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谈兵者且去“谈兵”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大军对垒长平。秦使反间计使赵王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廉颇为将,最终不仅射杀赵括,而且坑杀了赵军四十万精锐之师。赵括因此成了夸夸其谈、误身误国的代名词,被贻笑千古。



   别看赵括领兵打仗“若胶柱鼓瑟”,身死军败,但我们对他的才华却不能视而不见。史载,他从小就跟父亲赵奢学习兵法,讨论起军事问题来,赵奢都难不住他。赵奢乃是何许人?赵之名将,战功显赫。史册对赵括的军事素养和理论才华未作任何批評,即使是老将廉颇,也只是说赵括“不知合变”,没有实战经验而已,同时也是充分肯定赵括“能读其父书传”的军事理论才能。再说了,如果赵括没有出众的军事才华,赵孝成王怎么会派他统帅四十万精锐之师呢?
   可见,赵括的军事才华一定非比寻常,只不过他是在军事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赵括的纸上谈兵。因为,赵括“谈兵”本身没有错,他善于“谈兵”更是一种才华。如果赵王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别用赵括领兵打仗,就让他只在“纸上谈兵”,结局可能截然相反,赵括不失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也许会有赵括兵法问世。他还可能会给赵国培养出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常胜将军。若真如此,不仅可能改写长平之战的结局,秦赵两国的命运也可能会改写。
   赵括虽然没有实战经验,却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同样,有许多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也不一定都是军事理论家。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关系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分工越来越细,学科越来越多,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难以成为各方面理论和实践的全才,所以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专门人才来从事专业的理论研究工作。三国时,蜀国南伐,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参谋,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诸葛亮采纳后,果然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几年后,蜀国北伐中原,诸葛亮让马谡担任先锋,结果导致兵败街亭。设想,如果让马谡只去谈兵,提供军事理论和参考建议,不仅战争局势可能会有极大改观,而且蜀汉也可能会多出一名军事理论家。
   《易经》云:“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理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只要不是泥古不化,或与实际相脱节,是能成功指导实践的。无论是古代的虎帐谈兵,还是近现代的沙盘推演,乃至当代的网上对抗,都是一种新的纸上谈兵的模式,而且也“谈”出了很大的效益和成就,关键就在于谈兵是否谈对了地方。近代中国的讲武堂、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当今世界的军事科学院等,都是一种“谈兵”的专门机构,而且也在战斗力生成中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君子授人以渔”,传授的是理论和方法,但这种理论不是空洞的,而是从“实”中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实”,能够指导具体工作。
   让纸上谈兵者专门“谈兵”,原因也正是如此。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
   插图 / 纸上谈兵 / 张新江
其他文献
有人因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慧眼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流芳,如蔡元培。   有人因为百病丛生的社会和人开出一张张的良方而流芳,如鲁迅。   有人因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经过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取得了造福人類的成果而流芳,如居里夫人。   有人因为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树碑立传而流芳,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现今要成名容易多了,只要对着手机做几个怪模怪样的动作就足以闻名天下。只是这样的“名人”要让人捂鼻子的。
期刊
相传包公做了开封府尹之后,想招聘一名师爷。经过笔试,选了十人进入面试,并由包公亲自担任主考官。   第一个应试者进来之后,赶紧跪下磕头。包公请他坐下来讲话,然后问:“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那人抬头一看,吓了一跳。脸黑得像锅底,额头还有一个月牙弯。两只眼睛又大又圆,而且是白眼珠多,黑眼珠少。这要放到煤堆里,根本就分辨不出是煤是人。但他又不敢得罪包公,于是就说:“包老爷慈眉善目,脸膛红润,是大富大贵之
期刊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个富商,生意做得很大,但是每日算計、操心,多有烦恼。在他家隔壁,住着一对贫穷夫妻,靠做豆腐为生,虽说清贫,却有说有笑,快快乐乐。富商的太太心生嫉妒。富商说:“那有什么难,我叫他明天就笑不出来。”当晚,富商将一大锭金元宝从墙头扔了过去。   次日清早,穷苦夫妻发现了这一锭来历不明的金元宝,心情大变:揣测这钱的来路,又为这钱如何花争执不休,又琢磨能否弄到更多的钱,发更大的财…
期刊
一只自负的飞蛾四处游荡,对自己只能在空中飞翔很不满意。   突然,它被蜡烛的光焰深深吸引,决心飞扑过去。可这样做的结果很简单,倒霉的飞蛾烧焦了美丽的翅膀,掉到烛台旁边。   飞蛾抹了抹泪眼,抬头叫道:“哦,骗人的光芒!你诱骗了多少像我这样的飞蛾。我既然已经真正见识过你,又怎能不相信,那虚假的太阳是肮脏的牛油做成的呢?”(摘自《达·芬奇笔记》)   飞蛾把蜡烛当太阳,不仅没“走向光明”,“反误
期刊
期刊
世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生死使世界瞬间真假分明。拿做学问来说,没到生死存亡时,大家治学靠的是逻辑。大家吃饱饭后来讨论粮食安全,谈一天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各有各的逻辑,不同的逻辑推出不同的道理,但如果饿三天再来谈,会议中间再放一个馒头,大家就没有那么多定义了,也没有那么多逻辑和斯文了,而是眼睛发绿,直盯馒头,随时准备动粗。吃饱时,你问他什么叫粮食安全?他说有广义粮食、狭义粮食,还给你造出些模型和数据
期刊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风行时,出现过许多奇怪的试题。如果有奥数怪题排行榜,下面这道题多半会入围:   有只可爱的小熊,走路时不小心,失足掉进一个大坑。已知可爱的熊宝宝坠落时的速度是10米/秒。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的?   多奇怪的奥数题,难怪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父母启动社会资源,寻找答案。   先找学神。学神说:“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与要求无关,此题无解。”   再找学霸。学霸说:“地球上,物体的坠
期刊
英国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指出,丹麦进入全球食品最安全国家行列。丹麦名列前茅的关键原因在于,拥有一整套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在丹麦,农民也要接受高等教育。无论你是在农场照管牲畜,还是耕地种田,都要先接受三年的农学院基本教育和一年左右的实习,通过考试,才有耕种和经营管理农场或牧场的资格。同时,丹麦建立了生态食品专科学校,如果你想做“生态农民”,就要先接受
期刊
我发现,富人说得最多的是脸面,而穷人说得最多的是骨气。   为什么穷人偏好讲骨气?我寻思,这是因为穷人除了骨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维系自己的面子了。这骨气成了最后的堡垒,必须格外地看重,死死地守住。为了守住,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因此,穷人这里的骨气,具有无比悲壮的色彩。眼看要饿死了,也不食嗟来之食,明明螳臂当车,也要为骨气而粉身碎骨,多么悲壮,多么令人陶醉!   这精神当然是很可贵的,但是为了骨气,
期刊
儿时,探访亲友留饭或在家宴请宾客,上桌吃饭前,奶奶都要给我们做规矩,诸如“要等人都到齐了,菜上齐了,再动筷子”“让长辈先动筷,让客人先吃,不要急吼吼地抢着吃”“在别人家做客,不能第一筷子就夹荤菜,会被人说没教养”“吃完了要跟人打声招呼,不要闷声勿响就自顾自离席”等等。这堂餐桌礼仪课惯例是爷爷最后作总结:“老话讲‘吃要有吃相,站要有站相’,吃相就是品相,品相好的孩子才能出人头地。”   民以食为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