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钦作画过程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尼古拉·菲钦在艺术绘画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画方式与作画思维,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菲钦式”油画。菲钦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绘画的多个领域皆有自己的造诣,独树一帜。
  关键词:油画;探究;色彩;本质
  [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S160362]
  尼古拉·菲钦在艺术绘画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画方式与作画思维,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菲钦式”油画。菲钦有四个阶段的创作历程,依次为:启蒙时期、美院时期、喀山时期和侨居时期。菲钦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在素描、油画、雕塑、版画及艺术教育领域方面皆崭露头角,以素描和油画领域较为突出。
  一、菲钦的绘画技法
  菲钦从艺术书籍中学习了多种绘画技法的表达方式,研究了慕尼黑前辈大师材料研究者协会的有关论著,并大胆地尝试创新。
  (一)画布底子的变革
  菲钦的油画作品很多都是在旧画布上呈现的,色层堆叠、斑斓凝重、萦绕神秘的视觉气氛和惊奇的视觉经验。旧画布上作画的缺陷是不易将新旧色层自然连贯地连接,时间久了容易斑驳脱落,不能很好地保存当下的色彩原貌。在菲钦的风俗画创作题材中,《菜娥——卷心菜收獲的季节》却很好地呈现了异彩纷呈的画面,原因在于菲钦改变了原有的作画方法,重新探索画布底子的制作方法。他摒弃了大量的重复的油画颜料和一些发黄发灰的旧油画布,用新的画画意图和方式重构自己的作画思维。他重新研究画布底子的制作方法,避免画面反光和表面不均匀的现象,给后人带来了诸多的启发和尝试的可能性。
  菲钦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用刮刀大刀阔斧地改革画面,表面的色彩错落,后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明朗地看到画面的痕迹和色彩,显然已经摆脱了之前的反光和受光不均衡的现象,大胆的笔触和准确的造型跃然纸上。这使得菲钦后来的作品更加绚丽,不再被画布的制作陈旧所牵连。这种变革源于他在意大利的蛋彩画中得到的启发,他在《技艺与操作工艺》一文中谈到了做粘稠的酪蛋白底子的画布的具体方法。他写道:“……其(画布底子)主要成分是酪蛋白胶,它的优点在于几乎不受潮湿的影响。在将颜料中的油分吸收以后,画面只剩下颜料,这样有利于颜料的稳固持久。” [1]
  (二)颜料的种类筛选
  画面中颜料的种类使用得越精少,作品中值得思考的内容就越丰富,菲钦认为理性地使用颜料,在逻辑上更能体现运用颜料的思考作用,并非使用越多越好,而是有节制地运用他们。他写道:“对待颜料,我掌握以少用为原则。油画大师的目的不是无意识地把颜料涂满画布,而是有理智地节制它们的使用。最近工厂生产出许多没有用的颜料,比如接近人体肤色的‘那不勒斯’色……节制颜料的使用,是初学者特别应该记住的问题。因为颜料越少,作品中值得思考的东西就越多。以下是我通过长期摸索而总结出来采用的几种颜料:
  白色——锌白
  黑色——象牙黑
  蓝色——群青
  红色——色淀茜素红
  黄色——铬黄、土黄” [1]
  菲钦的画作虽然色层丰富,用笔帅气,给欣赏者感知一种内在的直观的感受力,产生感性情怀的错觉。但其瑰丽的色彩背后却隐藏着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每一笔的色彩衔接都涵盖了作者的思维与智慧,只有每一笔分量的思考才可以成就和谐与洒脱的画面组合。这与菲钦的理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潜意识的思维观念和逻辑思考成为画面精神的脊梁。菲钦的油画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油画颜色有: 锌白、铬黄、土黄、土红、铁棕深褐、茜素玫瑰红、绿、矿物紫、群青、象牙黑。茜红是最深的红淀,透明度极高,稳定而且持久。茜红与铝白调和会使色彩的纯度下降,但与锌白调和则可以稳定茜红色当下的状态。费钦的多幅画作中使用大面积的红色系,茜红,玫瑰红与大红色等都跳跃地闪耀在他的画面上,其中《卡米利玛》《帕斯奎丽塔》《托奥斯女孩》等肖像作品中尤为明显,有着热烈奔放的视觉张力。锌白的覆盖力仅次于铅白,不易发黄。在当代的油画作品中,锌白被大量地使用,但由于干的速度缓慢,加上容易使得油画颜料的油分流失,颜料容易变得易碎干燥。锌白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预热接近柠檬黄,受冷会变回白色的状态。在《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中锌白使用较多的部分出现大量的裂痕。由于与不同色系的颜料混合,画面中白菜的表现微妙丰富,色层多样统一。
