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链反应法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病毒感染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病毒(EV)是人类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之一,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和心肌炎等多种疾病。因其血清型繁多,病原诊断困难,长期以来缺乏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病毒培养技术,检测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病人的脑脊液(CSF)中EVRNA,以探讨EV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致病情况及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20多年来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使恶性血液病根治率提高到50%以上,使某些恶性肿瘤疗效大为提高,现介绍我们近年来所进行的151例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经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期刊
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浆内皮素浓度在倾斜试验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作用。
期刊
我国尚无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VTB)流行病学资料,但资料表明,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48/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且随着对肺栓塞在我国临床意义的深入认识,多数致命性肺栓塞多起源于VTB,临床已认为VTB是肺栓塞的标识(marker),VTB已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患者男性,27岁,职员。因反复上腹疼痛伴解黑便2个月于1997年12月25日入院。
期刊
冠心病介入治疗自1977年第1例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打破了药物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格局,至今仍处在上升势头。一种技术能经受如此漫长岁月的考验而始终显露它引人瞩目的威力,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已不容置疑。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长盛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入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和扩展,从PTCA开始到发展为包括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冠脉内膜旋切和旋磨术、激光冠脉成形术、超声冠脉血管成
期刊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在过去数年有很重要的变化,因而改善了病人的近期和远期预后。60年代冠心病监护病房的建立,能早期检出致死性心律失常,并立即给予电除颤,挽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使AMI的病死率从原来的30%下降到15%。溶栓治疗的开展,明显改变了AMI的病程,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的溶解,缩小了梗死范围,甚至有些病例临床上检不出AMI。梗死相关的冠脉再通,已被证实减少了短期和远期的病死率和病
期刊
由国际杰出心脏病学教授E.J.Topol教授为主编及7名享有盛名的心脏病学教授:R.M.Califf, J.L.Swain, E.W.Prystowsky, J.D.Thomas等为副主编,以及心脏血管病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各方面有特长的154名权威性教授编写的《心脏血管病学教科书》(“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已于1998年底由Lippincott
期刊
建国50年来,我国对内科疾病的病因、防治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从本期刊出的各系统回顾中可以了解其梗概。然而,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告诉我们,某些内科疾病的患病率依然很高,防治工作仍存在困难,它们的致病原因和诊疗尚有待研究解决。
期刊
患者女,35岁。因肝脾肿大伴皮下瘀斑2个月,于1996年8月25日入院。
期刊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后不同再灌注时相心肌细胞凋亡、Fas基因表达变化及缺血预处理的影响。方法 108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假手术24小时),缺血30分钟再灌注6、12、24、48小时组及缺血预处理(IPC)组(结扎冠脉5分钟、再灌注5分钟,重复3次后再行结扎冠脉30分钟,再灌注6小时)。以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以S-P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