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之为用大矣!
  缕缕馨香,传承千年。它在馨悦中调和身心,温润性灵,养生开窍、益智怡情于有形无形之间,象春雨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中国香事是自然与人文智慧交融升华的物化体现,而香的使用形式则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情致的细微追求及心灵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结合。在我们的历史中,用香形式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皇家贵胄佛法僧道,到文人墨客寻常百姓,无不与香为伴。它祛疫辟秽,清心安神,是百姓安居康体之良方;它怡情养性,是文人墨客灵感启发之源泉;它祭天敬祖,是寄托哀敬期许美好之信使。情迷暖炉,薄雾升腾清幽数缕,曾激发多少才思暗涌,启迪多少大智慧,又曾承载了多少世人美好的祈愿,安抚多少尘世喧嚣,平添多少生活的乐趣。
  人类使用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史料可知,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使用各种香料以敬天祭祖表示敬意。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屈原《离骚》如此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随着香料的盛行,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嗜香如癖,自己识香、制香、品香、论香,将香更多地运用到生活中。文人墨客也撰写了许多诗句,像李清照的《醉花阴》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瑞脑即是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短短几句便将香与生活点滴思缕关系描写的跃然生动。明清两朝,用香风气更盛,慈禧太后日常生活美妆健体之御用香方就达上百种。宫廷里各处燃有香品,专香专用。那些年代里,香深入陪伴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显示出香文化的独特风韵。
  到了现代,香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芬芳宜人可净化空气,且有安神开窍、扶正祛邪的作用,使人沉静放松,心生欢喜。芳香养生即是指借助品香来实现身心的调养,使心情得以平静,香气通过人的呼吸系统刺激神经,从而调节人体的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体免疫力。品香在古代备受文人雅士和贵族阶级的推崇,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和养生保健的好伴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香道在养生、休闲方面的作用受到当代人的广泛关注和追捧,成为当今社会极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香按成分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树脂类和金石类四大类。植物类指以植物的芳香部位为原料,经过修治而成的原态香材,自然界中现已发现的香料植物有3600余种,制香常用的约为130余种。植物的根、干、茎、枝、皮、叶、花、果实或树脂等皆可成香,例如,茉莉、熏衣草取自植物的花;豆蔻、鸡舌香取自果实部;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沉香取自木材。动物香料多为动物体内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约有十几种,常用的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4种。金石类如雄黄、朱砂,树脂类如安息香、乳香等。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详细权威的界定。它们的共同具有“驱邪扶正、痛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如。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
  香按形制划分为线香、塔香、盘香、香丸、香粉、香饼等,还可按配方分为合方香和单品香。单品香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
  单品香使用单一香料,味道与养生功效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某些香料,如檀香容易使人气浮上燥,故而不适于单独使用。传统香品大多属于合方香,不仅选取天然香药做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比、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因此传统香均有一定香薰养生的功效。
  一款合方香品的制作工序之复杂,要求之高,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合香之妙,最重要在于各香之间的合和,窨造、熏修之法均能配合得宜,每一款传统香方,都要根据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的原理和合而成,制作过程既分阴阳又和五行,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和香师还须通晓药理,在香药炮制及配伍过程中导顺治逆,整合药性,理气调味,使组方的效果更加理想,上好的香品还须择时择地和香,并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成为香中佳品。
  传统手工制香的原则是使香养神养生开窍益智,秉承修身养性之理,选材精良、配方严谨和制作工艺精湛方能尽挥其能。传统制作工艺包括“煮、蒸、炒、灸、炮、烘焙、水飞、炼蜜、煅炭、合香、捣香、收香、窖藏”等几十道工序,全部由和香师手工制作而成,使之达到对人体最有利的状态,以至于身心安和,与天地同化。香气具有易渗透、高流动性和高吸入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皮肤和口鼻的吸入达到被人体吸收的效果。香药的治疗原理即是利用纯天然药物的芳香气味及治愈能力,经由人的嗅觉器官或皮肤的吸收,通过神经和循环系统产生作用,使人的身体、心理、精神三者达到平衡和统一。所谓:“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颜博文《香史》序:“合和窨造自有佳处,惟深得三昧者,乃尽其妙。”
