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诊断与防治

来源 :畜牧兽医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严重威胁到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急性猪肠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和防治过程,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地防范各种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3.060
  0 引言
  生豬养殖中,尤其是哺乳仔猪养殖中,传染性胃肠炎是很容易传播流行的一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患病猪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症状,不停呕吐,身体严重脱水,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各个年龄和品种的猪对该种病毒都表现十分敏感,但造成的死亡率存在很大差异,通常年龄较大的猪发病率较低,死亡率较低,哺乳仔猪发病率、致死率较高,严重的高达100%。规模化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中,急性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造成的危害逐步扩大。因此,需要畜牧兽医人员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临床表现,以便在发病后能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
  1 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能在猪的各个组织器官中繁殖生长,在患病猪的体液和排泄物中也存在该种病毒。其中猪十二指肠、空肠、肠系膜淋巴结中病毒含量最高。猪传染性胃肠炎虽然对哺乳仔猪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但白然条件下病毒抵抗能力较差,不耐热,56℃环境下45 min即可死亡,65℃环境下1O min即可将其灭活,并且该种病毒对常见的消毒剂十分敏感,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对该种病毒均具有很好的消毒效果。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猪和带毒猪,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常该种病毒只会感染猪,不会感染其他动物,猪与猪群之间相互接触是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式,近年猪传染性胃肠炎在冬春季节更容易发生。猪群中一旦出现猪传染性胃肠炎,会导致猪群反复感染反复发生,具有一定的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
  2 临床症状
  成年猪感染传染性肠炎病毒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哺乳仔猪和哺乳母猪发病为主。病毒在哺乳仔猪群中具有潜伏期短、危害严重的特征,特别对2周龄的仔猪发病最严重。病毒通常潜伏1-2d后,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0℃左右,随后突然出现腹泻症状,随后体温变得正常。患病猪先是排出淡黄色或者黄白色相间的粥样稀便,在粪便中夹杂很多未消化的凝乳块和大量泡沫,气味腥臭难闻,但不会存在血块,粪便逐渐呈现水样。随着腹泻时间的增长,患病猪身体严重消瘦,存在明显的脱水现象,饮水量逐步增加,常趴到母猪的食槽当中饮水,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身体逐渐虚弱,不能正常行走。度过急性期的患病猪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成为僵猪[l]。哺乳母猪感染该种病毒后只会出现轻微的腹泻呕吐症状,泌乳量下降,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饮水欲望增加,通常强化护理1周后能自行恢复健康。
  3 病理学变化
  解剖病死猪能够发现,胃肠道存在明显的病变现象,病死仔猪身体消瘦,皮下脂肪消失,身体存在明显的脱水现象。胃部和小肠黏膜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卡他炎症变化,胃肠道严重膨胀,内部充满大量气体,胃肠道黏膜严重扩张变薄,失去弹性,在胃内部存在大量胃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表面出现条状的出血现象。小肠中的内容物颜色呈现黄绿色或灰白色,像水样,同时在内容物中还会夹杂很多小的气泡和没有消化的乳块[2]。肠道弹性变差,扩张严重,肠系膜血管也m现严重的扩张现象,淋巴结肿大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常规涂片镜检,没有发现致病菌存在。接种培养也没有发现培养基上存在致病菌生长。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排除某些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采集急性期死亡的病死猪空肠组织制成切片后,选择使用猪流行性腹泻荧光抗体、猪传染性胃肠炎荧光抗体、猪轮状病毒荧光抗体对空肠组织进行充分染色,染色结束后,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荧光抗体染色的细胞中出现荧光变化,细胞将发出黄绿色的荧光[3]。将采集到的病料经过处理后得到清澈待检溶液,选择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标准抗原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按照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操作,可发现采集到的病料呈现阳性反应,由此可确诊为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
  5 治疗
  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结合患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近年大量实践证明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能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以强化补液抗病毒为主要治疗原则,患病猪肌肉注射盐酸吗啉胍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 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同时在另一侧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 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同时选择使用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温开水1 000 mL,混合后灌服,1次/d,强化补液,连续使用3d。中药以清热解毒为主.药方是由半6夏50 g、黄连50 g、甘草60 g、枳壳70 g、乌梅80 g、诃子80 g、秦皮100 g、黄檗100 g、白头翁120 g、板蓝根150 g组成,用药量为10头患病死猪ld的使用量,水煎2次后合并得到药液1 000 mL,每头猪每次口服30 mL,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通过连续1周的治疗,患病猪症状消退,逐渐恢复健康,但有部分患病猪停止生长,将其淘汰处理。
  6 预防
  由于猪传染性胃肠炎,没有特效药物,日常养殖中为防范各种疾病的发生,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养殖场应该始终坚持自繁白育、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严格引种检疫,到达养殖场的猪群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并进行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保证达到抗体水平后,才能与大群混合养殖。另外,还应改善饲养管理,尤其是应该注重冬春季节的防寒保暖工作。定期清扫圈舍,改善通风质量,确保猪舍内干燥,清洁卫生。疫苗免疫接种是防范该种疾病传播蔓延的最有效措施,妊娠母猪在产前6周或2周可选择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疫苗免疫接种1次,能提高母乳中的抗体水平,保证仔猪通过吃乳后能获得相应的抗体。
  7 结束语
  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爆发迅速,通常在3-4d内会向整个猪舍传播蔓延,常以整窝哺乳仔猪发病为主,对2周龄内的哺乳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高达100%。目前由于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没有特效药物,在临床诊治中一定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并为养殖户制定针对性地防控措施,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改善饲养管理方式,保证猪群健康生长,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宋志刚.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断与防治[J].当代畜牧,2017( 17):78
  [2]张鹏.急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断与防治[J]当代畜牧,2017(8):67.
  [3]赵倩.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8( 20):12.
  作者简介:陈广新(1976-),男,兽医师,本科,畜牧兽医专业,从事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在牦牛养殖中疫病防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其关系牦牛的生产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牦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该文主要从选育优质品种出发,指出如何加强散养牦牛的放牧管理,对散养牦牛常见疫病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促进牦牛生产性能的提升,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散养牦牛;疫病防治技术;放牧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
摘要:猪疫病是影响猪群健康生长的关键问题,如果猪疫病处理不当,会导致疫病在猪群中流传,最终危害猪群的生命。该文从多个角度分析猪场猪疫病综合防治工作中的不利因素,提出更具有应用价值的措施。  关键词:猪场;猪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6.047  0 引言  现代经济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
通过对金衢2005年6月11日暴雨过程的大尺度背景、天气学条件和α中尺度模型的分析.在大尺度两槽一脊,影响低槽还在加强的背景下,本次主要降水发生在能量锋区南缘,水汽通量具有提
摘要:猪增生性出血肠炎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劳森氏菌感染而形成的肠道疾病,病菌会造成回肠、盲肠以及结肠均出现增生性肥厚,也会产生肠粘膜出血。临床上认为猪增生性出血肠炎会对猪生长繁殖造成严重的危害,引发不同类型的组织性病变。该文结合病例,对该病的诊治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猪;肠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
摘要:刚出壳的雏鸡是否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完全取决于种蛋输入或储存给鸡胚的营养因素,也就是雏鸡健康与否完全依赖于种鸡的营养状况,该文将影响雏鸡质量的营养因素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雏鸡;质量;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8.040  0 引言  通常饲料中较高的能量含量可以保证产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发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因此也称为放线杆菌胸膜肺炎.本文重点猪传染性胸 膜肺炎的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目的在于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