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通现存古建筑门扉的装饰亮点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smit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门是建筑的出入口。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住宅,无论是成组的建筑,还是单幢房屋,都有他自己的门。中国古建筑中的门,作为一个建筑群体的“脸面”,古人在门上所作的装饰是整个建筑中最为精美的。南通现存古建筑中门扉的装饰方式、装饰题材各有特点,具有鲜明的亮点。
  关键词:南通古建筑;门扉;装饰亮点
  Ⅰ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门的功能在不断增加,人们在门扉上的装饰日趋丰富多彩。
  大门是建筑的出入口。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住宅,无论是成组的建筑,还是单幢房屋,都有他自己的门。在建筑群体的门中,情况又多种多样,这些城门、宫门、殿门、庙门、宅门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各自的装饰特点。
  看南通现存古建筑,门扉装饰亮点多多。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星枢楼,是南通城地标性建筑之一。特色在于,它是由一座西式风格的钟楼和一座城楼模样的谯楼,合体而成。据记载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民国三年(1914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工会的伍仟元,并筹款从英国买来一座巨钟,在楼前建造了钟楼。钟楼,底层四个拱形门洞,其中北向门洞与谯楼南向门洞,合而为一。人们若要从南穿过谯楼走向北面,必须先从钟楼进入。站在钟楼正前方,向北望去,整座钟楼,可以看成是谯楼南门门扉上一个具有西方风格的巨型装饰物,从而使枢星楼成为南通古建筑的一大亮点。从谯楼的大门口,首先看到的是宽大厚重木制的朱漆大门,整个大门带给人们悠远历史的厚重感。再看星枢楼北面的圆拱形门洞,以青砖,按照门的造型整齐排列一圈,使整个庄严肃穆的建筑门扉具有形式美感(见图1)。
  (图1)
  站在古建筑前看古建筑,首先人们的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古建筑大门的门头。在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里,我们可以见到古代院墙上大门的形式,左右两个墓柱,上面一条横木组成门框框内安萌单门框,上面有简单的屋顶,可以遮阳和挡雨,这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如果门开在墙上,门头就成了从墙上伸出的一面坡屋顶,这种门头具有实际功能,又有装饰作用,它能使大门更为显现和气派。后来遮阳挡雨的功能日益消退,门头成为一种装饰长期的被保留下来,只是在形象上屋顶挑出越来越小,而屋顶上下的构建却越来越复杂,成为罩在大门上面的一种特殊装饰,所以又称门罩。
  (图2)
  在南通医学院北门西侧,有一座太平兴国教寺,重建于明洪武14年(1381年)。这座寺院的山门,就是采用的这种门罩的形式(见图2)。一个露在外面的门头,采用木结构的形式,两边有垂柱,柱间有横枋,枋上置斗拱支撑着屋顶,屋顶最上方屋脊处,小青瓦整齐地排成一排,两端安置回形纹砖雕固定住整排青瓦。屋面上有青瓦整齊排列覆盖,下端边缘处置蝙蝠纹样的瓦当,整个小屋顶形象很像一座垂花门贴在墙面上,真正只是一层门罩,使这座寺院的山门更为凸显。
  古人建设大门,门前必然有门枕石,门枕石分别置于大门两侧,是用于开关门和固定门框以及支撑门轴的。这个门枕石,还要能够托住门槛。
  南通市区古建筑中保存较好的门枕石有天宁禅寺山门前一对石狮造型的门枕石(见图3)。南通天宁禅寺起初名为光孝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天宁禅寺山门前这一对重重的门枕石,摆在门下正好将门框牢牢固定住,而门枕石的上部紧紧靠住门框,使门框不能里外摇晃。门枕石延伸到门里的部分,有一个圆坑,圆坑里放上门轴,保证大门的转动自如,不至脱开。位于门框的位置,门枕石上用有一个铁皮包住的直槽,是用来插放门槛的。一般情况门槛是插在直槽里的,现在为方便进出就抽出门槛。整个门枕石前后呼应,前后都有压力来保持大门内外的力量平衡,这样才能稳定大门的开和关,如果门枕石只有门内或门外一部分或门诊时前后稍有偏差,使力量失去平衡则大门会开关不灵活或打不开。天宁禅寺门口的这一对门枕石属于石雕构件,上面以石狮进行装饰,左侧石狮怀抱娇小玲珑的小狮子,右侧石狮脚捧绣球,使庄严厚重的门枕石显得可爱,精致。石狮下方的须弥座,是门枕石的基座。正前方的三角形垫鼓布的雕刻以云纹为主,侧面垫鼓布用的是金钱纹装饰,其寓意为富贵吉祥之意。
  (图3)
  另外一个保存较好又比较有特色的门枕石,在位于南通市附属医院东侧的伶工学社。伶工学社是,张謇先生于1919年创立的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其门前的门枕石以须弥座上抱鼓型呈现,又称石鼓。须弥座以圆雕为主,雕刻有莲花,牡丹,云纹等图形,也是以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为寓意。须弥座上方是圆形石鼓,石鼓上方趴卧一只小狮子,小狮子前下方以卷草围绕一个绣球,跟小狮子相呼应。石鼓侧面则是用麒麟和卷草为主来进行装饰(见图4)。整个门枕石相比较于天宁禅寺山门前的门枕石显得娇俏玲珑又不失华美。
  (图4)
  再看太平兴国教寺的山门前也有一对门枕石,它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大门构造的作用,就完全只是大门的装饰了。这对门枕石是在整体的石块上雕刻出基座和抱鼓。基座部分用细致的牡丹纹样来装饰,再以卷草纹衬托出抱鼓的形状,抱鼓上用圆形的莲花纹样进行装饰,比较符合佛教文化特点。
