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途中跑是短跑项目全程中距离最长的跑段,途中跑最大速度阶段中技术的掌握则是短跑技术训练的核心,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跑的技术效果,跑途中跑技术的主要特征是、更加重视快速蹬伸技术、更加重视摆动腿积极快摆技术摆动腿快速有力、大幅度的前摆技术、更加重视前蹬支撑技术通过摆动腿积极下压,鞭打扒地动作和退让肌工作能力的训练。两腿的快速交换要求两臂快速摆动,两臂的摆动与腿的摆动是同步的。在发展频率的基础上应增加上、下肢的振幅,以积极发展步长而促使速度提高。
【关键词】途中跑 生物力学分析
1.前言
途中跑的技术是短跑技术训练的重要部分,而途中跑最大速度阶段中技术的掌握则是短跑技术训练的核心,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跑的技术效果。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跑中髋部伸展的意义、速度、幅度和摆腿下扒着地的积极性、速度、方法、距离及效果等,在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和腾空阶段的摆动效果,是影响短跑技术的关键之一。
2.短跑途中跑技术特点
快速蹬伸技术,快速蹬伸技术是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蹬伸动作要注意蹬伸速度的迅速、蹬伸程度合理性和蹬伸方向更加有效性,适宜的蹬伸程度可以取得更快的蹬伸速度和更合理的蹬伸方向。摆动腿积极快摆技术摆动腿快速有力、大幅度的前摆技术,更加完善了“摆动式”跑法,有效地促进身体迅速向前移动,加大了后蹬的力量和速度。同时加快了摆动腿的速率,缩短跑动周期,提高了跑的频率。前蹬支撑技术通过摆动腿积极下压,鞭打扒地动作和退让肌工作能力的训练,减小前蹬支撑时的阻力,缩短前蹬支撑时间,使重心移动的速度在前蹬支撑阶段的损耗减少,从而提高了跑的速度。
3.1途中跑摆动阶段生物力学分析
短跑时当支撑腿着地瞬间,摆腿动作有利于减小人体与地面的冲击作用。在缓冲阶段,摆动腿动作能使人体总重心迅速前移,有利于缩短缓冲时间和增加支撑腿内蹬地力量,当支撑腿进入蹲伸时,摆腿动作有利于提高支撑腿的蹲伸速度,途中跑中摆动腿动作的好坏对短跑的途中跑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蹬地角是后蹬腿蹬地将要结束时,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人体向前跑主要是由于后蹬作用力的推动,后蹬腿的效果直接影响跑速,蹬地角加大时,重心抛物线上升,腾空时间长,这样虽然能增大步长,但步频相应下降,跑动时重心起伏明显,因此蹬地角要适中,在55°左右最为理想。着地角反映运动员摆动腿着地动作完成是否合理。
3.2途中跑着地缓冲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肌肉力学中,将肌肉分为三个部分:收缩元、串联弹性元、并联弹性元。肌肉收缩时,先是收缩元收缩产生张力,此时在肌肉的外部端末还测不到力的增长。然后,已经缩短了的收缩元将串联弹性元拉长。只有到串联弹性元被拉长到足够的长度,才能在肌肉末端测到力的变化。研究已证明:腿部屈肌(如腓肠肌)在脚着地前15-20 ms便已出现电活性,这表明运动神经元向肌肉发出的脉冲早于着地时刻,然而在这段时间内肌肉还来不及收缩,受到激活的肌肉长度小于平衡长度。脚在落地瞬间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是阻力,但这个过程对完成整个动作起积极的作用。途中跑中各技术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后蹬是前进动作之本,后蹬的发力应是前摆着地用力的延续,而缓冲是蹬地的前奏,缓冲实质上就是身体向支撑方向运动的制动,且缓冲可以预先伸长肌肉,直至最佳初长度,从而储存弹性能,为后蹬做准备。
综上所述,积极的扒地技术并不能产生短跑的动力,没有拉引的作用,但伸髋高摆扒地技术对短跑成绩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高摆后大腿主动下压,带动小腿积极地向后下方扒地以增大下肢各环节的角速度;腾空摆动过程中的伸髋可以加大大腿的摆动半径,从而有利于积极摆动充分发挥速度水平,合理的利用着地缓冲并积极摆动下肢,提高跑速。
