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特区”领军人蒋树声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he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大这个“精神家园”里,熟悉蒋树声的人都知道,50年来他从来不是一个畏惧挑战的人,在他的履历上,处处显示着他跨越挑战的勇气。法国著名科学杂志《研究》曾因其改革开拓和平民本色,称赞他为“享誉世界的南京大学的校长”,“代表了新一代大学领导的风范。”
  
  翻开蒋树声的简历,从学生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物理学系主任、副校长直至校长,都写着同一个地址、同一所著名高校——南京大学。从1958年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开始,不知不觉之间,他已在南大这个“精神家园”里学习、工作了将近50年。
  如今,享誉世界的南大校长蒋树声,在学者的桂冠上,又增添了民盟中央主席的光环。尽管肩负着协助中国共产党谋大事、议大计的参政、议政重担,但为国家“制造”智慧大师的情结仍然成为他拼搏前进的强烈驱动力。
  
  南大是他的“精神家园”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对大学的阐释,蒋树声对此非常赞同,他说:“大学就应该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
  1958年,蒋树声踏进南大校门的时候,正是南大最为困难的时期。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南大损失了工、农、医、林、水利、法律、经济、社会、教育学等一大批学科,元气大伤,仅靠文、理两大类基础学科苦苦支撑。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南大得到的支持和资助非常少,以致于办学条件可以用“贫苦”二字形容。
  1964年中法建交,我国对法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当时为适应国家的需要,南大在扩大法语本科招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法语专科,当年即招生200人。可学生招好了,却面临既无教室、又缺师资的尴尬。最后,时任南大校长的匡亚明决定,将校部机关从庚字楼等三栋楼房中腾出,改造为法专教室;而校部机关则迁至暑期中匆忙搭起的三栋简易平房中。
  此后,南大校长的“官邸”,一直就是简易平房,而这间“陋室”,亦有幸陪伴过南大的三任校长,直至上世纪90年代,校长办公室才搬入北大楼。这段掌故,多年来一直在校园内外流传,成为杏坛佳话,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南大当年办学的艰苦。
  作为校长的蒋树声在和学生聊天时,常常会饱含深情地讲上这样一段话:“我相信你们在南大念书的时候,肯定对学校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但是等你们步入社会,就会非常怀念学校的环境,怀念大学的学术环境和人文氛围对你们的潜移默化。因为,这四年是你们生命中golden age——金色的年华!”
  事实上,作为“文革”后最早的一批访问学者之一,蒋树声曾经两次长期出国深造,相当深刻地体验到国内外科研条件的差距。而在南大物理系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是在国内科研、教学一两年,便要到国外交流、工作半年,如此周而往复。但是,无论是英国的严谨,法国的浪漫,意大利的热情,还是澳大利亚的旖旎风光,都没有留住这位赤诚的学者,最终,他总要回到物质条件并不十分富足的南大,因为,正如他的第二母校——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朋友所洞悉的那样:南大是他的精神家园。
  
  最不想当校长的校长
  
  当初踏进南大校门的时候,蒋树声肯定没想到自己会与南大结下如此长久、深厚的情缘。
  本科的生活简单而又匆忙。前三年,蒋树声虽然学习成绩不错,却没有自己的心得,直到大四作毕业论文,当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与理论估计相一致时,他终于找到了感觉。那篇毕业论文后来发表在《中国科学》和《物理学报》上,这对本科毕业生是相当难得的成绩,由此进一步激发了蒋树声对物理的兴趣,而他也因此留在了南大物理系,慢慢成长为骨干教授、系主任。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蒋树声在担任物理系主任期间的出色表现,他被内定为下届校长的第一候选人。然而当蒋树声风闻这个消息时,并不喜悦与兴奋,而是考虑如何想办法“躲一躲”。此后的三年间,他两次因科研或合作的原因出国,每次一待就是半年多。“原以为‘风声’过去了,没想到1996年一回来,就做了副校长,第二年就做了校长。”每次谈起这段经历,蒋树声总有一种命运弄人的感觉。
  蒋树声不愿当校长,并非是没有能力或勇气,他的原因很简单——舍不得自己钟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一直设定为:做一名与世无争但于国有用的科学家。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不想当校长的人,却未必不能成为好校长。对于如何经营一所大学,蒋树声还是颇有想法的。他认为:“一个大学,办学经费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有没有科学传统和人文精神,以及能够弘扬和传承这些传统和精神的人。”2002年,借南大百年校庆的契机,蒋树声集中而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大学理想:与国内其他百年名校不同,南大校庆没有过多地邀请政府官员,而是在邀请学术大师上不遗余力。那一年,南大请到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待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人文、社科学者,至于国内的两院院士,可能超过了百位,办了300多场学术报告,非常壮观。在校庆前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随便在南大校园里走一走,说不定就碰上哪位闻名遐尔的大师。
  回顾当年那场学术盛会,蒋树声说得特别实在:“我希望南大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要扩大知识面,能够更多地与大师接触,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蒋树声说,南大是一所温和的大学,更是一所淳朴坚毅、兢兢业业的大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南大这个‘泡菜坛’里泡上几年,就能养成不张扬、不虚浮、踏实、谦虚的品性,实实在在地做学问,干事业。”而他自己,正是这样一个“南大制造”出来的温和、坚毅,务实的校长。
  
