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来源 :北京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related thrombocytopenia,CIT)为肿瘤化疗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密切相关.CIT不仅能导致化疗药物使用剂量降低或化疗时间延迟,从而降低肿瘤治疗效果,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同时,因增加血小板输注与血小板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治疗费用大幅增加.因此,对存在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一、二级预防,有助于降低CIT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基于中医“治未病”与“既病防变”理论,中医药参与CIT全程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专家制订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合理的CIT诊疗方案,保障肿瘤化疗顺利实施,提升外周血血小板数值,改善CIT患者临床症状,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下青少年抑郁发生情况,并探讨气郁质与抑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法从2020年3月20号到3月31号,在网络课堂课后通过发放电子问卷对在山东、辽宁、陕西、福建、河南抽取的初中生共11548人,进行自制问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PHQ-9)量表、气郁质量表以及是否有新冠肺炎感染风险等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548名青少年中检出抑郁的人数为1694人(14.67%);青少年抑郁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507,95%CI:1.344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80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术前1天和术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术前和术后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分析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各项炎性因子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前Ⅰ级脑胶质瘤患者血清IL-6、SAA、CRP水平最低,且血清IL-6、SAA、CRP水平随病理分级增加逐渐升高
奇经八脉为先天一气所生,其中运行元气.肿瘤的发生发展受基因调控,与先天密切联系,现代医家多从后天脏腑论治肿瘤,以先天奇经为切入点辨治未得到重视.基于《黄帝内经》相关条文,论述肿瘤发生与先天的直接、间接关系,并提出肾-十二经-奇经的先天一气周流说,阐发先天奇经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治疗则应据奇经虚实、肿瘤所处疾病阶段、治疗阶段的不同,灵活调整通、补、攻比重,并结合八脉不同特性,分经论治,望以此丰富中医辨治肿瘤的病因病机学说及临证治则治法.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的82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分级、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情况等;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超声征象与ER、PR及C-erbB-2阳性表达的相关性。结果82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8%、58.54%和48.78%。不同边缘情况、恶性晕环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后方回声衰减
目的 探讨桂枝汤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 借助营卫理论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功能着手,分析桂枝汤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 营卫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其在疾病预防、治疗等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与西医学领域内免疫系统的功能十分类似.通过桂枝汤中桂枝、白芍不同比例配伍可治疗营强卫弱等不同情况下的免疫类疾病.结论 在营卫理论与免疫系统具有相似性的背景下,桂枝汤可通过调和营卫进一步调节免疫功能,且药理成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维度均可证实这一结论.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相结合,以西医学的基础研究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中晚期PHC患者给予单纯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2例中晚期PHC患者给予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作为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甲胎蛋白(AFP)]、
“血脉相关”理论指的是血和脉共同构成一个维持和调节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系统,涵盖了血和脉之间的多重关系.在诸多血脉病变中,尤以血瘀最能体现血与脉相互作用的病理变化,在血瘀证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血液形质改变和脉络流通失常两个最主要因素.“活血脉、化瘀滞”的活血化瘀类方药对血瘀证确有疗效,说明血液瘀滞和脉络瘀阻是血瘀证的核心病机.“血脉相关”理论还可以阐释不同疾病血瘀证的“同证异象”,而复杂系统下血瘀证的整体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需要在“病证结合”原则的指导下,考虑疾病的特异性.因此,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将10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5),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新辅助化疗而直接进行开腹根治性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病理学结果、生命质量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 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时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开、阖、枢”的功能形式来完成的.及与人体之阴阳“开、阖、枢”,则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离”则有开、有阖、有枢,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阴阳的“离”与“合”既分工又合作,分则三,合则为一.“开、阖、枢”是以六经的标本中气为物质基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功能状态.太阳为老
“双心疾病”是心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脾失健运是其重要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双心疾病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中医“脾”与线粒体的功能特性具有许多共通之处,脾虚的本质是线粒体功能障碍,临床中采用健脾益气、醒脾化湿能有效改善双心疾病症状、缓解精神障碍,并改善线粒体功能.本文将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探讨从脾论治双心疾病的机理,为临床“双心疾病”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