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猝死的研究综述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yniq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2
  摘 要 鉴于运动猝死将导致死亡的严重后果,运动猝死已经成为运动医学领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运动猝死的流行病学、诱因、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运动猝死
  一、运动猝死的概念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给猝死下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而上述两组织对运动猝死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的意外死亡[1]。
  运动猝死的基本要点是:1.是一个自发过程;2.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意外性;3.病程进展迅速。尽管如此,部分的猝死者在猝死发生之前会出现某些先兆,如会出现发热、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疼、气急、肠胃不适、腹泻、极度疲劳感等身体的不适的前驱症状。
  二、运动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一)运动猝死的发病率
  Kosken-vuo报告芬兰1948-1972年间入伍士兵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2.3/10万人/年[2]。Lynch(1980)报道了10年英国男士兵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3.5/10万人/年[3]。前东德1982-1989年间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0.25/10万人/年(Kabisch&Funk)[4]。Ades(1992)估计美国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0.4/10万人/年[5]。
  在国内的相关调查研究中,还没能得出运动猝死在我国的发病率,这可能与我国学者收集到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李之俊等人在对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的调查中仅收集到40个病例[6];徐昕等人在对我国运动猝死的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也仅仅只收集的82个病例[7]。
  (二)运动猝死的发生的职业和项目特征
  德国研究者在1996年公布了从1982-1994年之间运动员的猝死情况,其中足球运动员的猝死高于其他项目,占30%。其次为网球和自行车运动员。李之俊等人报道了上海和华东地区猝死者参加的运动项目达14项。其中,猝死发生在体育课中11例,篮球8例,晨跑5例,田径4例,足球3例,其他项目9例。在所有病例中,经常参加运动训练和体育工作者9例,占22.5%;在校大中学生20例,占50%;其他人员11例,占27.5%。此调查中,运动猝死在在校大中学生中发生的情况比较多。而徐昕等人在对我国运动猝死的调查中发现,猝死者的职业涉及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大中小学学生、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及离退休干部等。猝死者涉及的运动项目也多达15项。其中排在前几位的有田径(中长跑、短跑、跳高)、篮球、慢跑、足球、排球。虽然这些调查显示,猝死在篮球、慢跑、田径、足球等项目的发生率比较高,但是也不能排除是由于这些项目在我国的普及率较高的原因而导致的。
  (三)运动猝死发生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国外报道的运动猝死的高峰年龄在30-50岁之间,以40-50岁为高峰。猝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我国上海及华东地区猝死者男女比例为5.7:1。猝死者的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16例,20-29岁7例,30-39岁6例,40-59岁6例,60岁以上5例。其猝死的高峰年龄在30岁以下,占总病例的57.5%。徐昕等人在对我国运动猝死的调查中公布,我国运动猝死者男女比例为7.2:1。猝死者的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21例,20-29岁16例,30-39岁11例,40-59岁20例,60岁以上7例,年龄不详6例。其中,猝死的高峰年龄也在30岁以下。所以我国这种猝死的年轻化现象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另外,尽管女性发生猝死的情况明显低于男性,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与女性对疲劳的耐受能力较低有关。一旦她们觉得不能耐受躯体的不适就会主动终止运动,这也许就避免了继续发生意外的可能。
  三、运动猝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运动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目前对猝死原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猝死者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其次是脑源性猝死,约占6-17%;其他约占3-14%。
  1.心源性猝死
  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疾病主要有:冠心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Marfan氏综合症,心传导系统异常等。