  菲钦的画作大多是明亮且和谐的色彩基调,他掌握了不同颜料的性能和特性,画面的色彩调和后不会出现脏灰的特性,他笔下的暖色调温馨且高贵。由于大量的铬黄铺色,色彩明丽跳跃,但尽管如此,现在的菲钦画作的画面色泽远不如当时的光鲜亮丽。铬黄与普兰混合可以提高色彩的稳定性,但与带硫的颜料混合就会变黑发灰,暗淡无光彩。如今看来,菲钦对颜料的性能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已颇为娴熟。
  (三)调色油的用量及方法
  菲钦的画作很少使用调色油,由于过多的调色油会使得颜料的组织成分受到破坏,他在作画时常常用硬实的猪鬃笔沾染颜料直接在画布上作画,偶尔使用调色油。如果调色油过多,油画笔头上的颜料就变得软稀,不会形成结实的油画笔触,在画面的效果变得稀薄滑腻,并且不能覆盖画面原有的色彩,也不能使得多层颜料进行堆叠。时间长后,画面逐渐发黄,作品不易较好地保存。菲钦写道:“颜料中使用过量的油毫无疑问是有害的,因为有机油分解,并破坏颜料。作画时应尽可能少地使用它,颜料中的部分油脂可被胶质底子吸收……”[1]菲钦的作品出现颜料的并置和堆叠,他很少用油作画,使得画面的色彩维持原有的光彩,有时候在画面上可以观察到若干笔面上光泽度极高的笔触,仿佛刚画过的效果。原因在于有的颜料表层由于调和得不饱和而保留了光亮的油面,虽然里层的颜料已经干透,外层的光泽却依然显现。这层光泽是颜料自身所附带的油成分而并非调色油。费钦的作品中有许多枯笔的成分和粘稠的笔触,也是由于他有意地减少颜料的油分,将挤出的颜料用油纸吸干后再开始用猪鬃画笔调和颜料作画。菲钦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得画面的用笔效果丰富精彩,细节耐于琢磨。 “菲钦的学生还能充满感情地回忆起菲钦独特的作画方法:往往在晚上将锌白挤到吸油纸上,这样在第二天可以用更稠的颜色作画,有利于塑造,也有利于油画颜料本身质感的体现。”[1]   二、菲钦的探索与尝试
  菲钦在绘画实践过程中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尝试,他的绘画具有表现性的面貌特征,绘画语言稚拙纯真,个性强烈。他用朴实的绘画方式开创自己的个体语言,又不流于俗套和追随潮流,不断创新和实践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将自我的生命价值在无限的艺术追求中展现出来。
  (一)加减法的运用
  菲钦的油画作品受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色彩的影响,他的画面犹如印象派的斑驳并置,注重光影,但又有别于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在菲钦的画面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干笔扫过的痕迹,由于他作画很少用调色剂,加上选用很粗的猪鬃硬毛油画笔,使得画笔在画面行走的痕迹变得愈发凸显,在颜料上层层叠加使得画面凝重厚实。这种直接画法便于创作者在画面上随意地修改,不断地在画面上做加减法。
  (二) 突破與否定
  菲钦不滥用各种取巧的技法和手段,他抓住事物的本质将色彩的基本要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菲钦的画面有着理性和严谨的思维轨迹,他有着自己的主观见解和审美偏好,遵照内心的主观意愿充实自身的精神追求。他的色彩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简练不啰嗦,有节奏和主次地把控意识,在画面的局部细处又可以见到经常的细节刻画,充分体现了他对画面的主观判断和取舍能力。菲钦反复地思考画面中厚实的用笔在画面中形成的节奏感,并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巩固。他在不断地否定和尝试中寻找新的线索和隐喻的可能性,探寻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菲钦的作品不循规蹈矩,他的叛逆性格导致他热衷于寻找与一般思维不一致的路子,他常常质疑自己的作品,永远不满足于当下的绘画成就。对画面进行决绝的质疑,破坏又重新开始。他的用笔承载着思考的力量,思如泉涌。颜色不断覆盖又重新加以思索,毋庸置疑,菲钦的冒险态度也成就了他画面的果敢与大胆,不断突破原有图式。在菲钦那个时代,标新立异和叛逆的思想常常不被人认可和接受,但这种精神是创作者尤为重要的艺术意识。犀利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才可能有出其不意的作品呈现,同时不可缺失的还有质朴和勤思的绘画精神。
  注释:
  [1]土库曼中央国家档案馆2020卷,第一卷,第200册。(全山石《菲钦》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5,(6).)
