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中频二次雷达直流偏置补偿算法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wf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零中频架构的优势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新工艺的突破,零中频方案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消除,本文针对零中频架构存在的直流偏置问题提出一种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的工程应用进行验证。
  【关键词】    零中频技术    直流偏置    二次雷达
  引言:
  零中频(ZIF)架构自无线电初期即已出现,该架构具有最低的成本、最低的功耗和最小的尺寸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工艺、设计、分区和算法的组合可以解决零中频架构早期存在的诸多普遍性缺陷,带来的新产品取得了性能上的突破,能够实现传统技术望尘莫及的新型应用,不可避免的,零中频架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闪烁噪声(1/f)、直流偏置(DC-offset)、I/Q不平衡、偶次谐波等。
  零中频接收机转换射频信号到零中频,大量的偏置电压会恶化信号,更严重的是,直流偏置信号会使混频后级饱和、信号失真等。
  一、本振泄露
  本振泄漏在I或Q信号路径中表现为增大的直流失调。其原因是LO直接耦合至射频信号路径中,并被以相干方式下变频至输出。结果产生混频器积,表现为直流失调,加入信号链里存在的任何残余直流失调中,如图1所示。
  本振口、混频器口与LNA之间的隔离度不好,本振信号、环境电磁干扰信号等可以直接通过LNA和混频器,这种现象即本振泄露,是由于芯片内部的电容及基底耦合的,耦合的本振信号、干扰信号经过LNA到达混频器,和输入的本振信号混频(自混频),这样会在低通滤波器之后产生直流成分;
  近似的情况如(b),从LNA出来的信号、干扰信号耦合到混频器的本振输入口,从而产生了直流分量。
  二、传统的直流偏置处理方案
  消除直流偏置的方法包括通过算法校准、利用解调芯片校准补偿接口对数据进行补偿的方式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等。
  2.1盲校法
  具有代表性的,TI公司的盲校法如下:
  直流累加:
  更新直流偏置:
  直流偏置更新统计:
  直流偏置补偿:
  2.2解调芯片自校准
  利用解调芯片自校准接口进行补偿的方式如图2所示。
  基带信号中携带的直流偏置可以通过在时域上对数据求均值获得,输入数据与均值相减即完成消直流的过程。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数据中会存在大量信号,包括有用信号以及干扰信号,其功率会远远超过噪声的功率,若不将输入数据中的信号进行剔除,全部当作噪声处理求直流偏置,输出数据会出现失真等问题。
  三、基于FPGA的实时补偿
  本文主要应用与二次雷达系统,故根据二次雷达系统中噪声、信号的特性,建立相应的模型。
  设计一种数据甄别滑窗,对输入数据的类型(噪声、信号)进行识别,准确提取出基带数据中I/Q路携带的直流偏置并实时消除,提升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
  二次雷达系统接收通道基带数据中噪声模型:
  加性高斯白噪声可定义为二次雷达设备接收通道基带信号中噪声的数学模型,其正交分量nI(t)和nQ(t)是不相关的零均值高斯噪声,具有相等的方差。
  二次雷达系统应答信号模型:
  根据国际民航附件十的要求,二次雷达应答信号序列(如图所示)中每个脉冲标准脉宽为0.45us(如图4所示),相邻两个脉冲间隔最小为1us,而当4组应答信号交织时,会形成相邻脉冲之间无间隔的情况进而合成一个宽脉冲,考虑到二次雷达应答信号编码规则,脉冲序列会存在部分位置编码为“0”的情况,同时考虑FPGA资源的问题,故将二次雷达应答信号有效脉宽设置为10us,根据切线灵敏度的定义,目前二次雷达设备仅需识别出功率大于噪声的信号。
  携带直流偏置的噪声模型:
  直流偏置与信号在时域上通过正反偏置特性以及保持時间即可进行甄别,信号的脉宽基本是固定的,可预测的,而直流偏置则保持时间更长,在设备每次上电或进行收发切换完成后不会存在剧烈变化的现象。
  据此,可认为,若数据幅度超出噪声判定门限且保持时间超过有效信号脉宽门限,就可认定通道上存在直流偏置,进而进行消除。
  据上述三种模型,建立数据类型甄别滑窗模型:
  滑窗宽度同应答信号有效脉宽最大值,输入数据依次移入滑窗,当滑窗内所有数据均正偏(或负偏)时,则判定输入数据为直流偏置,通过求滑窗内数据的均值即得到直流偏置值,输入数据与直流偏置值相减即实现直流偏置消除的目的。
  为了准确还原信号的幅相,当数据为信号时,则不能将数据当作移入噪声缓存进行求均值处理,已缓存噪声数据求得的均值作为替代数据,移入噪声缓存进行实时噪声均值运算。
  处理流程如图所示:
  按照上述数据模型展开算法设计:
  1.通过统计特性获取噪声初始化参数,接收通道无信号输入状态采集10次上电后各4096组数据xS(t),通过运算分别获得算数平均值AVAnoise、最大值MAXnoise及最小值MINnoise,以及间接运算获得无直流偏置时的噪声最大正偏值NMPOinit,最大负偏值的初始值NMNOinit;
  AVAnoise=                                   (1)
