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实验出现应试化、人为化、肤浅化、粗暴化等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解决偏差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偏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166-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规律的得出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依托于物理实验。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初中学生来讲,物理实验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广大教师中已被充分认同。但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一样走上了应试的歧路,逐渐偏离了应有的功能目标。
1 实验教学偏差的主要表现
实验教学应试化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强化印象等,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相比之下,后者更需要得到重视和强化。然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为了挤出更多时间用于讲解实验注意点,为了向学生呈现重要的实验考点,往往会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还有的教师甚至不通过实验操作,把实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的操作规律和重要步骤,记住实验的结论和注意事项,把本来需要通过动手动脑掌握的实验内容与其他知识一样粗暴地推送给学生。在教师眼中,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高效且易于操作。“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成了一些教师提高实验教学成绩的经验之谈。
实验过程人为因素过多 有些实验由于仪器精度不高,测量要求不严密,器材选择不合理,等等,导致实验数据误差比较大,有时甚至不足以从数据中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些实验由于受条件限制,实验现象并不明显,结果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教师就会想方设法进行人为干涉,以确保实验“成功”。如何让实验效果更明显,让实验数据更精确,让实验更吸引人,是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着力点是如何通过改进实验来达到以上目的,而不是通过人为因素来影响实验结果。还有的教师过度参与学生实验,实验前怕出错而讲很多注意点,实验中帮学生选择调试仪器、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后代替学生分析不足,等等,整个实验学生被边缘化了,教师的作用不是“引导”,而是“包办”。实验中不当的人为因素很可能滋长学生马虎了事、弄虚作假的行事方式,影响学生的诚信品德。
2 实验教学偏差的产生原因
教师的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教师显性的教学行为背后必定受到隐性的教学理念支撑和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本身不够正确积极,教学行为就会在实践中迷失方向。课程(包括课堂)改革提出并实施好多年,但对于实验教学的理念培训,包括实验教学类的比赛,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加之应试教育下教师“温水煮青蛙”似的不断被课堂教学所累,被提高成绩所惑,使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不断被提高考试成绩所影响,逐步失去对实验目的的坚守,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验课的有效开展。
单一的学业评价机制使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唯成绩为考核目标的驱使,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正确解答实验题这一片面的显性的“课堂效益”,而实验需要达到的其他教学功能只能屈居其次,进而被无情地忽略。特别是有些学生实验比较耗时,一堂课中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实验的操作和探究过程中,虽然动手、协作、交流、分析發现问题等能力均可通过实验有所提高,能够达到较好的实验预期,然而视课堂时间为宝的教师也会怀疑这样的实验课是否高效?往往会权衡这样的学生实验是否非做不可?能否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实验?能否不做实验直接结合视频来讲授实验?因为教师考虑的首先是让学生会解题,课上能省时,其次考虑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等。
客观条件的限制 近年来,国家在教学上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从实验器材的装备到管理人员的配备,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有效开展。比如上级部门配备的实验器材与教材不十分匹配,导致需要做的实验与书本上的实验存在差异,影响了教师实验的积极性;很多课外小实验需要自行准备实验材料,为此教师需要花很大精力采购实验物品,改装实验器材等,缺少专职实验员的配合,便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也会影响他们实验的积极性;专职实验员的配备普遍还不到位,配备到位的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胜任这一岗位;还有实验室与教室间距离较远,实验室数量配备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为教师创造了“讲实验、背实验”的客观理由。
教师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 上好物理实验课,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还要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时还要花费大量的工余时间来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流程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有任何倦怠松懈,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要把每一堂实验课都上成精品课的夙愿。然而实际上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整天起早贪黑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彷徨于学生成绩的好坏,受压于领导家长的期盼。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也会失去深入钻研实验教法、改进实验操作的动力。
3 解决偏差的有效对策
端正教师实验教学的目标观是解决偏差的关键 教师要明白实验教学到底为了什么?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与解题能力到底哪个重要?解题能力的提高难道不能建立在有效的实验基础上吗?如果教师短视地只关注眼前的解题能力,不能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进行长远考虑,那么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很难改变的。提高实验解题能力只是实验教学很多任务中的一个,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更不是唯一的任务。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正确对待实验目的,是当前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配齐实验员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解决偏差的重要保证 教师压力大、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实验员的协助配合,教师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实验的操作验证再到器材回收整理,每一个实验都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难免会想办法把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把动手操作实验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以“偷些懒”。
通过考试方向来正确引导是解决偏差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考试方向的改变让讲实验、背实验没有用武之地,只有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才能达到提高解实验题的目的。考试中要多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多一些实验设计的原理分析,多一些实验的创意改进等。用考试这根指挥棒对实验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的作用。