  看完门枕石,下面映入眼帘的就是门扇。古时建筑大门的门扇多为大红色较厚重的木质门,给人高端庄重感,门扇上安装有门环。较大建筑的大门,如宫殿,庙宇,王府,大官员住宅等,大都用兽首衔环。比如前面提到的星枢楼、伶工学社的大门都是用的兽首衔环。星枢楼的门扇上的兽首可以看出是铜质龙型,而很遗憾的是衔环已经遗失无从考究。伶工学社的大门上可以看到是狮子兽首,值得一提的是衔环比较有特色,是不同于圆形衔环的,比较少见的U形衔环。另外,在天宁禅寺内的财神殿门扇上的一对兽首衔环也是相当精美。其采用的是狮形兽首,狮头瞪目呲牙表情十分生动。衔环上插了一个用漏雕的工艺制作的精美门锁,更加为门环增色不少(见图5)。不论这些门扇上的兽首是“龙”还是“狮”或者用饕餮,麒麟等等,都是能够驱邪避凶或预示吉祥的神兽。不管衔环是圆形、U形或片状,整个兽首衔环都离不开威严和贵气。   (图5)
  除了兽首衔环,门环的样式还有一种是门钹式的。它的造型就像是一个扣在门扇上的“钹”。南通古建筑中比较典型的门钹式门环样式,就属于南通附属医院西北侧的西寺了。西寺,原名兴化教寺,始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大殿作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保留至今。正门上是被加工成六角形的莲花形状,厢房以及后门是圓形的莲花形状。高起的半球状部分,在正门的门环上还做了三圈由大依次变小的环形装饰(见图6)。这个“钹”中间安装门环的突起部分或是球状或是平整。
  (图6)
  另外在隔扇门上还有一种直接用铜皮或铁皮固定在门扇上,中间用圈套住环的样式。这种样式的变化就更多了。有圆形、瓶形、长形、多边形等等,花样也是丰富多样。在伶工学社和太平兴国教寺院内,以及西寺东侧的消灾延寿药师佛殿就看到这种门环。
  看了门扇,来抬头看门楣。在门楣上方一般都有匾额,看到匾额自然就看到两侧的联楹。这在大门上都属于文字类的装饰且大都是名家题字。比如天宁禅寺山门现在悬挂的匾额上的“天宁禅寺”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字。其两侧悬挂的是由当代画家范曾题写了“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楹联。这里说到匾额,不得不讲一下承托匾额的门簪。门簪是具有实用性的门扉构件。门簪位于门框的上槛上,其实就是用来把连楹固定在横槛上的栓子,像是一个大大的销钉。这个销钉的一头呈扁平状插入横槛和连楹的卯孔中,而把栓头留在门框上的横槛外,很自然的成为一种装饰。它的位置和作用都有点像妇女头上的发簪,所以被称为“门簪”。门簪如果是木头的,会被雕刻成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等。如天宁禅寺大门上的门簪就是简单的圆形。又如伶工学社大门上的门簪就是较复杂的花朵形状,整个门簪呈方形,前端是向日葵的花形,侧面是多层的花瓣,整体给人比较精致的感觉。在文化宫旁边的西南营清代民居,也看到有比较精美的方形的被雕刻成牡丹纹样的门簪。
  看了门扉上端,再来看门槛。南通古建筑门扉中比较有特色的门槛是用铜皮或铁皮保护的木质门槛。一般会用铆钉将铜皮或铁皮固定在门槛上,防止门槛磨损。整齐排列的铆钉使门槛具有形式美感。更有精美的是天宁禅寺内,各殿的门槛上面包住的铜皮上有着变化多样的图形的门槛(见图7)。有菱形纹、金钱纹、云纹,莲花纹,还有精美且层次复杂的山水纹样。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门槛,就是在西南营民居看到的一个,在木质门槛上,钉上一排排整齐的细铆钉的门槛。这种钉铆钉的方法也是起到保护门槛的作用。黑色的铆钉在木色的衬托下同样具有美感。
  南通古建筑民居的门扉之美主要集中在门框上,分为木质门框和砖门框两种。木门框的装饰以木雕为主,用浮雕的形式表现,内容主要为卷草、牡丹、莲花、宝瓶、凤凰等,寓意平安吉祥、富贵繁荣的纹样。砖门框的装饰,主要在门框上端的角隅用雕刻了卷草纹或回纹的砖雕进行装饰。
  (图7)
  在南通现有的古建筑中,成群体建筑的大门内院中的建筑门扉,都是以隔扇门的形式出现。隔即木格,故又称格扇,顾名思义,就是指带木格的一种门扇。隔扇门的基本形状是,下段为木板,称裙板,上段为木棂条组成的网格,称为格心。组成格心的木棂条可以组合成任意具有装饰作用的花纹。裙板部分则是可以雕刻成任何内容和形式。整体看一副隔扇门,图案和雕刻所产生的韵律感,格心和裙板的虚实对比,以及它们在阳光下产生的或清晰或迷离的光影效果,为建筑增添了无限魅力与不尽情义。
  横观南通古建筑中门扉上的装饰,表达方式众多,有不同种类的形制、有多种技巧的雕刻、有繁复多样纹样,这些内容相互结合,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真是美不胜收。
  从这些建筑上,我们可以了解自己民族曾经的辉煌,感悟古代艺术家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们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和艺术的空间。它们还具有科学价值。
  作者简介:
  范松华(1972-),男,江苏海门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项目基金: (该论文为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深化南通古建筑文化的门扉装饰符号传承研究》的研究论文,项目批号为2019CNT042)
其他文献
摘 要:全球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和释放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积累,从而引起温度升高,造成全球变暖。从目前来说,由于人类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温度升高。这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鉴于此种情况,本文从全球变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气候、人类健康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车台的几种主要形式,车台的构成结构和驱动形式,以及结构、驱动形式不同的车台的优点和缺陷。介绍车台的发展和它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所起到的作用。引用王履玮老师在《都市梦寻》中车台的用法来介绍车台的功能和作用。最后结合实习大戏《大面》和毕业大戏《教父》 谈谈自己对车台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戏剧舞台设计;车台;舞台机械;运动  一、常见车台的几种类型  (一)按车台移动方式的不同,可
