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中的杠杆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物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初二的时候,一次,父亲问我:“物理课教到了什么地方?”我说:“杠杆.”他沉吟了一会,说:“让你猜一个谜语.听好:兄弟二人一样高,五条光棍搂抱腰.扳过头来亲个嘴,一个绊子绊倒了.打一物.”当时我没有猜出是何物,但你现在一定能.
  传说中的筷子
  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呢?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却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点滴资料,不知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还是记录筷子的书籍遗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四个字.当然,研究筷子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笔者搜集到几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其中较为有趣和现实的是“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去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子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
  物理学中的筷子
  如果有人对你说,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一只手同时摆弄两件机械,你信不信?不是笔者故弄玄虚,事实是:包括你我在内,中国人从小便学会使用筷子,而每根筷子,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样简单机械——杠杆.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褒扬筷子时是这样说的:“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巧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既然筷子是杠杆,那你们可知道: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和阻力又在哪里?动力臂和阻力臂又是如何画出来的吗?从原理上来说,这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真要说明白,却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不同的人拿筷子和使用筷子的方法千差万别,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两个人拿和使用筷子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有如此不同,但两根杠杆又和谐相处地被每位中国人使用,所以筷子在外国人的眼中就显得无比神奇.
  外国人眼中的筷子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欧洲人,喜欢中国文化,当别人问他中国人如何使用筷子时,他根据从书本上得到的认识解释说,左右手一手拿一根.这则笑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使用刀叉进餐时,就是一手拿叉一手拿刀.这则笑话,也说明臆断的不可靠.
  与刀叉相比,说明筷子虽小,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一位外国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
  所以,使惯刀叉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从孩童时代起就能驾轻就熟地使用筷子是十分羡慕的,甚至把中国人誉为天生的外科医生.其理由就是从小用筷子不但可以使人手巧,还有训练大脑的奇效.现在不少家长不惜重金雇名师,把孩子送去学习弹钢琴、拉提琴,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大脑的灵活性,他们未必知道,孩子们从小使用筷子,实际上已经在开发大脑的这一种潜能了.
  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早在唐以前就传到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韩国从1995年下半年起,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筷子课”,并向教师提出了“让孩子们用筷子夹豆子”的教学方法.风格独具的中国筷子,已成了国际友人来华访问前的“必修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其用筷的娴熟,成为记者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里根和夫人访华前,尽管花工夫练习用筷,但在国宴上,仍被鱼丸子给难住了.世界拳王阿里1985年5月访华时,因不会用筷子,显得尴尬而又好笑.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足见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已成了当今世界风格独具的重要餐具.
  文人眼中的筷子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宋代文人程良规的这首诗,是对筷子那种奉献精神的生动描绘.筷子作为中国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已在世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政道博士就曾经自豪地说:从我国人民使用独特的筷子这一点,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
  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总在指着别人,就带有指责别人的意思.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别用筷子指人,是大忌.
  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这种做法类似乞丐讨饭.手拿筷子,旁若无人,用筷子来回在菜盘里寻找自己中意的菜肴.这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
  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是不顾别人感受的严重失礼.
  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是大不敬.
  环保要求中的筷子
  虽然,很多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筷子,但无疑是竹制的筷子最为普遍,这不仅因为它经济,而且使用时也显得温暖.不用研究,我们也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制作一副竹筷子所消耗的能源一定远小于制作一副金属刀叉所消耗的能源.所以,从环保的角度看,使用竹筷子比使用金属刀叉就显得更文明.
  但近些年来,使用筷子却出现一种看似文明其实却不文明的现象,这就是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因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大片树林和竹子被砍伐.为了抵制制作一次性筷子,有的人到饭馆就餐就自带筷子,以此表明自己支持环保、热爱大自然的态度.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平等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政府的重视下,教育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教育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本文先阐述了东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念,然后阐述了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关于教育平等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义务教育法》在促进教育平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义务教育法;教育平等;公平    引言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取得
期刊
2009年浙江将有高校毕业生23.26万人,其中有14.2万多名毕业生在非公企业实现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66.08%。为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浙江省政府日前决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并把解决回原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目标。   根据浙江省政府的规定,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回原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见
期刊
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开展的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将在三年内建立5000个“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10万名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期刊
3月18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表示,今年内国家计划招收5万名“特岗”教师。而在过去三年“特岗计划”吸纳的教师人才总量也只有5.92万人。5万特岗教师的招聘范围,也从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招聘对象主要为应届毕业生。从今年起,中小学校将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内蒙古自治区1986年以来经济发展部分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描述了一些指标的变化规律,划分了经济发展的阶段,采用新方法预测了2009年的经济指标,进而得出若干启示和分析结论。这种方法对内蒙古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准确度,将经受今后经济运行结果的验证。  【关键词】经济预测;时间序列;统计分析;人均GDP    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自1986年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总结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数
期刊
300多年前,英国有一个青年,名叫艾萨克·牛顿.有一天,他正坐在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到他的头上.牛顿摸了摸被砸痛的地方,捡起苹果就想到一个问题:当把苹果抛向空中时,它为什么不一直向上升去,而总是向下落呢?牛顿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把苹果拉向地面呢?过了很久,牛顿终于解答了这个问题,这是地球通过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这个看不见的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怎
期刊
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在我们所熟悉的很多体育比赛项目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例如,跳板运动员跳水时利用了跳板的弹力才能完成整个空中动作,射箭运动员利用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撑竿跳高运动员利用撑竿产生的弹力才能跳得高,就连我们同学平时使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也利用到了弹簧的弹力.那么什么是弹力,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又与什么有关呢?  1.力和形变  生活中,同学们一定有过这样的发现(如图1所
期刊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怎样着手去分析和解决摩擦起电引起的相关静电问题呢?我们不妨通过如下例题来共同探讨,以达到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更深层次的了解.  例1 摩擦起电是( ).  A.转移正电荷的过程  B.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C.电子和质子同时转移的过程  D.创造电荷的过程  解析 这道物理概念辨析
期刊
所谓“运动的相对性”,是指“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由于该知识点涉及的直观现象需要想象和联想,需要从直观现象中进行抽象和分析,所以是一个难点.  首先,同学们要理解领会“运动是绝对的”这一基本观点.从哲学的角度看,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任何物质都在运动中,因为我们所处
期刊
天文学家发现了在太阳系之外,存在一颗适合生命存活的行星.它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而且具有与地球相同的引力.在该行星上,生命存在所需的生存条件都具备,生命存活的机率是百分之百,科学家不排除这里可能有外星生命存在.  这颗行星距离它所属的恒星不太远,也不太近,刚好可以容纳水,行星本身的体积既不太大也不太小,有适当的表面、地心吸引力和大气层,与地球十分相似.该行星的发现者之一、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