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更难了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chen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 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Elias Aboujaoude在他今年二月出版的《虚拟的你:E型人格的危险力量》一书中认为,长期浸淫在网上会最终改变一个人的秉性。
  经过数年对互联网使用的研究,他和同事发现有约2500人因不当使用网络而患上了强迫症(OCD)等各类精神疾病。
  他极其赞同《浅薄: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一书作者Nicholas Carr的观点:互联网的信息过载除了给我们带来信息的便利,也会让我们产生强迫的人格,缺乏耐心,注意力涣散。互联网,可能让我们患上“网络浅薄综合征”。
  这并非是空穴来风。近年来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的研究发现,过分依赖网络的信息收集方式会阻碍我们理解和消化信息的能力,甚至从长远的角度将影响我们的学习能力。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Helene Hembrooke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上课时被允许上网浏览网页,另一组学生则被要求在听讲时把电脑合上。
  课后,他对学生上课的效果做了一个测验,结果发现被允许上课时浏览网页的学生听课效果明显低于不浏览网页的学生。即便有些学生浏览的是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站,他们的听课效率也没有因此而提高。
  另一项研究发现,和传统的课本学习相比,使用网页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不可否认,互联网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宽了,也变得更加迅捷。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我们习惯于阅读越来越短的信息,对信息长度的“忍耐力”越来越差;长篇大论的文章越来越被我们抛弃,传统媒体早已被“短平快”的网络媒体远远抛在了后面。
  虽然短小精悍的信息带给我们无可比拟的信息量,但我们也因此减少了思考的深度和从长文章中可以获得的思辨的快乐。我们抛弃了深刻的思考方式,想法也越来越“浅”。
  有了网络,依靠Quora、Wiki和Google,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是别人如何看待某个问题。
  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Michael Crichton认为,社交网络让人类社会更容易产生“趋同”的意见。我们太容易从网上获知“别人怎么想?别人喜欢什么?”,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在互联网时代,做一只思想深邃,“特立独行的猪”,可能是一件更难的事情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Patricia Greenfield在《科学》杂志中提出警告:
  当我们使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快速浏览网页时,大脑在不停地被训练着进行快速但浅薄的加工过程,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思维的深度、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创造性。特别是过多接触互联网,可能会影响我们下一代形成健全,富有创造力的思维。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一种“多任务”的工作方式,在不同的媒介间进行着切换。
  心理学家发现,这种互联网“多任务”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斯坦福大学的一组研究者就发现,互联网的多任务者甚至在非网络任务中的能力也有所下降:他们无法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重要的内容,所有的东西都会让他们分神。在注意力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还大大削减了思考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到复杂的层面。
   “多任务”的影响不仅是行为层面的,它还会影响我们的生理系统和大脑,降低思维的深度。
  在一项由加州大学的Gloria Mark主持的研究中,同时处理多任务的人虽然工作时间更短,但工作的效果也更差,焦虑感和压力感也更强,这将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思维效率。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Russell Poldrack还发现,当人们专心在一件事情上时,新的信息能够很好地存储到大脑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但当人们进行多任务时,大脑的纹状体而非海马会参与到新信息的处理中,这样的处理方式会显著减慢思考的过程。
  
  半年看不完一本书
  梁爽 空乘人员微博时间:8个月
  梁爽是专门飞长途的,每个月大概有2/3的时间在空中度过。2010年,她读完了包括《罗斯福总统自传》、《从平城到洛阳》、《凶年纪事》,东野圭吾系列,张大春系列等20余本书。
  开了微博后,梁爽就发现离不开它了。上飞机前一秒都在刷微博,在旅店也是可以足不出户地一边看电视一边刷,“在空中飞行的那段时间变得难熬起来,”梁爽说,“以前看书的时候即使再好看的书,也没试过这么坐立不安”。
  梁爽现在的包里有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看了半年还没有看完,“每次我都强迫自己要认真看下去,但是真是翻个两页,就完全读不下去了,”梁爽说,“即使眼睛盯在字上,也完全接受不到这些字反映出来的东西,有没有字,都像盯在木板上看一样。”
  