  NMPOinit=MAXnoise-AVAnoise                                                (2)   NMNOinit=MINnoise-AVAnoise                                                 (3)
  2.由于直流偏置值是根据实时的噪声数据进行提取,接下来确定噪声数据xN(t)的表达式。
  首先定义输入数据为xI(t),定义噪声均值为mN(t),定义xMPO(t)为噪声(含携带直流偏置时的噪声)最大正偏值,xMNO(t)为噪声最大负偏置,定义xT(t)来标记输入数据xI(t)的正反偏置类型。
  噪声最大正偏值表达式如下:
   (4)
  噪声最大负偏置表达式如下:
   (5)
  输入数据正反偏置类型表达式如下:
  (6)
  输入数据类型(信号或噪声)通过连续256组数据的正反偏置属性来识别:
  1)xT(t)、xT(t-1)、...、xT(t-255)的值同时为1,即连续256组数据同时正偏,表示连续256组数据为携带直流偏置(相对当前偏置值存在正向偏移量)的噪声数据;
  2)xT(t)、xT(t-1)、...、xT(t-255)的值同时为2,即连续256组数据同时负偏,表示连续256组数据为携带直流偏置(相对当前偏置值存在反相偏移量)的噪声数据;
  3)xT(t)、xT(t-1)、...、xT(t-255)的值全为0即数据既未正偏也未负偏,表示256组数据全为未携带噪声偏置(相对当前偏置值无偏移量)的噪声数据;
  4)xT(t)、xT(t-1)、...、xT(t-255)的值有部分为1或为2,其余为0,表明数据中存在部分信号(偏置类型不为0的部分,无需判定其为有效信号或干扰信号),此时噪声数据用实时的噪声均值进行替代。
  在消除直流的过程中,由于噪声均值的变化,256组连续数据的正反偏置特性会逐个由1(或2)变化为0,为保证整个过程的完整,必须在识别出直流偏置后设置一个消除标志xflag(t),指示直流消除过程的状态。
  据此,得到:
  (7)
  进一步得到噪声数据xN(t):
   (8)
  噪声均值mN(t) 表达式为:
  (9)
  对输入数据进行实时补偿后输出,得到xO(t):
  xO(t)=xI(t)-mN(t)                                         (10)
  四、仿真及驗证
  从输入的基带数据中准确提取出噪声的处理过程如图5所示。
  当基带数据中存在直流偏置时,经过补偿算法处理,可以在一定时间后将直流偏置消除。
  当基带数据中存在直流偏置且携带有用信号时,经过补偿算法处理,可以在一定时间后将直流偏置消除,且有用信号的特征信息能够保持。
  补偿算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效果如图8所示。
  作者简介
  参  考  文  献
  [1]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附件10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2]二次雷达原理 张尉 国防工业出版社
  刘永刚(1980-),男,山西省平遥县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杨见(1984-),男,湖北利川市人,本科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邹亮(1985-),男,江西省宜春市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解决不同类型的物联网设备都能接入互联网,与云端系统进行通信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5G网络的智能网关设备,能把设备不同的通信接口和不同结构的网络类型统一转换为MQTT通讯协议,再通过5G网络连接到云端系统,从而实现不同设备的互联互通。该智能网关具有通信稳定、可靠和网络容量大等特点,能满足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工业自动化等不同场合的要求。  【关键词】 智能网关 通信接口 5G
【摘要】 5G是一种基于4G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一代移动网络通信技术,5G网络具有低延迟高速率的优势,本文主要对5G网络新技术及核心网架构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5G网络建设。  【关键词】 5G网络 网络架构 核心网  引言:  5G网络的发展建设事关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战略布局,同时5G网络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从而为工业的智能化發展以及物联网
