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馆长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y3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一件事:杭州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而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也可进入阅读。有人对此不满。向馆长褚树青投诉:“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人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这个故事被网友发到微博后,瞬间被转发一万余次。网友称褚树青为“伟大的馆长”,称杭州图书馆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褚树青理想中的图书馆是公平、开放、现代、多元、无门槛和舒适的。为此,他在《服务公约》发布会上讲道:“我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杭州图书馆打造成每一位读者的天堂。”
  为实现这一目标,褚树青上任后,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推出免证阅览制度,任何人进馆借阅书籍都不需证件和费用。
  褚树青多次对员工们讲:“无论任何人,只要进了图书馆,在知识面前都享有同等权利,不得有高低贵贱之分。”还在老图书馆时,就经常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馆看书。褚树青不仅亲自接待,并鼓励他们常来:“看书学习是每个人的权利。如果你们每天能抽时间来看上一会儿书。那该有多好哇。”经过观察,褚树青发现,乞丐和拾荒者最喜欢阅读的是《参考消息》,他便特意多订了几份,以方便他们阅读。
  对于图书馆实行的“零门槛”做法。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感触颇深:“自实行零门槛后,我们不仅没有感觉到压力增加。反而感觉开放的时间越长,不尊重这种权利的读者会越少,我们和读者共同被这种和谐的环境所改变。至于进馆时要先洗手,馆内并没有硬性规定,耳濡且染的时间长了。谁都很自觉地先洗手,然后再阅读。我记忆最深的是见过一个拾荒者,他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反复洗手洗脸,然后才进阅览室读书看报。那一幕,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对于自己的言论忽然红遍网络,褚树青对媒体说:“在不少人看来,乞丐和拾荒者是肮脏丑陋的,也是低智商的。但我认为,知识不分高低贵贱,学者可以到图书馆求知,乞丐和拾荒者同样有这样的权利。其实他们的素质一点都不差,有着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只是生活所迫没有时间坐下静静阅读罢了。他们每次看书前都会主动洗手,甚至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还要高。”
  他还举例说:“一次,我看到一名乞丐抱着一本《资治通鉴》全神贯注地在阅读,当我经过他身边时,怕打扰他就放轻了脚步,却被旁边一乞丐告知我是馆长。于是,两人很谦恭地站起来。一连对我说了五旬‘谢谢’。那一刻,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那种暖意带着笑意蔓延在我心底的感觉。每次想起都感动不已。我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在以行动兑现让杭州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这一承诺。”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一代文学大师、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在人心越来越沙漠化的环境中,褚树青和他的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不啻太阳明亮的光芒,在让乞丐和拾荒者得到温暖的同时,也澄澈和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距离2012年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候,长沙市有个女孩儿已经提前被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耶鲁大学正式录取,一时间,令同学们羡慕不已。这女孩儿叫陈韵伊,是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长大了,我一定要去美国的常青藤盟校念书。”这是陈韵伊3岁时在小朋友们面前的宣言。后来上了学,通过翻阅资料,她才知道,要想进入常青藤盟校,必须通过两道大的关口:一个是学习成绩关,申请入学者的高中成绩至少GPA3.5(相当
