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目的论翻译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本文针对诺德的功能类型学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对等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的模糊和混乱的认识,其次是引出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正确的方法论,最后深入剖析了诺德提出的“功能+忠诚”模式。
【关键词】对等理论;目的论;功能类型
1.对等理论是个难题
玛丽·斯内恩—霍恩比在她的《翻译研究:综合法》一书中对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进行了比较研究。前者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把翻译研究归属于比较文学研究之下。尽管我们已经能够区分诸如此类的相当多的不同方法,比如描述法,女性主义法,文学批评法或翻译功效法等等,但到目前为止,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之间的根本对立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
诺德认为,语言学上的“对等”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一些模糊和混乱的认识。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很多人秉承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包括“语言学元素”,“文本材料”,“信息”和“传意价值”等)保留不变的原则进行研究。1947年,奈达创立了“动态对等”理论(与其相对的是形式对等理论),并以此证明了语言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1979年,科勒将对等理论划分为五种类型:指示对等,内涵对等,文本规范对等,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之后纽波特又提出了“黏着文本对等观”,指出译者需要不断的努力来填补低级的非对等翻译的缺憾。霍恩比在德语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对等的58个不同类型,同时霍恩比强调其与英语翻译中对等理论不能等同。
在“对等理论可以把所有的东西给所有的理论家”这样的评价之下,皮姆于1992年将他对对等理论的阐述建立在经济术语“价值”上,他强调“对等仍然存在在某个层面,译本作为转换文本总会被接受”。诺德认为,对等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化翻译的需求,并总结导致这种缺陷的七个原因:一是只注重结构而忽略了内部联系;二是没有考虑到文化因素;三是众多对等模式的概念缺乏一致性;四是非字面翻译程序在语用语境里比在文学翻译里更加适用,这意味着不同文本类型的就要建立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理论标准,从而使模式更加混乱;五是对等模式在翻译概念中并没有解释出文化類型的不同点,翻译作为受文化环境管束的一项人类活动,就必然受到文化规范习俗的牵绊;六是对等模式将那些不满足对等标准的目的语文本排除在外;最后,对等模式把源语文本和其价值视为唯一的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放弃其他决定来服从这唯一的标准。
基于这七个缺陷的存在,诺德寻求了七种可替代模式:(1)语用模式:该模式考虑到交际的情境及目的语文本接受者的需求和期待;(2)文化导向模式:该模式考虑了翻译行为的不同文化类别形式;(3)一致模式:该模式能够阐释一个连贯一致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可引导译者在任何形式的翻译任务中做出正确的决定;(4)综合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文学及非文学、译成外语或翻译外文;(5)反普遍主义模式:该模式考虑到翻译概念中的文化特殊性的不同点;(6)实践模式:该模式解释了在专业翻译实践中跨文化交际的所有形式;(7)专家模式:该模式给予译者在其研究领域里成为专家应有的声誉,使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得到信任,从而可以做出能够胜任翻译任务的决定。
2.目的模式
诺德认为弗米尔的功能“目的论”大体上能够符合上述七个要求,该理论表明翻译是取决于目的的人类互动的一种行为,除此之外还强调了构成交际活动目的的主要因素是带着不同交际需求的接受者或听话人。与此同时,目的论在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中都同样适用:对于源语文化的接受者来说,源语文本应有其特殊的传意功能,源语文本及其语言的、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特征受制于源语文化的规范和习惯;对于目的语文化接受者来说,目的语文本应有其意义或作用,应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和习惯,还要考虑到他们期望从文本中得到或感知到什么。这样一来,注意力就从源语文本转移到了目的语文本及其传意功能上了,而此时的源语文本不再是翻译过程中为译者下达要求的依据,而被翻译的接受者取而代之了,他们的接收程度取决于目的语文化期待、习惯、规范、模式、现实世界的知识和观点等因素。
3.“功能+忠诚”模式
关于弗米尔的目的论模式,诺德有两方面的保留意见:一是翻译模式的文化特殊性,二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关系问题。诺德认为,若盲目坚持“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程序”,一旦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相反,或与作者的意图、观点相左,上述原则就会被理解为“目的决定手段”,甚至是“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目的”的可能性是没有限制的。因此,诺德提出了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忠诚”(loyalty),用来指涉译者对翻译活动中的合作伙伴所肩负的责任。诺德提出的“忠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而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受众和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和人际关系。关于功能的阐释,诺德提出了“指示”、“表情”、“呼吁”和“寒暄”四大功能:指示功能指示的是现实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表情功能(表达感情的功能),表达的是传送者对于文本中所要处理的事物或现象的态度或感受;呼吁功能主要是通过唤起接受者的经验、感觉、知识和情感等来诱导他们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受到触动:寒暄功能首先是建立一种联系,然后保持这种联系,最后完成这种联系。
4.结语
诺德的“功能+忠诚”模式既涉及翻译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关注其中的人际和伦理关系,克服了早期功能目的论的一些不足,体现出她对翻译活动中各方权益的综合考虑。但在实际操作中,要真正做到对相关各方都保持“忠诚”,实属不易。 [科]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覃江华.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178.