  热得快冷得更快
  于浩然 广告公司策划总监微博时间:18个月
  于浩然在微博上会关注“解救儿童”“两会观点”“云南地震”“救狗事件”这些社会热点。
  “能做的不多,发表下意见总是可以的。”只是,时间一久,于浩然发现,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会刻意地关注,而且会非常用心地评论,但是当事情过去,首先微博本身已经不再出现热点,而即使有人重提的时候,自己和大家的热情都在减退,“比如解救孩子那会儿,我都转了好多条,而且看那些转发都在上万甚至数十万条,但是最近,我又看到了一条这样的微博,但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一看到就马上转’的感觉了,”于浩然说,“但后来我想想还是得转吧,于是翻了好几页才翻到,然后一看,转发人数还不到500。”
  
  不刷屏不自在
  小冉 艺人宣传微博(开心网)时间3年
  “只要不是在陪艺人和开会,任何时候,我必须能刷到微博,不然会浑身不自在。”
  有一次因为处理一个突发事件,小冉打了一通长达70分钟的电话,挂线后第一件事,是在网页上打开自己的微博,然后一直翻页。网络版规定10页就没了,而最旧的消息是距离现在55分钟,直到今天小冉回想起这件事还是感觉遗憾:“老觉得有15分钟的东西被刷掉了,也不知道刷掉的是什么。”
  小冉关注了500个人,她会花几乎所有工作外的时间来看这些信息,甚至半夜醒来喝水,“要看自己最关注的人,比如是行业巨头的,同行领袖”。
  “很多时候不是说要看什么,也不一定是微博,就是觉得时间空出来很奇怪,非要做些什么事,不做不舒服。”
  
  审稿就是找关键词
  宁愿电子杂志主编 微博时间14个月
  宁愿的交际网基本上是在微博中建立的,私信交换联系方式,从最基本的回复、评论开始。她一般就会飞速地浏览140字,然后给出第一个判断,通常是“很有趣”、“太让人生气了”、“太美了我也想要一个”之类。
  这种习惯很快就延伸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审稿的时候会飞快地“一目十行”,基本上就像在找关键词一样,“我现在看不了大段大段的文字,所有稿子我都规定段落越多越好,最好一句成段,这也是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嘛。”宁愿说。作为一个电子杂志的主编,宁愿每个月订6份设计类杂志,都是大幅大幅的图,文字很少,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几本能从头到尾都翻完。
  