“青春叙曲”栏目是一个广大中学生展示文学天赋的平台,是一个彰显自由和个性思想的空間,贴近校园、贴近青春、贴近成长,以单纯且干净利落的叙事,青春且文采飞扬的表达,全面展现真实、健康、向上、温暖的校园生活和成长时光。具体的约稿要求如下:  (一)作品内容紧紧围绕校园生活和成长,关乎梦想、情感、交际,讲述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经历,展现多姿多彩的青春世界。作品创作无论是叙事、抒怀、评论,都要求语言时尚,
你总是很讨厌我的格子衫,笑我是个“格子控”。  你总是颇不耐烦我左一句“老师说”,右一句“妈妈嘱咐我”,说我“没有自我”。  你甚至不屑于我的钢琴十级证书,“优秀班干”的奖状,贬我“宁信度,无自信”。  你常常在我埋头前进却一直弄不清方向时,给我一个白眼,说我是一个被父母、老师“格式化”了的人。  你总这么不同寻常,特立独行,是大人们口中的“叛逆”“另类”。  还记得,你虔诚地用小刀在书桌上刻下“
“一滴热血,一份关爱。爱的奉献,汇聚生命之源。”这是90后女孩陈根重的座右铭。可能没有几个人想到,这个外表纤弱个头瘦小的女孩子,竟然在短短3年半的时间里无偿献血23次。当面对面坐在陈根重的跟前时,我忽然就感觉到,这个外表普通的女孩子,身上竟散发着一种骨子里特有的坚强和冷静。  2007年,陈根重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多次荣获学习优秀奖学金。
胡适年轻时有一首《岁末杂感一律》诗,这样写道:  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帘。  霜浓欺日淡,裘敞苦风尖。  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  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鬑鬑。  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上海滩十七八岁的浪荡子,前途无望,颓废落寞的穷酸样儿。  这时的胡适,完全一副反面教材嘴脸,正如20世纪70年代,某些批判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个十里洋场上海滩的“小混混”。  那时候的胡适具体表现,就像他自己在《藏晖室
“最后”的你,会是优秀的你  在学校图书馆,萨拉总是最后一个把她要借的书拿到借阅登记处。“小姑娘,我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借书你都要磨蹭这么久?”图书管理员丽迪太太不高兴地问。“我把阅读角的书都整理了一遍。”萨拉微笑着答道。“哦,原来那个做好事的人就是你。真是太感谢你了,萨拉。”丽迪太太不好意思地说道。  数学测验时,萨拉总是最后一个交卷。“萨拉,几乎每次考试你都是满分。”列奈老师说道,“你的成绩这么
我的一个好友,是独唱演员。台上一站,美艳无敌;嗓子一亮,倾倒四座。仿佛她与“压力”二字是彻底绝缘的。但一次小坐,她向我吐露了不为人知的心声。  大幕关着时,舞台上那么多人在我眼前晃——调话筒的、理妆容的、忙这忙那的。但很快,我一个人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舞台中央。逃吧!这个声音蛊惑着我,我的双脚,登时就像悬了空。大幕拉开,千万道目光紧紧盯着我;聚光灯、柔光灯、回光灯一起打向我。巨大的孤独感一下子吞噬了我
邓小磊和卢亮从幼儿园开始就认识,两家离得也近,两个小伙伴一起长大。每到周末,邓小磊都会和卢亮聚在一起,有时是聊发生在各自学校里的好玩的事,有时是上网打游戏,但更多的是凑在电脑前看欧美电影。  一晃邓小磊和卢亮都升入了高中,学习越来越紧张,双方家长把他们盯得比较紧。邓小磊和卢亮为了放松,经常谎称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而去对方家里,实际上是在一起看一场外国电影。每次看完之后,都会让邓小磊和卢亮有一种酣畅淋漓
吕小殿是郑州市一家珠宝公司的保安队长,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的他深受经理的器重。虽然如此,可他心里面依然有着自己的苦衷。  他有一帮关系相当铁的朋友,聚会玩乐是少不了的。每次他前去赴约,几位朋友的出手都相当阔绰,早早地就把账给结了。按说这是照顾他工资挣得少,可他心里却觉得无比羞愧。2012年6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给他打来电话,邀他到外面吃饭。他去了之后,才发现朋友请他吃的竟然是一顿大餐。和平常一样,吃完后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参加文化讲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吃力的事情。本应该是请文化人来讲,而我是个买卖人,我们买卖人经常是把文化的事情做成不文化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有点儿吃力。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要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在做事情当中的观点,而我这个观点来自于动物,来自于刚刚踢完世界杯的南非。  很多年以前我去非洲看动物。到肯尼亚、南非、博茨瓦纳等很多地方以后,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动物身上真的有很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