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语文的诗意,让学生的心灵飞扬。
一、吟诵,语言如歌
语文如诗,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不仅广袤美丽,而且多姿多彩,既有赏心悦目的山水风景,又有回味无穷的生活故事;既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更有动人心魄的平凡生命。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操作简单些,常常一个模式,集体诵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其实,只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拿什么腔读什么调都可以。只要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景、物、情、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文本的意、情、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例如《猴王出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弥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风洞之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石猴的生活。有的学生在读这段话时,就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将“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读得快而急促,富有跳跃性,充分体现了石猴的活泼,这样的朗读,有滋有味,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正在岩石上跳来跳去,从而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二、感悟,
语言如诗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秀美山水的课文,教学这类文章时,可以采用对联诗歌等形式,以帮助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运用语言。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让学生欣赏了张家界的风景图片,也充分朗读了课文之后,进行了如下的延伸训练:同学们,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现在正征集各个景点的对联呢!现在老师只想出了上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取词句,对出下联,好吗?教师出示上联,学生讨论,撰写、修改下联,师生共同评价筛选。每个上联全部找到了恰当的下联,确定如下:①妙龄少女捧鲜花,高耸入云。采药老人背草篓,拔地而起。②一柱独時,长长长,长似利剑。双峰插云,尖尖尖,尖如竹笋。③金鞭怒举金光闪耀,鹰首高昂气势磅礴。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把它引进课堂,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上下联的特点及关系,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过《草原》一课后,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咏草原
翠城如画里,晨曦望晴空,
两岸嵌明镜,碧草如绿绒。
羊群似奇花,天边落彩虹,
离时何忍别,来年再相逢。
如诗的语言,放飞的是学生的心灵,张扬的是学生的个性,语言如诗,课堂也如诗了。
三、联想,诗意地表达
孩子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群,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似乎是他们的专利。教材中很多文章语言优美,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就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描述:
草 原
空气清鲜天明朗,一碧千里野茫茫。
平地小丘绿意浓,羊群点点如花放。
小丘线条多柔美,不用勾勒似画卷。
从来仙境称草原,翠色欲流入云端。
骏马大牛静立久,回味草原趣无穷。
遥听鞭儿轻轻响,群马疾驰迎客来。
排云驭气奔如电,襟飘带舞似彩虹。
相逢何必曾相识,语言不同心相连。
握手言欢语带笑,浓情美酒醉心怀。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还有什么讲解比孩子的这首诗更精彩呢?
学生在读了现代诗歌后,有诗的激情,却又不知道该怎样用语言去表达,老师可以抓住课堂契机,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诗的创作过程。例如教学《假如》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写道: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为小鸟画一片片森林,/让小鸟在无边无际的森林里,/自由的欢唱,快乐地游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病房里的病人,/画许多神丹妙药……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放松对学生的束缚,将更多的诗歌引入课堂,课堂将不再是课堂,它将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没有围墙,只有透明的窗,可以凭栏远眺,可以低吟浅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让激情飞扬,让心灵翱翔!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豆腐营小学)
一、吟诵,语言如歌
语文如诗,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不仅广袤美丽,而且多姿多彩,既有赏心悦目的山水风景,又有回味无穷的生活故事;既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更有动人心魄的平凡生命。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操作简单些,常常一个模式,集体诵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其实,只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拿什么腔读什么调都可以。只要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景、物、情、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文本的意、情、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例如《猴王出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弥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风洞之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石猴的生活。有的学生在读这段话时,就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将“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读得快而急促,富有跳跃性,充分体现了石猴的活泼,这样的朗读,有滋有味,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正在岩石上跳来跳去,从而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二、感悟,
语言如诗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秀美山水的课文,教学这类文章时,可以采用对联诗歌等形式,以帮助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运用语言。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让学生欣赏了张家界的风景图片,也充分朗读了课文之后,进行了如下的延伸训练:同学们,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现在正征集各个景点的对联呢!现在老师只想出了上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取词句,对出下联,好吗?教师出示上联,学生讨论,撰写、修改下联,师生共同评价筛选。每个上联全部找到了恰当的下联,确定如下:①妙龄少女捧鲜花,高耸入云。采药老人背草篓,拔地而起。②一柱独時,长长长,长似利剑。双峰插云,尖尖尖,尖如竹笋。③金鞭怒举金光闪耀,鹰首高昂气势磅礴。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把它引进课堂,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上下联的特点及关系,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过《草原》一课后,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咏草原
翠城如画里,晨曦望晴空,
两岸嵌明镜,碧草如绿绒。
羊群似奇花,天边落彩虹,
离时何忍别,来年再相逢。
如诗的语言,放飞的是学生的心灵,张扬的是学生的个性,语言如诗,课堂也如诗了。
三、联想,诗意地表达
孩子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群,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似乎是他们的专利。教材中很多文章语言优美,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就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描述:
草 原
空气清鲜天明朗,一碧千里野茫茫。
平地小丘绿意浓,羊群点点如花放。
小丘线条多柔美,不用勾勒似画卷。
从来仙境称草原,翠色欲流入云端。
骏马大牛静立久,回味草原趣无穷。
遥听鞭儿轻轻响,群马疾驰迎客来。
排云驭气奔如电,襟飘带舞似彩虹。
相逢何必曾相识,语言不同心相连。
握手言欢语带笑,浓情美酒醉心怀。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还有什么讲解比孩子的这首诗更精彩呢?
学生在读了现代诗歌后,有诗的激情,却又不知道该怎样用语言去表达,老师可以抓住课堂契机,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诗的创作过程。例如教学《假如》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写道: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为小鸟画一片片森林,/让小鸟在无边无际的森林里,/自由的欢唱,快乐地游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病房里的病人,/画许多神丹妙药……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放松对学生的束缚,将更多的诗歌引入课堂,课堂将不再是课堂,它将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没有围墙,只有透明的窗,可以凭栏远眺,可以低吟浅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让激情飞扬,让心灵翱翔!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豆腐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