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社会科学, 在当今西方世界被当作经济行为准则和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但是它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加之它需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去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这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巩固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到40年代已初具规模,并普遍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法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融会于特定的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它强调以案例为基础,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案例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进而获取真实的理论知识。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通常在大一的下半学期开设,这个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尤为重要,但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而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2、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无味或难以理解。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常常用到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均衡价格等概念。案例教学可以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如教师在分析边际效用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朱时茂和陈佩斯的经典小品《吃面条》,加深学生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在分析机会成本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上大学的成本,让学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和日常生活中所说成本的概念不同;在学到垄断这种市场组织形式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的铁路行业,而学到寡头这种组织形式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的家电行业。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而且还能用这些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身边的现实的问题,学习兴趣会进一步提高。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形式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不同教学模式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案例反映不同教学内,恰当地设计好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模式,综合运用不同的模式,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学习效果。
1、案例穿插
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在讲解机会成本概念时,可以先提问学生,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有哪些,学生如果答出学费、书费、住宿费等,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读大学可以获得的最多收入。使学生通过案例,能够体会复杂难懂的理论内涵。这一方式所举案例不宜过多或过复杂,应着重针对重点、难点举例,阐述透彻。
2、小案例讨论
教师可以对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如在讲授完“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某种化妆品降价能够实现薄利多销,而小麦降价却使农民受损失。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明白对于不同需求弹性的商品,它的价格变化对于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自身主动参与案例分析,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他们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3、综合案例讨论
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如“我国现阶段的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吗?”、“政府应该采取哪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案例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案例教学中常常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从多种答案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答案。
4、专题讲座报告
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的经济问题,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使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与体会。加强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理论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如它的连贯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即存在相互制约,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又存在着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推导。因此,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只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案例的选择要以国内为主,国外的案例为辅
由于西方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成熟,目前从国外教科书翻译和引进的案例很多,但由于国外案例不能反应我国国情,许多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和条件,与我国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有所区别,所以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区别选择,进行“扬弃”。我们应多选择与国内经济问题有关的案例来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案例内容能理解和认同,从而使西方经济学真正为我所用。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到40年代已初具规模,并普遍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法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融会于特定的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它强调以案例为基础,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案例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进而获取真实的理论知识。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通常在大一的下半学期开设,这个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尤为重要,但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而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2、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无味或难以理解。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常常用到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均衡价格等概念。案例教学可以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如教师在分析边际效用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朱时茂和陈佩斯的经典小品《吃面条》,加深学生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在分析机会成本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上大学的成本,让学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和日常生活中所说成本的概念不同;在学到垄断这种市场组织形式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的铁路行业,而学到寡头这种组织形式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的家电行业。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而且还能用这些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身边的现实的问题,学习兴趣会进一步提高。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形式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不同教学模式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案例反映不同教学内,恰当地设计好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模式,综合运用不同的模式,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学习效果。
1、案例穿插
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在讲解机会成本概念时,可以先提问学生,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有哪些,学生如果答出学费、书费、住宿费等,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读大学可以获得的最多收入。使学生通过案例,能够体会复杂难懂的理论内涵。这一方式所举案例不宜过多或过复杂,应着重针对重点、难点举例,阐述透彻。
2、小案例讨论
教师可以对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如在讲授完“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某种化妆品降价能够实现薄利多销,而小麦降价却使农民受损失。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明白对于不同需求弹性的商品,它的价格变化对于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自身主动参与案例分析,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他们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3、综合案例讨论
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如“我国现阶段的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吗?”、“政府应该采取哪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案例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案例教学中常常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从多种答案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答案。
4、专题讲座报告
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的经济问题,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使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与体会。加强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理论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如它的连贯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即存在相互制约,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又存在着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推导。因此,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只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案例的选择要以国内为主,国外的案例为辅
由于西方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成熟,目前从国外教科书翻译和引进的案例很多,但由于国外案例不能反应我国国情,许多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和条件,与我国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有所区别,所以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区别选择,进行“扬弃”。我们应多选择与国内经济问题有关的案例来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案例内容能理解和认同,从而使西方经济学真正为我所用。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