3.3途中跑摆臂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摆臂可以增加后蹬力量。实验证明:人在固定上肢使其失去摆动能力后,人体就产生了使身体不摔倒的保护性抑制,尽管受试者努力奔跑并用肩部扭动来维持身体平衡以求达到高速,由于力学规律的作用迫使仍难以达到理想的蹬地能力。摆臂可以维持人体平衡。人体站立不动时是平衡的,当一步迈出时平衡就破坏了。正是因为向前迈腿时骨盆横轴围绕人体做转动产生动量矩,人在赛跑中角速度越大,动量矩就越大。摆臂可以提高跑速。在保持一定的摆臂频率的基础上还要相应地增加摆臂的幅度,使摆动腿相应地前提高抬,使髋关节前送充分,左右移动,加大步幅,使上、下肢从脊柱纵轴为旋转轴做相同运动,避免重心左右大幅度移动,头要正,并保持身体在跑动中的平衡。
4.结论建议
在短跑专项技术训练中应高度重视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摆动腿高抬大腿摆动动作的70%是在缓冲过程完成的。摆动技术应与合理的缓冲技术相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合理改善着地缓冲时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缓冲幅度。较长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较大的缓冲幅度,使小腿绕支撑点的前旋更加积极,有助于小腿前倾角的减小,从而减小后蹬角,增大后蹬阶段向后的水平分力,缩短腾空时间和距离,提高后蹬效果,最终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现代短跑技术训练指导思想,以速度为核心,创新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在技术训练中突出高速度、快节奏的训练思路和方法,提高动作速度和加快动作节奏。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卢德明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
[3]陈刚、王洪福,力量训练与“三度训练法” [J].中国体育科技,1995,1-4
[4]杨世勇、杨枚,论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1999,88(4)[5]
[5]丁先琼, 对短跑途中跑摆臂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6)
【关键词】途中跑 生物力学分析
1.前言
途中跑的技术是短跑技术训练的重要部分,而途中跑最大速度阶段中技术的掌握则是短跑技术训练的核心,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跑的技术效果。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跑中髋部伸展的意义、速度、幅度和摆腿下扒着地的积极性、速度、方法、距离及效果等,在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和腾空阶段的摆动效果,是影响短跑技术的关键之一。
2.短跑途中跑技术特点
快速蹬伸技术,快速蹬伸技术是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蹬伸动作要注意蹬伸速度的迅速、蹬伸程度合理性和蹬伸方向更加有效性,适宜的蹬伸程度可以取得更快的蹬伸速度和更合理的蹬伸方向。摆动腿积极快摆技术摆动腿快速有力、大幅度的前摆技术,更加完善了“摆动式”跑法,有效地促进身体迅速向前移动,加大了后蹬的力量和速度。同时加快了摆动腿的速率,缩短跑动周期,提高了跑的频率。前蹬支撑技术通过摆动腿积极下压,鞭打扒地动作和退让肌工作能力的训练,减小前蹬支撑时的阻力,缩短前蹬支撑时间,使重心移动的速度在前蹬支撑阶段的损耗减少,从而提高了跑的速度。
3.1途中跑摆动阶段生物力学分析
短跑时当支撑腿着地瞬间,摆腿动作有利于减小人体与地面的冲击作用。在缓冲阶段,摆动腿动作能使人体总重心迅速前移,有利于缩短缓冲时间和增加支撑腿内蹬地力量,当支撑腿进入蹲伸时,摆腿动作有利于提高支撑腿的蹲伸速度,途中跑中摆动腿动作的好坏对短跑的途中跑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蹬地角是后蹬腿蹬地将要结束时,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人体向前跑主要是由于后蹬作用力的推动,后蹬腿的效果直接影响跑速,蹬地角加大时,重心抛物线上升,腾空时间长,这样虽然能增大步长,但步频相应下降,跑动时重心起伏明显,因此蹬地角要适中,在55°左右最为理想。着地角反映运动员摆动腿着地动作完成是否合理。