  唐培的统计显示[8],国外文献中关于运动性猝死病因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64例),肥厚性心脏病(19例),冠状动脉先天异常(19例),脑血管意外(15例),心肌炎(14例),瓣膜性心脏病(8例),心脏传导异常(7例),特发性心肌肥厚(6例),主动脉破裂(5例)等。国内文献的排列顺序表明,年轻人运动发生的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和心肌传导系统疾病引起;而40岁以上人群,则几乎全部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笔者认为,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西方人的冠心病患病率高的原因造成的。而我国的青少年普遍处于学习压力较大、体育锻炼缺乏的状况,同时,我国的整体经济、医疗水平也限制了对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因而就忽视了青少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引发心脏(源)性猝死的机制可能是: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剧烈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急剧增加,心率加快,氧耗和冠脉血流量也相应增加。当冠状血管存在病变或其他原因限制氧供,就引起心肌缺氧、出血或坏死,表现为急性心肌梗塞。2.相对性局部缺血。运动时肢体血管大量扩张,冠状血管可发生一过性供血不足或心肌肥厚达一定程度后,运动时血供就会发生障碍,引起心肌发生相对局部的缺血。1997年,美国、英国和南非的一些心脏专家发现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表型的改变与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猝死的危险因素明显相关[9]。3.冠状动脉急性栓塞或阻塞。剧烈运动时,可由于血管内膜出血、间质出血或粥样硬化物破裂堵塞冠状动脉,导致运动者猝死。4.心肌代谢障碍。剧烈的、过量的运动生成大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肌起毒性作用。且剧烈运动时,植物神经系统平衡失调及心肌电解质钾离子、钠离子的变化,引起心肌代谢性坏死,从而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梗。5.心肌传导系统的急性紊乱。运动员中常见的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等也会激发心律失常的发生。   2.脑源性猝死
  引发脑源性猝死的病因主要是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卒中、动脉瘤或高血压。Lynch研究的56例运动猝死病例中,有10例为脑卒中;在徐昕等人研究的82例病例中,脑源性猝死占到15.85%;而李之俊等人研究的40例运动猝死病例中,脑源性猝死也占到5例,占12.5%。其中40岁以上的脑卒中有3例,1例40岁以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也有高血压的病史,另1例为一12岁的脑血管畸形。我们可以看出,脑源性运动猝死除去脑血管的先天畸形外,主要还是由高血压、冠心病引起的脑血管意外并发症而引起。
  3.其他
  能够引发运动猝死的其他因素有:中暑、胸腺淋巴体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胃炎、肾上腺机能不全等。国内外的资料中均有在运动中因发生中暑而导致死亡的报道。中暑是人体在高温环境或者暑热烈日下,受强阳光辐射及高温的作用,致使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在高温季节,由于过量出汗,导致失水、失盐、血液浓缩及血粘稠度增加,加上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致使外周循环衰竭,如不及时补充,就可发生中暑。另外,强烈的日照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部,会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因此,剧烈的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进行就增大了发生中暑的机率,甚至将导致死亡。徐昕等人的调查研究中急性胰腺炎、胸腺淋巴体质各1例。
  (二)诱发运动猝死发生的因素
  1.运动负荷
  在运动负荷对运动猝死的影响这一点上,国内外的研究是存在明显分歧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运动负荷是诱发运动猝死的因素之一,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笔者认为,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应该与猝死者本身的身体素质有关,同时,也不能单纯地用运动负荷的大小来判断人体的承受能力,而应该用是否超负荷来判定。也就是说,如果运动者既往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他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就比较大,一般的运动负荷是达不到他个人承受能力的极限的;反之,如果运动者既往的身体素质已经很差了,即便是小负荷的运动,对他个人来说就是难以承受的超负荷了,严重地,会因此引发猝死。
  2.心理因素
  目前的研究显示,情绪激动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因为情绪激动会引起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升高,从而引发心室颤动和冠状动脉的痉挛。此外,体育心理学研究中还发现,体育活动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活动者有强烈的运动和表现欲望,会出现体育锻炼上的“欣快感”,通常是不可预料地突然出现;会感到身体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超越时空障碍;即感觉到时间过得慢了,路程变短了,身体飘然前行好像地心引力减少似的;强烈的心理活动必然带来一定的身体生理上的变化[10]。有人认为体内可产生一种吗啡样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使锻炼者心情舒畅,兴奋性增高,会掩盖运动时肌体较为敏感的疲劳感和疼痛感。肌体虽已疲劳,但并无感觉,加上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量越来越大,以致不知不觉地超出了身体极限,酿成悲剧。
  3.其他
  能够诱发运动猝死的其他因素还有:长期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物,身体疲劳,各种急慢性感染等。近年来,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导致心血管及肝肾功能严重损害,造成在剧烈运动时突发死亡的病例越来越多。如丹麦自行车运动员加林、德国铅球运动员德雷瑟猝死前都曾服用过多种违禁药物。著名运动员乔伊娜的死虽然仍是个迷,但也没有排除兴奋剂这一罪魁祸首。另外,对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发热患者应避免体育运动,注意休息,如不及时诊治会导致病毒侵袭,引发心脏疾病,从而导致心血管意外。
  四、预防与干预
  对运动猝死的预防,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措施。但总的来说,可以用“三级预防”来概括。即,平时注重检查监控;运动前避免诱因、警惕先兆症状;意外发生后要及时抢救干预。