期刊
摘 要:宁德是福建省的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地处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东望台湾,西邻南平,南连福州,北接浙江省温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1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290万人(2017年末常住人口)。本文主要根据宁德市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
期刊
摘 要:特色小作物具有抗逆性强、市场需求前景好及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合理开发利用树下地大力发展小杂粮等特色种植,不仅可以实现农林互补,还可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山区;小杂粮;种植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杂粮营养丰富、药食兼用、安全卫生,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作物、发展粮食生产的潜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当下项目部党支部在项目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探讨在项目法施工管理大背景下项目部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径,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项目法施工管理;党支部;堡垒作用;途径  引言  党支部是党最基础的组织,是党的基础。在企业项目的管理方面,我国也相续出台项目法施工管理,来规范各个企业项目党支部的管理,使企业项目部的党支部在行业建设中发挥起重要作用。可是在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不断前进,当前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对自身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凸现企业改革的成效,也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此,文章简要分析一下新时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1.前言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行业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完善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追求目标。新时期,基层文化馆面临全新的工作形势,如何保证在陶冶社会情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服务功能是新时期基层文化面临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功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医疗保险的投资力度,居民医保的75%都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补贴,但是职工医保基金的平衡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医保的财政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促进社会医保措施能够正常运行,探究社会医保的财政需求和财政的支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财政需求;财政支付;措施  自从2003年以来,我国的财政预算在社会保险补贴中的份
期刊
摘 要:现如今,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媒体融合成为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媒体融合也就是融媒体主要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从而使得融合后的媒体有效避免了传统媒体滞后、单一的弊端。在融媒体时代下,广  引言  过去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新闻获取都是
期刊
摘 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水平迅速增长,对外交流也不断加深。在我国国际化战略的引导下,大量外籍人员来华学习、经商,国际化逐渐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外籍人士的比例达到1%左右,且处于快速增长状态。1而国际化社区便成了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在国际化社区中,外籍人员与本土居民共同生活,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推进下,他们必然会产生冲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