3.2途中跑着地缓冲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肌肉力学中,将肌肉分为三个部分:收缩元、串联弹性元、并联弹性元。肌肉收缩时,先是收缩元收缩产生张力,此时在肌肉的外部端末还测不到力的增长。然后,已经缩短了的收缩元将串联弹性元拉长。只有到串联弹性元被拉长到足够的长度,才能在肌肉末端测到力的变化。研究已证明:腿部屈肌(如腓肠肌)在脚着地前15-20 ms便已出现电活性,这表明运动神经元向肌肉发出的脉冲早于着地时刻,然而在这段时间内肌肉还来不及收缩,受到激活的肌肉长度小于平衡长度。脚在落地瞬间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是阻力,但这个过程对完成整个动作起积极的作用。途中跑中各技术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后蹬是前进动作之本,后蹬的发力应是前摆着地用力的延续,而缓冲是蹬地的前奏,缓冲实质上就是身体向支撑方向运动的制动,且缓冲可以预先伸长肌肉,直至最佳初长度,从而储存弹性能,为后蹬做准备。
综上所述,积极的扒地技术并不能产生短跑的动力,没有拉引的作用,但伸髋高摆扒地技术对短跑成绩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高摆后大腿主动下压,带动小腿积极地向后下方扒地以增大下肢各环节的角速度;腾空摆动过程中的伸髋可以加大大腿的摆动半径,从而有利于积极摆动充分发挥速度水平,合理的利用着地缓冲并积极摆动下肢,提高跑速。
3.3途中跑摆臂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摆臂可以增加后蹬力量。实验证明:人在固定上肢使其失去摆动能力后,人体就产生了使身体不摔倒的保护性抑制,尽管受试者努力奔跑并用肩部扭动来维持身体平衡以求达到高速,由于力学规律的作用迫使仍难以达到理想的蹬地能力。摆臂可以维持人体平衡。人体站立不动时是平衡的,当一步迈出时平衡就破坏了。正是因为向前迈腿时骨盆横轴围绕人体做转动产生动量矩,人在赛跑中角速度越大,动量矩就越大。摆臂可以提高跑速。在保持一定的摆臂频率的基础上还要相应地增加摆臂的幅度,使摆动腿相应地前提高抬,使髋关节前送充分,左右移动,加大步幅,使上、下肢从脊柱纵轴为旋转轴做相同运动,避免重心左右大幅度移动,头要正,并保持身体在跑动中的平衡。
4.结论建议
在短跑专项技术训练中应高度重视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摆动腿高抬大腿摆动动作的70%是在缓冲过程完成的。摆动技术应与合理的缓冲技术相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合理改善着地缓冲时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缓冲幅度。较长的缓冲距离、缓冲时间和较大的缓冲幅度,使小腿绕支撑点的前旋更加积极,有助于小腿前倾角的减小,从而减小后蹬角,增大后蹬阶段向后的水平分力,缩短腾空时间和距离,提高后蹬效果,最终改善途中跑步幅结构。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现代短跑技术训练指导思想,以速度为核心,创新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在技术训练中突出高速度、快节奏的训练思路和方法,提高动作速度和加快动作节奏。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卢德明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
[3]陈刚、王洪福,力量训练与“三度训练法” [J].中国体育科技,1995,1-4
[4]杨世勇、杨枚,论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1999,88(4)[5]
[5]丁先琼, 对短跑途中跑摆臂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