  参考文献:
  [1]焦东健,董茉莉编译.俄罗斯当代油画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4).
  [2]陈文华主编.列宾美术学院高等院校实验教材:人体写生[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6).
  [3]孙纲.油画风景教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1).
  [4]文国璋.油画静物[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3).
  [5]马一平编著.色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7]蒋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多维视野下的绘画形式理论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9).
  [8]陈宏,向新元著.构图创作[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7).
  [9]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M].郑州:黄河出版社,2003,(8).
  [10]崔翁墅编著.绘画的意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
  [11]孙欣.克里姆特绘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12]张红霞编著.西方人物画精品鉴赏[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5).
  [13]沈培新主编.徐悲鸿作品解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3).
  [14]陈延,苟爱萍主编.绘画创作[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11).
  作者单位: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木偶是木偶艺人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认识功能和独特的戏剧文化形式。木偶走过悠久的历史,历久弥香,今日却渐入难以为继的险境,是走完全原生传统艺术道路,还是走进市场发展的规则,是一次重要的抉择。基于对南充市川北大木偶的发展现状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木偶能否以“静”带“动”,从而推动木偶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木偶;市场;南充;川北大木偶  一、南充川北大木偶历史
期刊
作者简介:  徐小凡,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装饰艺术。  郭诗涵,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装饰艺术。  王冬梅,景德鎮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  郭佳楠,景德镇陶瓷大学2014级艺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陶瓷装饰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  王楠楠,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國画。
期刊
郑志刚的画不循常  郑志刚于绘画一事,入手即不循众家常道,不依唐宋以降文人画程式为榜样,却专奉秦汉乃至原始艺术为圭臬。若以“道”论,谁能说原始岩画或汉代匠人的粗砺石刻,就逊色于后世的精绝名作呢?其实,廿余年詩文、书法创作的历练濡养,志刚早已有了出众造诣。艺理相通,所有积累自然也是画道的天然积淀。  贡布里希讲过:“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鞋子没多大差别。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重要作用,从油画作品创作的角度阐述了理性对油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分别论述了油画创作中理性在绘画构思、绘画题材、绘画形式等方面的表现与应用,从而说明合理运用理性能够使绘画艺术作品更加有魅力。  关键词:理性;达利绘画作品;艺术创作  一、理性的艺术价值  (一)理性的定义  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艺术创作作
期刊
摘 要:水彩者,是谓水与彩之艺术。水者,水彩之魂也。水彩既具清透、畅达、活泼、轻快之特色,亦能表达厚重、沧桑、苦涩、神秘之效果,因着实喜爱,故潜心钻研,常探其画理,望有所成。  千年帝都,肇始夏周,青铜时代,源流悠远。司马光诗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因常居于此,朝夕浸染,遂感悟青铜之璀璨。食、酒、水、乐、礼、兵诸器,无不雄浑大气,沧桑厚重。青铜陶俑等物,看似无情,但观其沧桑苦涩、神
期刊
摘 要:艺术思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艺术行为的思想形态,也是人类思维艺术性实质的表现形式。艺术形式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皆为艺术思想的显现。而绘画作为艺术思想两大特征最集中的体现,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现代艺术形式中也是最备受瞩目的,但发展过程中却开始逐渐沦为理性观念指导下的艺术行为。文章将从艺术思想的思维角度出发,探究其审美判断性特征和想象性特征在现代绘画的体现,以及其面临的艺术性的消解。  关键词:艺术
期刊
摘 要: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与影视也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当今社会,在文化大融合、互联网及电影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影视作品给予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多种艺术元素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影视创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艺术元素呢?其他艺术种类和影视创作之间又是怎样的相互作用的呢?以部分影视作品为例,对艺术模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岭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岭南地区中国画风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苏仁山作为清代晚期岭南地区的杰出画家,被誉为“中国的梵高”。文章以苏仁山人物画为例,对20世纪岭南地区中国画风格进行了探究,通过苏仁山人物画的艺术技巧、代表作品、艺术思想等分析其对于当代人物画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促进岭南地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岭南地区;中国画风格;探究  在诸多岭南地区的国画大师之
期刊
摘 要:在“四君子”(梅、兰、竹、菊)题材中,梅花位列第一,它一直为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家所钟爱,并且代不乏贤,诸如,宋代的杨无咎、元代的王冕、明代的明四家、清代的扬州八怪以及海派诸家等。尽管表现的是同一种题材,但是,在不同画家笔下的梅花,其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又各有千秋。文章以美术史上两位著名的画梅名家王冕和罗聘为例,比较他们画梅的异同,并分析风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梅花;王冕;罗聘;艺术风格;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