  拯救注意力
  
   不要在下午时间进行多重任务。午饭后的劳累感,加上多任务的紧张,会给大脑带来过重的负担,可能会让你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
  尝试冥想。现在流行的佛教和瑜伽中的冥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排除外界干扰。这项结果也得到了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冥想可以提高大脑及与注意力相关脑区的活动效率,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和注意力。
  训练多任务从简单任务开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神经学家Paul Dux发现,人们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多任务的效率。他使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寻找屏幕上的视觉目标同时念出单词。经过训练的人们可以更好地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但人们还不清楚,这样的训练是否也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的多任务情况中得到提高。
  控制减少自己的“多任务”倾向。著名的生活博客“禅习气( Zenhabits)”博主Leo Babauta给人们列出了几个小窍门:利用浏览器上的网页屏蔽和监控插件(例如firefox的pageaddict和timetracker)监控无关网页的使用;尝试每天或每周的“无网时”或“无网日”;关掉邮件提醒,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查看邮件;MSN设置为“隐身”模式,工作的时候减少闲聊……
其他文献
蚂蚁、蜜蜂或其他社会性动物也许会在一两件事情上做得比我们人类更好,这一观点古已有之。《圣经》、《古兰经》都曾诉之于昆虫的社会。在亚马逊河流域,卡雅布部落的儿童曾经被劝告要学习蚂蚁的勇敢和社会化。  蜜蜂的民主  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昆虫学家汤姆·西利写了一本好看又有趣的书,书名叫《蜜蜂的民主》,该书建议我们转向蜜蜂,看看他们是怎样做决定的。多亏了西利及其合著者的努力,现在终于了解到蜂房的确是个民
5月17日凌晨,还在上微博的网友突然发现,满屏都在说“私奔”,次日,“私奔”已位居微博话题榜头条。这把“私奔”的火是从@王功权的一条帖子烧起来的:“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功权鞠躬。”  立即有人感慨。@郑艳琼:“刚才看到人家私奔,我挺兴奋的,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
今天的张曼玉,和昨天的张曼玉,于我最大的分别是,终于摆脱了某种“香港魔咒”:比什么时候都忠于自己,敢于诚实。    《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是明星?抑或艺术品?在这消费就是一切的时代里,提出这个问题,或可令我们重新思考观看角度的不同,将如何改变一件“作品”的价值,尤其当“作品”不一定要是狭义地指一件“死物”,而是把生活当成创作,把自己当成艺术品的一个人。譬如张曼玉。  近日从媒体报道和采访中看到的,
很多并未亲临现场的人,对2011上海车展也略有耳闻。“世界第一大车展”、“4700万天价车未展出已售罄”……这些风声,就像江湖故事一样,让本届上海车展成为一个传说。  一定是因为太热了。在上海车展W3馆,所有工作人员经领导批示,都脱去了西服外套,仅以衬衣领带上阵。有记者用电子温度计测得,室外温度23.5℃,而馆内温度是30.3℃。在这种情况下,人也难免感到燥热。车展第一天,两个保安打架,第二天拳脚
《源代码》是一部跟科幻没多少关系的电影,更谈不上在科幻题材上有什么创意与远见,究其本质,它是一部情节推动型的反恐片。    再没有任何一部其他的电影,会像《源代码》那样,让人即便是在电影院里,也会忍不住想要去按鼠标,因为这根本就是一部PRG(角色扮演)的电脑游戏。  8分钟的时间设置,没有完成任务,就Game Over,但你可以记住细节,汲取教训,重新开机,再来8分钟。一般来说,只要你不是太笨,更
在全球最昂贵公寓的光环下,被晃花了眼的人们虽然看到了海德公园一号的楼体,却看不穿笼罩在这块黄金之地上的重重财富迷雾。    1月19日,39岁的尼克·坎迪和37岁的克里斯蒂安·坎迪兄弟俩感觉有些亢奋,随着5000个金色的气球从位于伦敦骑士桥的海德公园一号楼顶上升起,他们前后筹划了5年的全球最贵的公寓终于正式开盘。  该公寓户型由著名设计师理查德·罗杰斯亲自设计,共有80套房间,均价为2000万英镑
作为年收入过百万的资深商业律师,杨金柱在事业巅峰期毅然选择放弃功名,大战风车。千万别以为他是堂吉诃德,在险恶的律界江湖,这位自称“律坛怪侠”的湖南男人,自有一套杨氏刀法,谙熟进退之道。    55岁的杨金柱好“博客”这一口。  有记者来访,他总是先自我推荐:你看过我博客吗?你快去看我刚发的一条博客!  在博客里,他喜欢称自己为“杨金柱”,光“个人简介”就长达800多字。《杨金柱自有天地正气何惧无耻
《纽约时报》坚持认为,惠普董事会是“企业史上最差的董事会”,因为李艾科上任时,居然没有一个董事见过他。而1999年菲奥莉纳就任惠普CEO时,也发生过同样的事。    对多数人来说,惠普CEO李艾科的离职,一点都不意外。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容忍一个在任期间让公司股价狂跌了一半的CEO,无论他有多么辉煌的履历,多么宏伟的蓝图,代表股东权益的董事会,都必须出手清理门户,这很正常。  换句话
南都周刊:联想移动互联战略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决策过程?  杨元庆:联想有个传统,每年都会做一次LTO( Lenovo Technology Outlook),邀请一些业内同仁,就当前和几年以后的技术做探讨和展望。2006年时联想就已经将移动互联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了多次市场和用户研究后,联想才推出了乐Phone、skylight这样的创新产品。去年底,我们还回购了移动业务,并
一个男孩子说:“我要离开北京了。还剩10天。”我像接到最后通牒。我们在网络上时有时无地暧昧过,讨论过纯爱的可能,也商量过见面种种。我迟迟未行动,曾经搭乘地铁经过他家附近,也只是望望那个站点的分支线。我心存幻想,只因他头像上显示是个有几分酷的大男孩。他说过夏天就离开北京了,没想这一天提前来临,而且如此仓促。  “我去和你告别吧。”我做好似出决定。计划见面地点时,更改了几次方案,最终选择在中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