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发声与共鸣技巧在声乐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歌唱过程中,呼吸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段,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技巧与方法,由于本身的特性,使得在后天练习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展示。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在声乐中实现正确的发声与共鸣技巧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发声与共鸣 声乐 应用探究
  声乐艺术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技术性,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或是视频资料是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发声与共鸣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技巧,通过后天的歌曲演唱练习来达到目标。
  一、我国古代对发声技巧及声乐理论的研究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其中,民族声乐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声乐理论逐步向系统化前进。我国最早出现关于声乐理论的记载是距今两千年前的《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一书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要教人唱歌,先要对其基本条件进行了解,要通过正确的呼吸及唱歌方法对其传授歌唱的知识。此外,在《史记·师乙篇》也有相关内容的记载,同样说的是歌唱时要能够熟练掌握气息的流动,确保歌唱连绵不断。
  在《说谭》中也指出,只有通过正确发声与共鸣技巧才能对歌唱有所帮助。之后,经过人们的潜心研究,发现在歌唱时通过气息能够良好地调节歌唱声音强弱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沉丹田”。在演唱歌曲时,要通过横膈膜控制气息的流动。在语言上,我国语言与西方语言有较大不同,西方语言是由字母组成的,而且字母通常是多音节,我国语言则是由汉字组成的,一个字发一个音,而且只有一种定义。在字音组成中,还包括韵母、声母、复韵母的排列组合。对于同声韵的词语来说,声调的不同使其出现了抑扬顿挫的声调,这也从侧面丰富了我国音乐的美感,但同样增加了对咬文嚼字要求清晰的难度。我国最早的专门研究歌唱的著作是元朝的周德清在公元1324年编撰的《中原音韵》,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洪武正韵》等著作,为我国古代正确发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通过后人的不断摸索与研究,逐步将歌唱发声总结为:字正腔圆,要想形成优质的嗓音,就要具备润、甜、水等特质。只要牙齿、唇部、舌头的位置正确,开闭口的形式准,嗓音清脆,自然就能造就一副好嗓音。
  二、歌唱共鸣的原理
  人体共鸣主要有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三种,口腔与胸腔共鸣能够对于固定容积共鸣体进行调节,而头腔却不可以。头腔共鸣能够增加声音的色彩,具备良好的穿透力。头腔共鸣是以口腔共鸣为基础,将下腭稍稍放下,抬高小舌与软腭,增加头腔共鸣的丰满度。但有一点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不要将声音从鼻腔发出,这样会使鼻音更重。声波在鼻腔所产生的头腔共鸣属于高音振动,进而提高了声音的位置,使音色更加透明。声波振动最好离喉头远一些,这样会起到保护喉头的作用,减少其负担,增加演唱时间。
  三、正确的呼吸方式在声乐中的运用
  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经说过:一个歌者要想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熟练掌控呼吸器官,并将其与歌唱进行完美融合,而且后天还要进行不断的练习与巩固。对于歌唱者来说,只有使用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才能使歌唱游刃有余,这也是通往歌唱之路的必然途径。只有通过呼吸掌控的歌声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声乐,因此呼吸也是歌唱的基本功。在声乐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只有掌握呼吸的人,才是真正掌握歌唱的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呼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是目前广大歌唱者最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
  歌唱中的呼吸与我们平日里正常呼吸有很大区别,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具备自身的方法与规律,属于一类技术问题,能够通过后天的刻苦练习训练出来。呼吸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分别是吸气与呼气,下面就针对这两个过程进行阐述。
  (一)吸气技巧
  通过鼻、口垂直吸气,将空气送至肺部底端,吸气时不可耸肩,在吸气过程中,要将下肋骨尽量扩张。对于腹部来说,横膈膜一点儿点儿进行扩张,令腹部两侧逐步膨胀起来,用力收缩小腹,挺直背部,脊柱尽量保持不动的状态,但脊柱两侧可以适当活动,须要向左右进行扩张。将吸入的空气逐步向背后推,将空气存储在此,保持当前的状态,之后再将体内的空气缓缓地吐出来。
  (二)呼气技巧
