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辛亥百年,探望民国建筑遗存发展历程,方能摸清这历史发展的脉络,看看民国范是如何炼就而成。
像选择服装一样选择住宅风格
19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建筑是根据一定的模式和规则建造,简单明了。虽然全国各地由于气候、地理等各种因素,建筑形式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各地的工匠只是沿用各自继承下来的方法进行建造。于是,每个地区的建筑自然形成统一的风貌。
近代以后,新的结构体系、新的职业——建筑师、新传入的文化……突然间有了那么多种与往日迥异的炫目的风格出现在人们眼前。而且只要足够富有,就可以像选择服装式样一样去选择住宅的风格。可以选择的住宅风格,又和服装式样一样成为主人身份与品味的象征。因此住宅的风格问题便成了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就像今天的室内装修一样。
辛亥革命刮起民国风
19世纪90年代末期到辛亥革命,欧洲地方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装饰风格,甚至殖民地风格、日本风格等纷纷登陆中国,装饰着近代中国的新住宅。可以说近代中国是西方不同时代的风格一齐出现,从而形成了中国的近代建筑风格。这正是我们民族观念近代化的起点在建筑上的反映——带着对西方殖民者既仇视又羡慕的心理。
说起百年辛亥革命的百年建筑文化遗产,只要视野开阔,就会发现遍布国内诸多大城市的辛亥革命纪念建筑、遗址及相关历史遗存。1911年10月在湖北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远历史变革,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外均产生重要的历史作用。
回首民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城市,南京是民国政府所在地,上海是南京的东南大门,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 北平(现北京)是北方思想的集中地,沈阳是东北第一大城市,还有洛阳,天津,西安,武汉,重庆都被列为民国重点建设城市。
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缩影,作为民国之都,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中山陵、美龄宫、音乐台、原中央大学大礼堂以及散布在今中山东路、中山北路两侧的民国建筑群,构成南京独有的靓丽风景线,是辛亥革命及其以来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辛亥革命以来建筑相比,南京民国建筑特色是等级高、类型全、内涵更加丰富的建筑群落。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区,辛亥武昌首义为彻底颠覆清王朝统治立下头功,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权之先声。正是因为武汉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拥有大批丰富的辛亥革命历史文化遗迹。
云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之一,1908年4月,经孙中山先生亲自策划发动的河口起义,同年12月发动的永昌起义。湖北武昌首义成功后,云南又先后发动腾越起义、重九起义、临安起义。在声援武昌起义同时,也推动了贵州、四川等省的独立。这还使蔡锷、李根源、李烈钧、朱德、唐继尧等一批影响中国命运的杰出人物登上政治舞台。云南的建筑文化遗产就分布在全省的辛亥革命历次起义相关的发生地,有重要遗迹、标志性建筑、名人故居、墓碑、塑像等。
上海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自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就在上海筹备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上海一度成为整个长江流域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心。
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正如胡适在文中所述,它“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辛亥革命百年过去了,虽难以诠释百年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从此种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建筑文化遗产确实可谓中国近代建筑的经典典范。
造型设计中的多种风格意识
辛亥革命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辛亥革命建筑即中国近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古建筑不同,是一个“有建筑师”的历史,20世纪20~40年代有受辛亥革命影响深远的一批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恰恰靠着他们,中国产生了遍布全国的一批辛亥革命建筑或遗址,深远地影响了当下的建筑历程。如从历史、艺术、科学角度看,这些单体或建筑群、遗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并挖掘辛亥革命建筑及其遗迹的过程,就是全面梳理中国20世纪前后近代建筑历史的过程,也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新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城市的外来建筑风格逐渐演化成为地方文脉,如上海、哈尔滨、青岛和天津。也有如南京般,因其自身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影响,并未产生一种主导性风格。总的说来,在建造时要考虑对风格进行选择,也是建筑生产过程的近代化的反映。