  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故能辟恶而杀毒,疫症是秽气所致,预防疫症需扶正驱邪、芳香辟秽。在古方记载中包括了香药药饮、熏治、佩带、焚烧等各种方法,应用范围亦涉及熏衣、防疫、祛秽、醒神、治疾等多个方面。■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记者:佘老师,很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和其他学员一样,我们都有很多收获。佘老您是修为大讲堂的创始人,作为一个公益讲堂,您能把它办到近三百期,而且是在全国各地讲学,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做这件事情的?  佘老师:那是2002年前后的事,当时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因为公司需要员工培训,一直到2005年之前,我陆续接触了很多“总裁班”。有讲西方思想的,也有传统
期刊
“生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医典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生生”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二个“生”指生命,第一个“生”是指让生命更加健康、完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为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对生命的认识,即“生生之道”。“生生之具”与“生生之
期刊
春秋战国,是一个由渐进变革进入剧烈变革的大黄金时代。  那个时代,诞生了一个叫做“士人”的阶层。  士这个阶层,不是贵族,不是奴隶,不是工匠,不是商旅,也不是农夫。他们不是寻常的国人,而是“国人”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批以研修特定艺业与追求特定价值为人生目标的形形色色的流动者。如果非要找这些人的基本共同点,那么,知识技能与自由独立,大约是两个最大的基本点。  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无论有没有固定的谋生
期刊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枣  一说到补血,好多女性朋友就是枣不离手。  实际上,红枣天天大把地吃,是会生湿热的。请记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枣。如果不注意的话,吃枣还容易让人发胖。  有人在煲汤的时候,喜欢放几粒红枣,这对真正贫血的人来说,是没什么效果的。红枣起到的是调和整锅汤营养的作用,相当于中药里的甘草,能调和药性,也有解毒的功效。  红枣用来煲汤没补血,它补脾胃了。  实际上,按医院的指标来测定,大
期刊
9月22日,两岸高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广州专场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据悉,改编自我国a湾地区的高中国学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广东地区部分学校试用,届时,两岸高中生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实现同步。  据介绍,这本国学基础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其中包括22个单元,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以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林青雨  “焚香一缕淡泊名,观茶观心观天地;花枝漫开四芳溢,君乐雅道逍遥游。”君子安贫乐道,但君子附庸风雅更精致生活。古圣先贤的智慧就在于行藏坐卧的高雅生活中,熏染君子坦荡荡的胸襟,锤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真精神。品茶、焚香、插花三道是君子的生活画像。  有史记载,宋代时,斗茶、品香、插花、挂画并称,成为中国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前三样,也
期刊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唐朝《封氏闻见记》曾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温盏、奉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
期刊
日前,某调查公司对北上广等12个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最新调查显示:94.1%的受访者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访者更为严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表示,国家应大力提倡“全民写汉字”“全民学书法”,并设置从“应用级”到“艺术表现级”的书写考级系统。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构成了中华儿女精神底蕴中最为跳动的音符。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
期刊
我自徽州来。  记忆中那灰黑的巷子,白壁青瓦。  滴滴……答答……  屋檐里滴落下来的水滴,谁家用木桶接着,一遍遍打着节奏。  雾蒙蒙的天空,毛毛的细雨。  脚下是石子,浅浅的水。  可妈妈给我穿上的棉布鞋还是湿了。  我玫红色的布鞋上妈妈用白线给我绣了支小小的茶花儿。  似栀子又似白蔷薇……  哦,茶花,茶,我的思绪又游离了。我突然发现若要寻回记忆中那青葱年少的岁月,茶,便成了我最好的引子…… 
期刊
闻名于世的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逐渐演变形成,因此提起点茶法必然会联想到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主要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其中以抹茶道为代表,因此一般提起日本茶道多指日本抹茶道,也称“茶之汤”。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传入后演变形成的,但据目前的史料记载茶百戏并没有传入日本。日本茶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即从种茶、饮茶到茶道的演变。  点茶法的传入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在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