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之星——罗时来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h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昙花在午夜绽放的那一刹那,美丽定格成永恒;雪花在亲吻大地的那一瞬间,纯洁定格成辉煌;十年的岁月在时间的佐证下,平凡的事迹呈现出动人的光彩。罗时来,修水县征村乡敬老院院长,一个极平凡又极不平凡的老人,十年义务照顾81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2005年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用他的行动,用他的情操诠释了高尚的人生,诠释了他人格的美丽。
  2007年1月26日,修水县征村乡敬老院82岁的孤寡老人吴美奂安详地闭上了双眼。54岁的院长罗时来告诉笔者,这是他1997年上任征村乡敬老院院长以来10年间送走的第37位老人。
  1951年,罗时来出生于修水县征村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975年从部队退伍后,回到了家乡——征村乡谭坑村。在谭坑村,罗时来先后担任过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1994年,乡党委决定让他担任乡企业办经理兼主任。
  1997年1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全部辞退乡镇集体干部的决定。这年罗时来将面临下岗,他打算下岗后回家办个企业。临走的那一天,乡里领导找到罗时来:“老罗,你愿不愿意留下来,如今敬老院很不理想,老人们生活十分困难,想让你去那里当院长,你看如何?”罗时来想了想,最后说:“让我去那儿看看吧!”就这样,罗时来来到了征村乡敬老院担任院长,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从来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工资,与老人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走进敬老院,罗时来呆了。十多位被病痛折磨的孤寡老人,躺在病床上呻吟。看着老人渴求的眼神,罗时来一下子铁了心。“我要为老人们尽自己的孝心!”就这样罗时来成了老人们的“儿子”,义务担负起照顾老人们的责任。
  十年来,敬老院的老人由原16位上升到了81位,而罗时来与81位“父母”的心越贴越紧,胜过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每年坚持在院工作340天以上,他一边负责老人们的起居生活,一边搞活院办经济,丰富院民的生活。他每天早上4点半钟起床,烧火煮饭,为“父母”们送去热的洗脸水和喷香的米饭。饭后又要带领有劳动能力的院民种蔬菜、养鱼、养鸭、养猪,改善“父母”们的生活。罗时来回忆说,他在敬老院工作的日子里,最放心不下的是院里一百多岁高龄的陈仕诚。这位老人已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屎尿常常拉在身上,老人心里也常常感到自卑。罗时来总是每天替老人擦洗身子,换洗衣服、被褥,给老人端水送饭喂药,扶老人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经常半夜替老人加盖被子。这位老人逢人便说:“不是罗院长这个大好人,我的骨头早就打得鼓响。”2005年一个冬天凌晨2点多钟,宋金梅老人突然从床上摔下,满身是屎尿,罗时来听到呼喊声,立时起床,强忍着恶心,为她擦洗身子,换洗衣服,抱她上床,又请来医生,精心呵护。这位老人两个多月后去世,临终时她说:“亲生儿子都没有罗院长这样好!”
  2001年大年三十,刘招泉老人去世,当别人欢天喜地过大年时,罗时来却在院里为刘招泉料理后事。罗时来说,每送走一个老人时,我的心情总是很沉重。他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孝道是无价的,每当我看到老人们临终前露出满意的微笑时,我悲伤的心灵便有几丝欣慰,因为我曾用真心对待过他们!