从上世纪初到上世纪30年代,各种类型的西方城市住宅出现在中国的南方城市。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根据功能要求得出的空间划分,而且这种功能要求是基于西方生活方式,如围绕壁炉组织的起居空间。中国传统住宅中仪式化的空间布局、等级化的空间层次很难在这种空间划分中得到反映。
这种变化首先基于民国建立后生活方式的变动,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中西文化的交流,传统的大家庭在城市中迅速瓦解,农业社会形成的身份等级观念淡化,家庭逐渐小型化,人们之间的商业关系逐渐加强。一些近代伦理观念也在社会的变动中生成,如追求更便利、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追求身心愉悦的休闲生活,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愿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布局、面积、尺度西化的新的住宅建筑类型出现了。在各地逐渐产生的有独立式住宅、联排式住宅、西式门面和里弄式集合住等。
独立式住宅在成片开发的近代住宅区中,这类住宅拥有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如较大的面宽、较大的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
联排式住宅于1910年后传入我国,这种住宅形式既节约用地又能满足一定的生活水准,故在民国时期的住区中大量使用。通常为对称布局,各户入口分开,有符合一定标准的卫生设备,每户建筑面积大约100-300平方米,标准较高的联排住宅还设有车库,生活环境舒适。在结构上,这种住宅的楼层一般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屋顶却仍然是木屋架。主、仆之间在使用上、交通上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较之传统住宅,这种住宅布局更紧凑,大大缩短了进深,获得了更好的日照通风条件,建筑南部由矮墙围绕的院落也为家庭生活提供了愉快的休闲场所。
西式门面,这种低标准的、开间狭小、砖木结构、底层作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的建筑,最早出现在南部通商口岸城市,称作广东风格住宅。只对沿街立面进行以西式图案为主要内容的装饰,而内部空间和结构、构造仍保留大量传统做法。
里弄式集合住宅与上述三种完全西化的住宅相比,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住宅的建造技术和空间模式的近代住宅。它追随传统的建造方法,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沿续传统的空间划分方式,因而更适应中国的风土和生活方式,它曾经大量建造,在上海,它被称作“石库门里弄住宅”。 较之传统住宅,它体现了传统居住建筑的小型化、设计的标准化和更紧凑的土地利用方式。 这种住宅类型通常设计了标准的居住单位,二~四户分享一个楼梯。它大量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之后,主要是在人口膨胀、土地短缺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解决大量居住需求。
像选择服装一样选择住宅风格
19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建筑是根据一定的模式和规则建造,简单明了。虽然全国各地由于气候、地理等各种因素,建筑形式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各地的工匠只是沿用各自继承下来的方法进行建造。于是,每个地区的建筑自然形成统一的风貌。
近代以后,新的结构体系、新的职业——建筑师、新传入的文化……突然间有了那么多种与往日迥异的炫目的风格出现在人们眼前。而且只要足够富有,就可以像选择服装式样一样去选择住宅的风格。可以选择的住宅风格,又和服装式样一样成为主人身份与品味的象征。因此住宅的风格问题便成了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就像今天的室内装修一样。
辛亥革命刮起民国风
19世纪90年代末期到辛亥革命,欧洲地方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装饰风格,甚至殖民地风格、日本风格等纷纷登陆中国,装饰着近代中国的新住宅。可以说近代中国是西方不同时代的风格一齐出现,从而形成了中国的近代建筑风格。这正是我们民族观念近代化的起点在建筑上的反映——带着对西方殖民者既仇视又羡慕的心理。
说起百年辛亥革命的百年建筑文化遗产,只要视野开阔,就会发现遍布国内诸多大城市的辛亥革命纪念建筑、遗址及相关历史遗存。1911年10月在湖北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远历史变革,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外均产生重要的历史作用。
回首民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城市,南京是民国政府所在地,上海是南京的东南大门,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 北平(现北京)是北方思想的集中地,沈阳是东北第一大城市,还有洛阳,天津,西安,武汉,重庆都被列为民国重点建设城市。
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缩影,作为民国之都,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中山陵、美龄宫、音乐台、原中央大学大礼堂以及散布在今中山东路、中山北路两侧的民国建筑群,构成南京独有的靓丽风景线,是辛亥革命及其以来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辛亥革命以来建筑相比,南京民国建筑特色是等级高、类型全、内涵更加丰富的建筑群落。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区,辛亥武昌首义为彻底颠覆清王朝统治立下头功,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权之先声。正是因为武汉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拥有大批丰富的辛亥革命历史文化遗迹。