  独创“精神特区”
  
  在蒋树声九年大学校长任期内,中国高教界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扩招和风起云涌的合并。但是有心人可能注意到,在这股大潮中,南京大学既没有大规模扩招,也没合并任何学校,这在国内著名高校中是极为罕见的。
  当蒋树声讲起这个话题时,他说:“我支持优化教育资源,并不反对合并,但不要大家都走合并一条路,不要盲目地‘求大求全’。高等教育的结构应是多层次、多样性的,规模并不是办好大学的唯一因素。”他举出很多国际一流大学的例子,比如只有2000人却在美国排名第三的加州理工学院;比如每年只招收200名学生但牌子超硬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谈着这些例子,他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大学之所以大,不在于它的规模,而是指它应该拥有大师,它的学问应该是博大精深的,不能粗制滥造,急功近利。”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蒋树声有所作为之处,主要在于科技创新、教学改革和学科改造方面,他借鉴邓小平“经济特区”的概念,在学校里搞了5个“学科特区”,进行学科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尝试;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实施了“宽基础,文理通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短短数年时间,南大就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效,不少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就在专业的顶级期刊以及《自然》、《科学》等世界最权威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2003年,第300卷《科学》上同时出现了南大4位学生署名的3篇论文,2002年文科强化班有两名女生同时考入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录取她们的哈佛大学首席教授StephenOwen提到,这两名女生文史哲兼通的深厚知识底蕴令他们格外欣赏……”
  
  喜欢跟学生在一起
  
  在南大,蒋校长的“微服出巡”是出了名的,有空时,他总爱穿件普通的夹克衫或衬衣,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里穿行,或是微笑着,在某幢教学楼或宿舍楼转悠。他说,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
  一天晚上,蒋树声路过新闻系系办公室门口,看到里面有几个学生正在准备新生辩论会,辩论的题目是:“钱”重要还是“德”重要。学生们正各执一词,“激战”正酣,忽然发现一学者模样的人走了进来,便请他谈一谈看法。
  于是,蒋树声便以南大艰苦办学为例,讲起了“钱”与“德”的关系,留下了一番“以德治校”的美谈。有意思的是,直到数日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几位学生才知道,当日那位“零距离接触”,自称是物理系老师的学者,原来就是校长蒋树声。
  像一个普通教师似的与学生聊天,听学生吐苦水,蒋树声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交流和了解。而这种机会,可以在校园里的随时随地,也可能是在体育场上。
  在医生禁止他剧烈运动以前,蒋树声每周六下午都要到体育馆打几个小时篮球。别看他看上去温文尔雅,打起球来却非常厉害,加入学生的比赛时,常常成为一员猛将。
  一次比赛中,蒋树声连投进几个球,对方盯防他的是一个刚从外校考进来的研究生,不知他是校长,于是下了狠心,在蒋投篮时,顺势将其撞倒,还把蒋的手碰破了。中场休息时,从隔壁场地跑来一个人,跟这位研究生说:“你刚撞倒的就是我们南大的校长。”该生听了吓得要命,急忙上前道歉。蒋树声笑了笑:“没关系,打球就是这样,如果你知道我是校长,打起来就没劲了。”
  作为校长,蒋树声还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就是每年到毕业的时候,即使再忙再累,都要与毕业班学生合影留念。其实这是一个很苦的差使,对于一个班的学生来说,一张毕业照,不过就那么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全校那么多院系,照完一轮,没有几天的工夫是下不来的。所以很多高校的校长都免去了与毕业生合影的这项程序。但是蒋树声却一直保留了这项传统,他说:学校里有那么多学生,校长不可能都照顾到,也许有些学生四年里,只有这一次跟校长接触的机会。为了不让学生失望,每年6月份,在“火炉”南京的毒日头下,蒋树声都要晒上好几天,尽管厚厚的西装早已汗湿,脸上却始终保持着亲切的微笑。
  其实,就是这一抹微笑,成了许多人终生难忘的温暖记忆。
  
  人生能有几个50年?在南大这个“精神家园”里,熟悉蒋树声的人都知道,50年来他从来不是一个畏惧挑战的人,在他的履历上,处处显示着他跨越挑战的勇气。作为科学家,蒋树声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意指“科学引用索引”,代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最高水平)收录的就达15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为校长,南大在他的带领下蒸蒸日上,九年间共筹得捐赠资金5亿多元,新增院士13名,近五年共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已达75人等等。法国著名科学杂志《研究》曾因其改革开拓和平民本色,称赞他:“享誉世界的南京大学的校长,代表了新一代大学领导的风范。”
其他文献
茉莉种苗繁育是江苏茉莉花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气候的巨大差异,广西、广东地区的硬枝扦插育苗方法在江苏应用效果不佳。为此,将LED新型节能、高光效照明技术应用于
本文把区域城市化、环境、社会作为整个区域的三个子系统,对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首先,构建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是党和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期“特别报道”提供的一组文章可供读者参阅。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全社会创新热情被更加充分地激发出来,一项项重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