[2]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第25卷)[M].中国翻译,2004,5(3).
【关键词】对等理论;目的论;功能类型
1.对等理论是个难题
玛丽·斯内恩—霍恩比在她的《翻译研究:综合法》一书中对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进行了比较研究。前者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把翻译研究归属于比较文学研究之下。尽管我们已经能够区分诸如此类的相当多的不同方法,比如描述法,女性主义法,文学批评法或翻译功效法等等,但到目前为止,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之间的根本对立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
诺德认为,语言学上的“对等”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一些模糊和混乱的认识。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很多人秉承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包括“语言学元素”,“文本材料”,“信息”和“传意价值”等)保留不变的原则进行研究。1947年,奈达创立了“动态对等”理论(与其相对的是形式对等理论),并以此证明了语言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1979年,科勒将对等理论划分为五种类型:指示对等,内涵对等,文本规范对等,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之后纽波特又提出了“黏着文本对等观”,指出译者需要不断的努力来填补低级的非对等翻译的缺憾。霍恩比在德语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对等的58个不同类型,同时霍恩比强调其与英语翻译中对等理论不能等同。
在“对等理论可以把所有的东西给所有的理论家”这样的评价之下,皮姆于1992年将他对对等理论的阐述建立在经济术语“价值”上,他强调“对等仍然存在在某个层面,译本作为转换文本总会被接受”。诺德认为,对等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化翻译的需求,并总结导致这种缺陷的七个原因:一是只注重结构而忽略了内部联系;二是没有考虑到文化因素;三是众多对等模式的概念缺乏一致性;四是非字面翻译程序在语用语境里比在文学翻译里更加适用,这意味着不同文本类型的就要建立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理论标准,从而使模式更加混乱;五是对等模式在翻译概念中并没有解释出文化類型的不同点,翻译作为受文化环境管束的一项人类活动,就必然受到文化规范习俗的牵绊;六是对等模式将那些不满足对等标准的目的语文本排除在外;最后,对等模式把源语文本和其价值视为唯一的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放弃其他决定来服从这唯一的标准。
基于这七个缺陷的存在,诺德寻求了七种可替代模式:(1)语用模式:该模式考虑到交际的情境及目的语文本接受者的需求和期待;(2)文化导向模式:该模式考虑了翻译行为的不同文化类别形式;(3)一致模式:该模式能够阐释一个连贯一致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可引导译者在任何形式的翻译任务中做出正确的决定;(4)综合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文学及非文学、译成外语或翻译外文;(5)反普遍主义模式:该模式考虑到翻译概念中的文化特殊性的不同点;(6)实践模式:该模式解释了在专业翻译实践中跨文化交际的所有形式;(7)专家模式:该模式给予译者在其研究领域里成为专家应有的声誉,使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得到信任,从而可以做出能够胜任翻译任务的决定。
2.目的模式
诺德认为弗米尔的功能“目的论”大体上能够符合上述七个要求,该理论表明翻译是取决于目的的人类互动的一种行为,除此之外还强调了构成交际活动目的的主要因素是带着不同交际需求的接受者或听话人。与此同时,目的论在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中都同样适用:对于源语文化的接受者来说,源语文本应有其特殊的传意功能,源语文本及其语言的、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特征受制于源语文化的规范和习惯;对于目的语文化接受者来说,目的语文本应有其意义或作用,应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和习惯,还要考虑到他们期望从文本中得到或感知到什么。这样一来,注意力就从源语文本转移到了目的语文本及其传意功能上了,而此时的源语文本不再是翻译过程中为译者下达要求的依据,而被翻译的接受者取而代之了,他们的接收程度取决于目的语文化期待、习惯、规范、模式、现实世界的知识和观点等因素。
3.“功能+忠诚”模式
关于弗米尔的目的论模式,诺德有两方面的保留意见:一是翻译模式的文化特殊性,二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关系问题。诺德认为,若盲目坚持“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程序”,一旦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相反,或与作者的意图、观点相左,上述原则就会被理解为“目的决定手段”,甚至是“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目的”的可能性是没有限制的。因此,诺德提出了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忠诚”(loyalty),用来指涉译者对翻译活动中的合作伙伴所肩负的责任。诺德提出的“忠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而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受众和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和人际关系。关于功能的阐释,诺德提出了“指示”、“表情”、“呼吁”和“寒暄”四大功能:指示功能指示的是现实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表情功能(表达感情的功能),表达的是传送者对于文本中所要处理的事物或现象的态度或感受;呼吁功能主要是通过唤起接受者的经验、感觉、知识和情感等来诱导他们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受到触动:寒暄功能首先是建立一种联系,然后保持这种联系,最后完成这种联系。
4.结语
诺德的“功能+忠诚”模式既涉及翻译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关注其中的人际和伦理关系,克服了早期功能目的论的一些不足,体现出她对翻译活动中各方权益的综合考虑。但在实际操作中,要真正做到对相关各方都保持“忠诚”,实属不易。 [科]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覃江华.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178.
[2]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第25卷)[M].中国翻译,20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