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肩部动律、双摆手和骑马步等为主要特色的蒙古民族舞蹈,展现着蒙古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草原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是蒙古族人民千百年来智慧创造的结晶;是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蒙古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改革开发的逐渐深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对我国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街舞、摇滚舞、迪斯科舞等现代舞蹈冲击着我国各民族舞蹈,多元化背景下做好蒙古民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蒙古族舞蹈
  舞蹈是人們强烈情感的体现,民族舞蹈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俗,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历史发展、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1.展现了蒙古人民对生活的赞美
  民族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长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其舞蹈多是歌颂草原、歌颂生命、展示草原儿女旺盛生命力。广泛流传的安代舞、摔跤舞、萨满舞等都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征,舞蹈中常用到的哈达、筷子、碗、套马杆等舞具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彰显着蒙古人如骏马、雄鹰般的风采,歌颂了美好的草原生活,展现了蒙古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2.展现了蒙古人民的民族感情
  游牧民族对草原上的骏马、蓝天上的雄鹰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蒙古民族舞蹈中多以雄鹰、骏马为载体,表现蒙古人民对大草原的热爱。例如蒙古舞蹈《雄鹰》,通过比拟、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蒙古民族保卫家园,无坚不摧的精神。蒙古舞蹈中常常出现的抖肩动作则是用双肩细碎的抖动来表现马的形象。例如舞蹈《萨乌尔登》抒发了蒙古人民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深刻情感。
  二、多渠道传承民族舞蹈
  1.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承民族舞蹈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历史发展、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节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场精彩的民族舞蹈能推动节日的氛围走向高潮。例如舞蹈《蒙古人》,充分展现了蒙古少女英姿飒爽的朝气与豪迈,随着歌手的一声呐喊,蓝天白云下,率真的蒙古族少女徐徐走来,波浪般红色裙裾上下翻舞,蒙古族人民的豪迈、开阔的胸襟、剽悍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舞蹈大放异彩的重要时刻,是民间舞蹈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是少数民族舞蹈得以保存的重要方式。
  2.通过舞蹈比赛、艺术节等形式传承民族舞蹈
  舞蹈比赛、艺术节也是民族舞蹈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级别、各种形式的民族舞蹈比赛层出不穷,无论是国家级、专业性的全国舞蹈大赛,还是业余的、各地(州)县的民族舞蹈比赛,均给各民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舞台。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将有利于蒙古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3.进行专门的民族舞蹈集成
  国家为了保护民族传统舞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门的民族舞蹈集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对少数民族舞蹈进行了调查、挖掘、收集与抢救工作,通过文字、音像与图片等形式记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有利于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民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4. 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进行民族舞蹈的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舞蹈与民族传统舞蹈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作为一种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情感与历史传承的艺术,民族舞蹈是整个民族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做好多元文化冲击下的蒙古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需要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将民族舞蹈中蕴含的精神与现代创作艺术相结合,把握蒙古民族舞蹈的精神——草原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怀。
  三、小结
  社会发展的脚步从不停留,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民族舞蹈也应当继往开来,在创新的基础上做好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保护好传承。我们必须认识到世代相传的民族舞蹈并非完全不变的照搬,在民族传统舞蹈中融入现代风格与特色,将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才能让民族舞蹈一直保存旺盛的生命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东归乌兰牧骑队)
其他文献
路遇一场雪,或  一輪月  都有桃花的香气  米拉山的隧道  通亮笔直,那是  前往繁花盛景的  循香之路  尼洋河水里  淌着羞涩的粉红  在这个季节  如此温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管理理念也不断更新。传统模式下服从与被服从的落后理念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模式。它以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为基础,运用非强制手段,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组织意识逐渐转换为自觉行动。柔性管理主要采用暗示、教育、引导和激励方式,充分增加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接受规范化管理。进而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生的行为管理、形象管
内容摘要: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通过100个故事批判了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守旧的宗教思想,通过巧妙地讽刺手法抨击了封建特权、宗教神学及僧侣阶级,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狂欢化特性为中心,解读《十日谈》在思想观念、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体现的狂欢化特征。  关键词:《十日谈》 狂欢化特性  1.狂欢化民族特性的价值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課堂提问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发展,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无论在教学的方式还是教学的理念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也就成为当今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一直被应用,但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课堂提问在提升教学效率上的作用。因此,还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小学课
从教22年,担任班主任17年,南开区实验学校教师万晓菊不断摸索、总结带班经验,成为学校备受认可的资深班主任。万晓菊带班成绩突出,上一届所带班级共39名学生,中考时有26人考入南开中学、第一中学、耀华中学、新华中学、实验中学等学校。学生们亲昵地称她“万能的万姐”,毕业后依然经常回母校找“万姐”谈心。  万晓菊说,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灵魂的呼唤者、人生的领航员。这些年她始终坚持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我厌倦了活着,或厌倦了死亡。  当厌倦一切时,只有无穷的黑暗才能带给我安慰。  1  我有些古怪的想法。  埋掉自己。把一部分自己送给仇人。  谁都不会理解,一个讨厌自己讨厌到作呕地步的人,他的生活混杂着多少苦楚。  对生活失去兴趣的人,低头和抬头看见的都是陷阱。  我是最好的例子。  把一部分自己送给别人,我从来没有考虑过送出去的那一部分是什么,管它的。那些并不重要不是吗?  仇人多郎出现在我的
由于工作缘故,笔者收集了2014年到2016年德国一所大学三个学期研究生中国学研究课程的相关报告共47篇,并对这些报告的内容特点及思想倾向性进行了分析,以期考察德国学生对于当代中国的了解程度,以及德国人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经过统计,笔者发现德国学生对于中国环保方面的问题格外关注,共有七位同学的报告与环保问题有关。这引起了笔者对于德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思考。  一、德国学生对中国
从教28年来,蒋茜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2009年起,蒋茜一直担任年级组长、级部主任的工作。年级组工作繁多而琐碎,组内成员也是情况各异。有家在外地、刚参加工作的自聘教师,独自面对入职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有工作十来年的准中年教师,孩子尚幼,工作状态进入平台期;也有很多教师,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平衡工作、身体和家庭。  如何协调各方面因素,凝聚人心,使团队力量最优化,是她工作的第一个重点。首先
病毒啃着云影  落日照耀鄉关   半辈子的诗道不尽曾经悲凉  梅红梨白  儿子用一曲钢琴弹出  谁的过错透支了孩子的春天  禁足,踏遍所有的疆场  阳光用冰雪碾过  隔离的词语清了清嗓子  从开始短缺的物资和消毒液  我摸到民生疾苦  刑天舞干戚  让鬼门关为天下苍生封一次门
一、初中音乐教育方法创新的动力因素  (一)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保证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将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的引入进来,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改革开放,同时在课程方面也实现了很大改革,例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国外的音乐教学法都已经得到了引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不断改革音乐教育。  (二)新课程的教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