【摘要】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主流的H.323协议以及该协议的框架;其次介绍了在根据塔里木油田现有的网络以及未来的规划之上,使用H.323协议所搭建的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在日常维护、信息安全等方面具有稳定的性能且可满足塔里木油田日常开会需求。经过本次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和完成,使我更加了解视频会议系统的运作,提高了我的专业技术能力。  【关键词】 智能信息化 H.323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摘要】 近些年以来,5G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在技术方面,因其拥有较低的延时、较高的带宽、较广的终端连接等显著的特征,带给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工作很大的影响。在此过程当中,很多产业技术均开始和5G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出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良好作用,正在提高着人们生活的整体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状况,然后说明了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最后阐述了5G移动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发
【摘要】 5G移动通信网络是为构建网络型社会、实现万物互联的目标而提出的,5G移动通信网络的连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有效地改善用户的访问体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虽然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也伴随着相应的网络安全问题。本文先阐述了5G移动通信相关内容和5G移动通信的安全需求,分析了5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然后从多个方面对5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字】
【摘要】 为实现水利智能调度,研究设计一种智能水利调度平台技术架构。平台在采用恒压供水的自主调度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基础上,通过全局化安全网络体系的设计,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实现过程控制自动化和调度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智能调度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体化数据平台的设计,完成对控制层采集数据的集成,实现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为智能调度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基于水利态势感知,构建智能化辅助决
【摘要】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4G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5G应运而生,相比4G,5G速度更快,响应时间更短,可以很好的满足现阶段人们对于网络流量的需求,并且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全面普及的条件下,社会渴望一种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网络技术,5G就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迫切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体验。本次研究中对5G移动通信技术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5G 移
【摘要】 卫星定位受限于卫星信号室内覆盖能力弱,一般在室内环境下无法工作。而基于运营商移动通信网络基站的定位技术以及基于WiFi的无线定位技术精度一般较低,通常为3-10米。这样的定位精度对于一些室内应用如5G赋能工业物联网等应用场景还远不够,需将室内无线定位精准度提升至分米级、厘米级。本文分析和对比了现有室内定位方案,提出5G NR高精度定位系统设计方案。基于人工智能实现室内复杂时变环境下实时
【摘要】 当前5G正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赋能千行百业,成为行业数字化的关键生产力,数字经济的新引擎。高可靠性边缘网管容灾方案有效的解决了5G核心网异常断网的问题,实现了控制面全故障或断连时边缘用户面惯性运行,连接态非移动性业务仍可持续运行,连接态移动性业务短暂中断后重新注册恢复,新用户可以正常接入,故障恢复后,所有业务可平滑恢复到故障前状态。端到端的高效、优质、安全成为了企业使用5G网络的基础。
【摘要】 基于相关矩阵研究入射波角度扩展对多极化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使用三个正交极化天线元的MIMO系统在采用一定的入射波角谱分布时,能够使相关矩阵中特定元素的值增加,这种增加对系统容量有提升作用。通过建模对提升关键相关性系数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到能获得更高信道容量的散射体角度扩展。  【关键词】 MIMO 多极化 相关系数 信道容量  引言:  关于MIMO系统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