  在歌唱过程中,仍然要保持吸气的状态,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当给自行车的轮胎打足气时,如果瞬间进入放松状态会使气体泄漏。对于歌唱者来说同样如此,如果不能保持住饱满的状态,就会出现泄气的现象。所以在歌唱时要一直屏住足够的气息,在歌唱过程中要始终持续吸气状态,在呼气时要缓慢,不能操之过急,要能够控制气息,实現均匀的呼气,也就是专业术语中常说的气息对抗。在这两个过程中,面部表情、机体状态都应是放松的,不可太过紧绷,呼吸时不能僵硬。两个肋部与横膈膜须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将两肋形象地比作充足气的“气球”,将声音放在这个“气球”上面,当“气球”要飞起时,我们要将其往下拉,不能让声音飞走,也就是在歌唱时要能够控制住气息,不能使声音提高,这也就涉及到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气息支持点问题。
  (三)气息支持点
  所谓的支持点,也就是要让声音有立足之地,也就是在我们的肋下两侧及横膈膜的地方。最能体现支持点的就是当我们笑或是打喷嚏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支持点的存在。如果一个普通人在没经过专业的呼吸训练时,唱歌时就会耳红脖子粗,常常伴有青筋暴露、声音僵硬、声音像鱼刺卡在喉咙的现象等,这都是没有保持住气息支持点的“症状”。我们在经过专业的呼吸训练后,就能够感觉到支持点。当我们进行歌唱时就能感受到声音被我们熟练掌控,这时我们发出的声音悦耳响亮,而且还能随心所欲地对其进行改造,发出我们需要的声音,增加了声音的变化性。
  (四)不同乐句用气的区别
  在进行呼吸练习时,要根据乐句的不同,改变呼吸的气势与方法,下面笔者就对不同的呼吸方式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是缓吸缓呼。在日常歌唱或是平时练习中,最常用的呼吸方式就是缓吸缓呼。胸腔要保持较为自然的状态,利用口与鼻将空气缓缓地吸入肺中,并将其顶至横膈膜,胸围要保持扩张姿态,小腹要微微收缩。通过这种方法,在吸气时要放松自然,缓缓进行,感觉我们像在闻鲜花的香气一样,用力不能过猛,只能将腹部上侧与胸廓稍微挺起,从而缓慢地吸气。另外,在吸气过程中,还要注意吸气的状态,控制好横膈膜与肋部两侧,这样能够良好地控制住吸气节奏,使气体能够缓慢、连续、均匀地呼出。有一种方法能够促使我们快速理解横膈膜与下肋的状态,那就是通过缓慢的呼气,吹掉浮尘,不能使用过大的力气,避免浮尘四处飞起。有一句话很好地形容了这种呼气方式:断音像吹蜡。这也是我们要达到的呼气标准。
  其次是急吸急呼。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口与鼻将吸入的气送至腹部下端。随后,通过缓呼的方法将气息吐出,这也是在实际歌唱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因为歌词的连续性,使得在句子之间、词与词之间没有给我们留出停顿时间换气。为了提高对气息的控制力,就要对歌曲中较难的乐句进行反复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掌控气息的能力。
  四、共鸣在声乐中的应用
  所谓的歌唱共鸣,指的是在发声过程中,气息会对我们的声带造成冲击,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也会引起我们身体其他部位的共同振动。在进行歌唱时,一般都要求歌唱者的音域要足够宽广,声音要足够洪亮,要能够准确表达出歌中的情感与意境。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不仅要进行气息控制的专业训练,培养歌唱者正确的发声方式,还要能够对我们身体中的共鸣进行熟练掌握。掌握了共鸣,其发出声音的质量要远远好于声带自身的音量。通过共鸣产生的振动与声带自身的声音相组合形成的复音,能够对声音进行美化,使其更加悦耳、动听、洪亮。声带非常短,只能发出非常短促的振动,而且声音也比较小,利用人体中其他的共鸣腔体,如头腔、胸腔等将振动的声音进行放大,通过这些共鸣腔体能够控制振动声音的大小以及在音色上的变化等,还能够调节声音的高度。
  (一)人体内的共鸣腔体
  人体内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可调节共鸣腔与不可调节共鸣腔。而其中可调节共鸣腔又包括口腔、咽腔等,而且口腔还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共鸣腔,在其上是头腔,在其下是胸腔,可以说口腔是共鸣腔体的枢纽站;不可调节共鸣腔包括鼻腔、胸腔等。当进行歌曲演唱或是发声时,要根据不同声音高低的变化需求,对共鸣腔体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声音更加优美动听。通常来说,口腔主要支配的是高音共鸣,胸腔则是支配低音共鸣的器官,虽然划分如此,但不意味着这些共鸣是没有联系、相互独立的,要将这些共鸣腔体连成一个整体,也就是通常说的“整体共鸣”,这种共鸣就是将人体内的所有共鸣腔体进行混合使用。
  (二)共鸣的运用
  在进行歌曲发声的过程中,要能够熟练掌握共鸣的混合使用,对每个共鸣在混合使用中的占比做到收放自如,要让各个共鸣腔尽量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使声音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进行高音演唱时,要多使用口腔共鸣,但也要配合一些必要的头腔与胸腔共鸣;在进行低音演唱时,声音大多浑厚、有力,要多使用胸腔共鸣,但也要配合一些必要的头腔与口腔共鸣。只有经过这样的练习,才能在声区转换时不露出破绽,显得自然和谐。在进行歌曲发声的过程中,要对共鸣腔体进行必要的调节,这样才会使声音听上去更加饱满,音色更加优美。
  (三)共鸣的方法
  要想在歌唱时获得较好的共鸣,使各共鸣器官协调工作,实现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就要从中间向两端发展,也就是从口腔开始,逐步向头腔及胸腔靠拢,不能操之过急。
  口腔共鸣。口腔是所有共鸣腔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共鸣方法,也是喉咙发出声音后所经过的第一个共鸣区域,也是头腔与胸腔共鸣的根基。当喉咙发出声音后,口腔呈现一种自然的打开状态,脸部的苹果肌微微提起,下颚先放下,之后再缓慢上提。经过这样的操作,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气息逐步离开喉咙,并顺畅地向前方推进,在口腔的硬腭前部通过声波反射而产生振动。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之间有良好的联系,还能避免咽喉因过度劳累出现疲惫感,还能对声带进行保护。口腔共鸣要具备两点,即心与点,口腔中,牙齿、嘴唇、舌头等要保持非常放松自然的状态,不能绷得太紧。会厌可稍稍提高,这样会使口腔壁、肌肉组织等坚硬挺实,共鸣效果更好。
