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风筝,绝品之最
北京风筝原为专供朝廷命臣、达官贵人遣兴的玩物,艺人通常按要求制作,精细华贵,结构精巧,不惜工本,造型与装饰均较侈糜和繁缛。位于南锣鼓巷西边的三石斋是一家祖传的老店,店主刘宾是刘氏风筝的第三代传人,祖孙三代见证了风筝的百年变迁。起初风筝只是王公贵族的玩物,后来逐渐形成了风筝文化。而三石斋的“刘氏风筝”区别于其他风筝流派的特点就是它延续了精致的手工艺和宫廷风筝的制作风格。
刘宾的曾祖父是一位清末手工艺人,青年时被选入宫学习制作宫廷风筝,后将其毕生所学传其祖父刘汇仁。刘汇仁先生从事风筝制作70多年,一直沿用着中国宫廷风筝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刘宾从小就学作风筝,拜师天津风筝大家唐锦昆,后又投入曹氏风筝孔家门下,跟随孔令民先生学习风筝。于2003年开办“三石斋”风筝店,使传统、神秘的宫廷风筝走向社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宫廷风筝,使它与现在的人们拉近了时空的上距离
天津风筝魏的传奇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风筝面大多是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福建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风筝艺术 潍坊第一
潍坊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潍坊风筝特有的地方色彩。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到清乾嘉庆年间盛行乡里。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郑板桥,在他《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飞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同时期的潍县人郭麟也曾写过此类诗句:“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记述了当地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佳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踏青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三个分支流派。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筝等。
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哨口板鹞 空中交响乐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和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每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从前,南通放鹞子在村民的生活中的是件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几个、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人们则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万事如意。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南通风筝博物馆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北濠桥东村静业庵内
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7:30 门票:15元,周一团馆,节假日不休。
交通:乘濠河景区专线7路公交再步行前往。
北京风筝原为专供朝廷命臣、达官贵人遣兴的玩物,艺人通常按要求制作,精细华贵,结构精巧,不惜工本,造型与装饰均较侈糜和繁缛。位于南锣鼓巷西边的三石斋是一家祖传的老店,店主刘宾是刘氏风筝的第三代传人,祖孙三代见证了风筝的百年变迁。起初风筝只是王公贵族的玩物,后来逐渐形成了风筝文化。而三石斋的“刘氏风筝”区别于其他风筝流派的特点就是它延续了精致的手工艺和宫廷风筝的制作风格。
刘宾的曾祖父是一位清末手工艺人,青年时被选入宫学习制作宫廷风筝,后将其毕生所学传其祖父刘汇仁。刘汇仁先生从事风筝制作70多年,一直沿用着中国宫廷风筝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刘宾从小就学作风筝,拜师天津风筝大家唐锦昆,后又投入曹氏风筝孔家门下,跟随孔令民先生学习风筝。于2003年开办“三石斋”风筝店,使传统、神秘的宫廷风筝走向社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宫廷风筝,使它与现在的人们拉近了时空的上距离
天津风筝魏的传奇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风筝面大多是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福建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风筝艺术 潍坊第一
潍坊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潍坊风筝特有的地方色彩。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到清乾嘉庆年间盛行乡里。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郑板桥,在他《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飞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同时期的潍县人郭麟也曾写过此类诗句:“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记述了当地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佳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踏青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三个分支流派。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筝等。
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哨口板鹞 空中交响乐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和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每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从前,南通放鹞子在村民的生活中的是件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几个、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人们则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万事如意。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南通风筝博物馆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北濠桥东村静业庵内
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7:30 门票:15元,周一团馆,节假日不休。
交通:乘濠河景区专线7路公交再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