抓好实验操作考查是解决偏差的有效平台 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经典物理实验操作考查坚持了很多年,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实验的切实开设,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并发挥好这个平台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物理实验的正常有效开设。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偏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166-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规律的得出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依托于物理实验。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初中学生来讲,物理实验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广大教师中已被充分认同。但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一样走上了应试的歧路,逐渐偏离了应有的功能目标。
1 实验教学偏差的主要表现
实验教学应试化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强化印象等,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相比之下,后者更需要得到重视和强化。然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为了挤出更多时间用于讲解实验注意点,为了向学生呈现重要的实验考点,往往会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还有的教师甚至不通过实验操作,把实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的操作规律和重要步骤,记住实验的结论和注意事项,把本来需要通过动手动脑掌握的实验内容与其他知识一样粗暴地推送给学生。在教师眼中,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高效且易于操作。“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成了一些教师提高实验教学成绩的经验之谈。
实验过程人为因素过多 有些实验由于仪器精度不高,测量要求不严密,器材选择不合理,等等,导致实验数据误差比较大,有时甚至不足以从数据中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些实验由于受条件限制,实验现象并不明显,结果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教师就会想方设法进行人为干涉,以确保实验“成功”。如何让实验效果更明显,让实验数据更精确,让实验更吸引人,是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着力点是如何通过改进实验来达到以上目的,而不是通过人为因素来影响实验结果。还有的教师过度参与学生实验,实验前怕出错而讲很多注意点,实验中帮学生选择调试仪器、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后代替学生分析不足,等等,整个实验学生被边缘化了,教师的作用不是“引导”,而是“包办”。实验中不当的人为因素很可能滋长学生马虎了事、弄虚作假的行事方式,影响学生的诚信品德。
2 实验教学偏差的产生原因
教师的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教师显性的教学行为背后必定受到隐性的教学理念支撑和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本身不够正确积极,教学行为就会在实践中迷失方向。课程(包括课堂)改革提出并实施好多年,但对于实验教学的理念培训,包括实验教学类的比赛,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加之应试教育下教师“温水煮青蛙”似的不断被课堂教学所累,被提高成绩所惑,使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不断被提高考试成绩所影响,逐步失去对实验目的的坚守,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验课的有效开展。
单一的学业评价机制使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唯成绩为考核目标的驱使,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正确解答实验题这一片面的显性的“课堂效益”,而实验需要达到的其他教学功能只能屈居其次,进而被无情地忽略。特别是有些学生实验比较耗时,一堂课中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实验的操作和探究过程中,虽然动手、协作、交流、分析發现问题等能力均可通过实验有所提高,能够达到较好的实验预期,然而视课堂时间为宝的教师也会怀疑这样的实验课是否高效?往往会权衡这样的学生实验是否非做不可?能否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实验?能否不做实验直接结合视频来讲授实验?因为教师考虑的首先是让学生会解题,课上能省时,其次考虑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等。
客观条件的限制 近年来,国家在教学上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从实验器材的装备到管理人员的配备,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有效开展。比如上级部门配备的实验器材与教材不十分匹配,导致需要做的实验与书本上的实验存在差异,影响了教师实验的积极性;很多课外小实验需要自行准备实验材料,为此教师需要花很大精力采购实验物品,改装实验器材等,缺少专职实验员的配合,便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也会影响他们实验的积极性;专职实验员的配备普遍还不到位,配备到位的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胜任这一岗位;还有实验室与教室间距离较远,实验室数量配备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为教师创造了“讲实验、背实验”的客观理由。
教师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 上好物理实验课,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还要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时还要花费大量的工余时间来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流程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有任何倦怠松懈,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要把每一堂实验课都上成精品课的夙愿。然而实际上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整天起早贪黑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彷徨于学生成绩的好坏,受压于领导家长的期盼。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也会失去深入钻研实验教法、改进实验操作的动力。
3 解决偏差的有效对策
端正教师实验教学的目标观是解决偏差的关键 教师要明白实验教学到底为了什么?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与解题能力到底哪个重要?解题能力的提高难道不能建立在有效的实验基础上吗?如果教师短视地只关注眼前的解题能力,不能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进行长远考虑,那么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很难改变的。提高实验解题能力只是实验教学很多任务中的一个,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更不是唯一的任务。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正确对待实验目的,是当前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配齐实验员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解决偏差的重要保证 教师压力大、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实验员的协助配合,教师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实验的操作验证再到器材回收整理,每一个实验都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难免会想办法把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把动手操作实验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以“偷些懒”。
通过考试方向来正确引导是解决偏差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考试方向的改变让讲实验、背实验没有用武之地,只有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才能达到提高解实验题的目的。考试中要多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多一些实验设计的原理分析,多一些实验的创意改进等。用考试这根指挥棒对实验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的作用。
抓好实验操作考查是解决偏差的有效平台 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经典物理实验操作考查坚持了很多年,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实验的切实开设,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并发挥好这个平台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物理实验的正常有效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