应和了现在小白领的生活模型,太像她们的生活写照。不会发大财,但不存在温饱问题,亦有些钱可以小资奢侈一小下,她们的生活中渴望着爱情,却也对现实有着现实的认识,就在这样的夹缝中,体味反反复复的热爱,慢慢变得表情淡漠,却依然可以被某些男人轻易点燃。这样背景下的女子,才有轻淡故事可言,浓烈的生活,从不在白领或小资女人手中掌握。慢慢她们认可了自己,也认可了她们的生活:还是喜欢那些充满垃圾食品的城市生活。对都市的热爱已经融入骨子里,不可改变。而这种发现真让她们内心慢慢涌出欢喜。女人就是如此,可能为了某种腔调或某种调调,去吃一种食物或去做一件事,或者去爱一个人。
  所有浮漫的感受还是要回到作品上来,才有真实体验。《沉落的黄昏》讲述一个最后自杀女子的最后岁月,这女子27岁,叫江津直子,却从始至终没让人读懂,没让人读懂是因为太简单太直线条,以至让人费解。很多男子喜欢她,但都从未拥有她,她亦拒绝如此,因为内心不相信。她导致另一个女子失去同居8年的男友,而她又住到这个失去男友的女子家中。直子用淡漠让另外的女子明白,哪怕你撕心裂肺觉得不可丢失片刻的爱了一个男子8年,分手一年,你就会慢慢知道,世间没有他,你依然会往下好好活。那些所谓失恋的痛苦,从来都是一时的,而永远不会是一世的。没有人可以让你像爱恋自己的生命一样不可放手。一个不能明白自己人生意义的人,其实从未经历爱情,甚至上帝送上门,她也会觉得是孽缘。一个自杀的女子,启迪活着的人,什么是真正活着。我不知道,江国香织是否要表达这样的意思,这只是我读过之后的悲凉体味。这让我又一次想到安妮宝贝,安妮宝贝在看透世事后,让主人公选择了绝然的不羁,那份放纵其实就是热爱。而江国香织在看透世事后,让主人公选择了在生活的小细节里,安然静守,一样的出门交友做饭睡觉,像一个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人,带着一生的缺损直到生命自然终结。
  到底什么是爱情,江国香织用自己的手法,将这一古老话题隐隐放在我们生命的前台。真的,爱了这么多年,看了那许多讲述爱情的书,我们在一直追求的情爱中,真正有过爱情吗?我们真正爱过自己和什么人吗?在经历反反复复的情爱中,我们到底失去什么获得什么。很多女生说我们喜欢读江国香织,那里面的爱情真好啊。我们也想谈这样的恋爱。由此我喜欢江国香织,不同心灵的女子,可以在同一篇文本中读到截然相反的情感密码。悲情与甜蜜竟然有着同样的外衣,其实哪一场好点的恋爱,或者说能够称得上算是爱情的,不是悲情与甜蜜二体一身?而江国香织能够达到这样的动人心情,因为她将最平实的生活点点滴滴柔软地写进小说,寂寞与生活享受是这样的相似和互相依赖。在各种报道途径中,从未披露江国香织本身的情感经历与婚姻状况,这不禁看出她的清醒,她的生活只属于自己,她的文字可以与别人共享。
  江国香织的城市女性话题小说,受到影视的追捧,有几部电影,如果在轻闲的下午或晚间,还是建议看看的,《东京塔》、《冷静与热情之间》。爱与不爱,纠缠女性一生,但有几人能说明白,做明白,看明白?这颠扑不灭的人生际遇,让爱情小说,会和人类存活时间一样长。我喜欢《东京塔》的故事,21岁的透爱上了母亲的朋友、年长他20岁的已婚妇女诗史,他们一见钟情并开始了地下恋情。3年的时间里透听诗史喜欢的音乐,看诗史喜欢的书,每天下午在家等诗史打来的电话。他不能主动打给她,这是两人的约定。渐渐地,他越来越不能满足这样的关系,他向诗史提出了一起生活的要求。诗史是理性的,她清楚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丈夫给予的,离开丈夫意味着什么诗史最清楚不过,所以对于透提出的要求她一直模糊回避。不过,当透在派对上不顾一切地当着众人的面向她表白并离去后,诗史终于不得不做出了决定……这样的恋情总像只在电影上上演的,而当身边真的发生,才知道那比少年时的爱恋更酷烈、更急剧,让人想起一句老话,中年人的恋爱,比老房子着火,还烧得快,而那灰烬也更残败。这样的恋爱,无人敢说自己明白,那是不可遇期的燃烧,没人知道燃烧过后如何收场。没人知道,才能叫情感吧,那些一眼望到死的相守,就像并列的两尊墓碑一样乏味。
  这样一个写字的女人,即使眼神木然,仍然写下清秀文字留给现在活着的女子,也许有一天江国香织不在了,她的文字亦不再有读者。声名水上书,写下的字,其实哪个不是写在流水上的传奇?何必挽留,你有幸看到那浮于水的文字,看着它与岁月一同走远,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世间万事万物都莫过于此理吧,所以安静我们的心,静听时光给予,都微笑着感恩,这是一种多美好的存在。就像那么有个性的安妮宝贝,最终也选择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男子身边,生养一个孩子,过天下最凡俗的生活,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大于一切个性。江国香织早早懂得这个,从未暴烈,顺着时光之河,渺小自在地存在,这比安妮宝贝高明,虽然也许她的文字比不过安妮宝贝。
  让我们静默,听樱花安然飘落吧。
其他文献
杂志走过了三十年,我当了她近二十年的通讯员.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我与她相依相伴、共同成长.从提升职业能力到满足兴趣爱好,从自己的文字被发表的惊喜,到深受裨益的赞叹,她给
期刊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君:rn你好!rn人生是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还有——陪伴你看风景的人.rn我的人生旅程,始于“衔远山、吞长江、浩
期刊
主要观点:发展县域经济,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云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发展战略,抓住经济
还记得那些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日子吗?那时候小孩子都是就近入学,我们全国只有一家电话公司,我们所有家庭的用电都是国家统一供给的.rn你再看看现在呢?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充
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时光的列车停驻在又一个年头的站台.rn30年前,我还是一个县级联社的管理人员,《中国农村金融》的前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基层农金人前行的方向.30年来,
期刊
我和《中国农村金融》杂志是老朋友了.rn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人民银行县支行工作.记得那时候可供学习的资料非常少,在单位能见到的只有两本专业杂志.《中国金融》刊登的文章
期刊
这一年陈建中从上海回到故乡,接手父亲风雨飘摇的企业,让父亲解甲归田,享受一生从未有过的安闲。远离故乡9年,一切是熟悉又陌生的。回来的第一年,完全是救火,拆东墙补西墙,逃离破产边缘。陈建中体会到,做企业管理者与做老板到底有什么样的差距,很多人离开,很多新人进来。两年就这样过去,这一年岁末核账,现金流走向正常,利润空间回复,虽仍有负债,却开始在轨道上行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是代价自知肯受罢了。行政
与《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结缘,始于1999年,那时杂志的名字还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迄今已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来的每一本杂志,我都认真研读、悉心保存、丝毫未损.rn这些年,通
期刊
维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是人间仙镜“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唇滇金丝猴的故乡,隶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