  (一)在平时运动间歇期间,要进行严格全面的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尤其要重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检查,排除心血管异常的潜在疾患。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检查,运动前要进行医学检测,防止患有马凡综合征和心肌炎的患者进行剧烈运动。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要本着科学合理、量体裁衣的原则。
  (二)运动者开始进行体育运动之前需要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避免情绪激动。在各种身体疾病的急性期和慢性躯体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不要参加体育活动。
  (三)在意外发生以后,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由于脑组织在循环中断4-6分钟之后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在等待急救人员赶来的同时。立即扣击病人胸骨中部,可重复2-3次。若无效,要立即行心肺复苏术。按照ABCD四个环节依次进行。
  参考文献:
  [1] Drory Y. Exertion sudden death in soldiers[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1:23(2):147.
  [2] koskenvuo K. Sudden deaths among Finnish conscript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76.2:1413-1415.
  [3] lynch P. Soldier, sport. and sudden death Lancet[J]. 1980.1(8180):1235-1237.
  [4] Kabisch, Funk. Deaths in organized and supervised sports[J]. Deutsch Zeitschrift fur sportmedizin.
  [5] Ades P A. Preventing sudden death: Cardiovascular screening of young athletes[J].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1992.20(9):75-89.
  [6] 李之俊,冯署明等.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第18卷第3期).
  [7] 徐昕,高崇玄,张丽申等 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第18卷第2期).
  [8] 唐培,高云秋.非创伤性急死和运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4):219.
  [9] 常芸 猝死研究动态[J].体育科学.1997.17(1):79-80.
  [10]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1.
  [11] 刘英杰,刘昭强,陈建明.运动与猝死[J].现代康复.2001.7(第5卷第7期).
  [12] 陈建明,朱林,彭莉.运动与心脏猝死[J].福建体育科技.2002(第21卷第4期).
  [13] 孟昭琴.运动猝死的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3.11(第7卷第27期).
  [14] 姜立嘉,曾庆华.对球类运动员心脏猝死预防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5(第31卷第7期).
  [15] 赵洪玉,崔春萍,钱雯.年轻运动员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预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第14卷第2期).
  [16] 范杉.青少年应加强运动猝死的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2005.1月(第26卷第1期).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桥梁施工工艺的不断完善,我国桥梁工程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先简支后结构的连续建造工艺。这种工艺结合了桥梁建造中简支形态与结构形态的优势,让桥梁工程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桥梁建设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意识也有所增强,但距行业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桥梁施工企业还需再进一步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管
路线线形是公路的骨架,路线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公路路基、桥涵、交叉、沿线设施等构造物的规模和投资,同时,对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经济和车辆的通行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是我们国家工程建设关注的重点。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关系到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 要 简单来说,教学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认知偏差是教师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负面性认知。如何正确认识认知偏差的危害并采取策略实施有效调适,已成为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交往 认知偏差 效应 调适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师生双方的互动突出地表现为教学交
中图分类号:G88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 要 在举重运动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技术动作在举重比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各项举重比赛中,挺举是决定比赛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了挺举水平,就有可能在比赛当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在训练中如何提高挺举水平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举重运动 上挺技术 训练方法  上挺是挺举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