  与笔者聊起自己的父母时,罗时来一脸愧疚。他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父亲,直到去世之前还经常上山砍柴采茶。2006年8月15日,老罗的父亲因病去世时,罗时来还在敬老院里照顾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义务。”老罗说着用手去擦拭眼角的泪水。
  罗时来的妻子患有多种疾病,尽管罗时来的家与敬老院相距不到3华里,但罗时来一年下来没有几天在家照顾妻子。罗时来说,好在儿子在家,否则连妻子都无人照顾。曾有人劝罗时来把妻子接到院里一起生活,但罗时来没有同意,他说,自家的事不能与院里扯在一起。
  “时刻不忘党政恩,来日再报养育情”。这是敬老院里健在的54名院民以罗时来的名字撰写的一副对联。
  笔者问罗时来,你打算以后还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吗?老罗笑了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会一心扑在敬老院里,一直坚持到底,直到自己不能干为止。”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我们在农村整天瘪着肚子参加劳动,很少有什么娱乐活动。1962年的元旦快到了,我与我的堂兄、也是同学立众商量:是不是到离家二十里的阜宁县城去“欢度”元旦?立众同意了,两人为此暗暗作了些物质准备:每人带半斤米和三角钱的加工费,以解决午餐问题。由于农村不重视元旦,请假不但不会批准,还会被奚落,所以那天天刚亮我们就溜出了生产队。赶到阜宁城,商店刚开门。
期刊
我是1969年农历12月26日结婚的。举行婚礼,证婚人宣读了结婚证后,我们把结婚证书收藏在木箱的右角底下,从此,很少动它。   十多年过去了。一次,我携妻儿从西藏回老家休假,乘飞机,坐火车,来到故乡的县城,找了家旅馆登记住宿。登记的人查看了我的工作证、休假证,问我:“要多少钱的床位?”我说:“我和夫人同住,要个包间。”登记的人说:“男女同住,请出示结婚证。”我说:“没带结婚证。”她说:“那不行,谁
期刊
人们常说“小孩子盼过年”。我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过来人,深深感到两个社会的不同。解放前,兵匪成灾,民不聊生,穷人家小孩子盼过年,无非是企望能穿件新衣服、吃顿饱饭而已。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了,生产恢复发展了,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提高了,小孩子过年才真正有了“盼头”,而且一年比一年不一样,一个时期比一个时期要求更高。现在城里许多小孩,已盼着趁春节放长假,爸爸妈妈能带自己去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期刊
通常说过年,我们都是指的过春节。掐指数来,春节都过了六七十个了,可要我来说过年,却不知从哪儿说起。   小时在乡下,老人们总是说“小孩子望过年”,“叫化子也有三十夜”。可见,过年在人们心目中有多重的位置。我们的那个乡村,当年很是闭塞、贫穷,但对过年还是素有传统。年年喂猪养鸡,或是其他种养,仿佛都是为过年而盘算的。大人们常常丢下一句话:“留到过年来杀”,“等到过年来吃”。每年立冬过后,虽尚未进入腊月
期刊
柳 斌  一   人在语言在,人无语言无。   我语先我在,我去语还留。   注:人,指人类、族类。我,指人的个体。     二   象形复会意,指事加形声。   智慧小方块,运转生性灵。     三   致知在格物,遣词道其真。   事随发展异,语因认知新。     四   意在言之外,达意仍赖语。   果真无语时,寰宇非寰宇。     五   古今系历史,六合开鸿蒙。   世间物与事,尽在语言
期刊
最近,我家买了一辆新轿车,三儿和儿媳要带我老俩口去看新建的大万高等级公路,再逛南昌城。我高兴得像吃了蜜糖一样。   年初的一天清晨,红日在朝霞中冉冉升起,光照云海,灿若锦绣。我们的轿车从万载出发迎着朝阳上了三二○国道,很快就到了大万公路。啊,宽阔平坦、油黑发亮的四车道沥青路展现在眼前。那白银般的车道虚线一根根往后飞去,路旁的景观树、大厂房、新农村往后飞去……约莫二十分钟后,耳旁似有强劲的山风吹来,
期刊
在抚州,老科学工作者协会可谓闻名遐迩。这个致力于技术指导和科学普及、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各级党政组织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的有力帮手和农村专业户不可或缺的“贴心人”,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一切都源于全国优秀老科协工作者、德高望重的会长杜润芝,这位曾任过地区行署副专员的离休干部的辛勤努力和正确领导。   杜老是2002年5月担任老科协会长的。如何把广大老科协工作者
期刊
肠道功能失调怎样治疗      《老友》专家门诊:   我近年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有时一天四五次,粪便稀溏。请问:像我这样病状是否肠道功能问题,应该怎样治疗?   分宜县·吴××   吴××同志:   近年来你大便一天四五次,而且稀水样。不知便意来时有无里急后重、腹痛、腹胀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有否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体重有无下降?假如这些情况都没有,那就要考虑:①消化不良,可能有胰腺
期刊
搬家前,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杂物里,有两马夹袋小辈的袜子。抖出来看看,真丝的尼龙的羊毛的,尽管有点旧,但大多还是好好的,现在竟要当垃圾丢了,心里似被什么梗了般,好一阵不自在,同时也勾起了自己读中学时补袜子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我考进太和中学住读。记得当时我的包裹里有两双袜子,一双是在银行工作只有供给制待遇的大姐送给我上中学的礼物,一双是妈妈从每日买菜时三分二分省下来买的。两双全是厚厚的棉纱
期刊
这是一位今年已76岁的老人。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之举,以一种平凡的爱,在自己极其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12年。他这种平凡的爱,似三月的春风,为失学儿童带来暖意;像生命的琼浆,使迷途少年获得新生。他曾多次被省、市、县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2005年,他又荣获全国、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他就是永新县离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刘永光同志。     真心育人     1994年10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