云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之一,1908年4月,经孙中山先生亲自策划发动的河口起义,同年12月发动的永昌起义。湖北武昌首义成功后,云南又先后发动腾越起义、重九起义、临安起义。在声援武昌起义同时,也推动了贵州、四川等省的独立。这还使蔡锷、李根源、李烈钧、朱德、唐继尧等一批影响中国命运的杰出人物登上政治舞台。云南的建筑文化遗产就分布在全省的辛亥革命历次起义相关的发生地,有重要遗迹、标志性建筑、名人故居、墓碑、塑像等。
上海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自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就在上海筹备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上海一度成为整个长江流域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心。
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正如胡适在文中所述,它“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辛亥革命百年过去了,虽难以诠释百年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从此种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建筑文化遗产确实可谓中国近代建筑的经典典范。
造型设计中的多种风格意识
辛亥革命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辛亥革命建筑即中国近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古建筑不同,是一个“有建筑师”的历史,20世纪20~40年代有受辛亥革命影响深远的一批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恰恰靠着他们,中国产生了遍布全国的一批辛亥革命建筑或遗址,深远地影响了当下的建筑历程。如从历史、艺术、科学角度看,这些单体或建筑群、遗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并挖掘辛亥革命建筑及其遗迹的过程,就是全面梳理中国20世纪前后近代建筑历史的过程,也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新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城市的外来建筑风格逐渐演化成为地方文脉,如上海、哈尔滨、青岛和天津。也有如南京般,因其自身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影响,并未产生一种主导性风格。总的说来,在建造时要考虑对风格进行选择,也是建筑生产过程的近代化的反映。
从上世纪初到上世纪30年代,各种类型的西方城市住宅出现在中国的南方城市。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根据功能要求得出的空间划分,而且这种功能要求是基于西方生活方式,如围绕壁炉组织的起居空间。中国传统住宅中仪式化的空间布局、等级化的空间层次很难在这种空间划分中得到反映。
这种变化首先基于民国建立后生活方式的变动,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中西文化的交流,传统的大家庭在城市中迅速瓦解,农业社会形成的身份等级观念淡化,家庭逐渐小型化,人们之间的商业关系逐渐加强。一些近代伦理观念也在社会的变动中生成,如追求更便利、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追求身心愉悦的休闲生活,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愿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布局、面积、尺度西化的新的住宅建筑类型出现了。在各地逐渐产生的有独立式住宅、联排式住宅、西式门面和里弄式集合住等。
独立式住宅在成片开发的近代住宅区中,这类住宅拥有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如较大的面宽、较大的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
联排式住宅于1910年后传入我国,这种住宅形式既节约用地又能满足一定的生活水准,故在民国时期的住区中大量使用。通常为对称布局,各户入口分开,有符合一定标准的卫生设备,每户建筑面积大约100-300平方米,标准较高的联排住宅还设有车库,生活环境舒适。在结构上,这种住宅的楼层一般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屋顶却仍然是木屋架。主、仆之间在使用上、交通上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较之传统住宅,这种住宅布局更紧凑,大大缩短了进深,获得了更好的日照通风条件,建筑南部由矮墙围绕的院落也为家庭生活提供了愉快的休闲场所。
西式门面,这种低标准的、开间狭小、砖木结构、底层作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的建筑,最早出现在南部通商口岸城市,称作广东风格住宅。只对沿街立面进行以西式图案为主要内容的装饰,而内部空间和结构、构造仍保留大量传统做法。
里弄式集合住宅与上述三种完全西化的住宅相比,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住宅的建造技术和空间模式的近代住宅。它追随传统的建造方法,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沿续传统的空间划分方式,因而更适应中国的风土和生活方式,它曾经大量建造,在上海,它被称作“石库门里弄住宅”。 较之传统住宅,它体现了传统居住建筑的小型化、设计的标准化和更紧凑的土地利用方式。 这种住宅类型通常设计了标准的居住单位,二~四户分享一个楼梯。它大量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之后,主要是在人口膨胀、土地短缺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解决大量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