  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也被我们称之为头声,这种共鸣也是所有共鸣中最具魅力的。通过头腔共鸣,能让声音变得更加具有穿透力,更加明亮,更具色彩感,特别是在演唱高音部时,头腔共鸣能够直接决定演唱者的声音质量。声音振动的频率使得头部前方的蝶窦空间出现振动,进而产生头部共鸣。蝶窦在鼻孔上部,结构空间比较小,声波处于口腔内部时,将硬腭反射点向后移,放下下腭,使小舌头与软腭尽可能地上扬,尽量拓宽口腔内鼻腔与咽腔的通道宽度,使声波能够通过上腭骨向鼻咽腔传递,从而引发振动。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共鸣,声音十分清脆,且音色富有光彩。要想使头腔共鸣获得更好的效果,要具备一定的口腔与鼻腔共鸣,呼吸点要正确,并配合共鸣位置与发声点共同协作达到最佳效果。
  要想练习口腔共鸣,“哼鸣”是一种比较好的训练方式。“哼鸣”训练就好比是闭口打哈欠,嘴唇要微微紧闭,使口腔内尽量空旷,打开鼻咽腔,使气息通道尽可能宽阔,使气息在通过时不受阻碍。通过口腔咽壁,使气息顺利进入到蝶窦处,这种感觉就像是眉心感受到的声音,使眉心能够充分感知到气息振動的效果,这样能够使“哼鸣”声音更加明亮,这里眉心处感知的“哼鸣”就是我们所谓的头腔共鸣。
  胸腔共鸣。在运用低声部时,使用最多的就是胸腔共鸣,在各低声部中都经常使用。但通常来说,在声音的各个声部区,都有胸腔共鸣的身影,只不过根据发声的实际需求来调节胸腔共鸣的音量大小。要想获得最佳的胸腔共鸣效果,须要采取以下办法:进行歌曲发声的过程中,咽喉处要呈现出一种打哈欠的状态,这时的下腭要保持自然下垂,使声波反射点逐步向下齿背处转移,在气管与喉头处能够尽量增加声波的振动,并将这种振动传导至胸腔,从而引起胸腔共鸣。在平常训练胸腔共鸣的过程中,要保证身体处于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不要急于求成,为了获得更好的胸腔效果而过度压迫喉头,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将厚重的喉音当作胸腔共鸣。
  五、结语
  本文对正确发声与共鸣技巧在声乐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共鸣的原理,呼吸方式在声乐中的运用、共鸣在声乐中的应用,并对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歌唱时,要充分运用人体的各种共鸣,这样会使声音更加洪亮、富有色彩,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使演唱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介甫.美声和咽音与共鸣[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作者简介:孙蓓云,女,北京艺国时代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音乐教师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市场营销以其自身的优势,使得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程度及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新时期的市场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
社会管理千头万绪.我们不仅要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而且要不断推进有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参与的民主政治进程,创新民间自治的制度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
10月18日,由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8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隆重举行。景德镇自2004年
兴国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烈士县、苏区模范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说兴国县的工作“把群众生活和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其特点有协作性高、流动性强、周期长以及受外界因素影响大等,会受到技术条件和物质的限制.可见,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就是一项
期刊
音乐审美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普通高校通过开设《西方音乐欣赏》等公共选修课程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当然,公共选修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不能提高,对学生来说,刻苦努力却收获不大;对于教师来说,付出很多,课堂教学质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管是教语文与学语文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做,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提高;小学语文
试验对荷斯坦奶牛常规精液和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效果以及性控精液对青年牛和经产牛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性控精液(200万个/0.25m)人工授精的受胎率为66.7%,第一
近日,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浙江省综合治理办公室和杂志丰十共同举办了以“社会管理体系政策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省内外著名专家和省有关部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