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类“电工学”趣味性教学方法探索及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非电类“电工学”授课对象的特殊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针对非电类“电工学”理论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验资源,以提高课程的参与度,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为目的,试图采取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并对其具体实践方式和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非电类;电工学;课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49-02
  非电类“电工学”目前存在学时少、内容多、[1]学生电类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尤其在理论教学中,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容易使学生有强烈的挫败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出勤率不断下降、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应付及抄袭作业现象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在一些同类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2]这就对理论课教师在授课的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学习的信心是很多教师关注的最大问题。本文就着重围绕如何提高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展开“电工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实践。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理论课作为实验课的基础和拓展,几乎所有高校都采用的是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体现了“电工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但由于实验学时有限,对于非电类学生来说,一般做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后,应用性非常强的实验就显得学时不足,如何在理论课上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特色,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则是理论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对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举如下:
  对于非电类学生来说需要因材施教。电工学授课内容不宜深宜浅,有些内容不宜繁宜简,是否可以适当摒弃大量的理论推导,加强其结论的应用与实践?
  作业往往是多数学校验证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传统方法,但却逐渐流于形式。各种经典教材的参考书琳琅满目,其中不乏电工学课后习题全解;另外所有学生的作业布置内容相同,相互之间的“参考”就很难避免,那么作业的传统意义是否弱化,该如何改善?
  针对新问题,教学方法应该考虑与时俱进,那么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和考查方法以外,针对“电工学”这门理工类专业必学的基础课,有什么新的教学方法,让授课老师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以上问题在高校非电类“电工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布置作业—期末考试的教学及考核模式,而更多的融入互动式的新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增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及课程参与度在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成绩中的比例,则是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文引入让学生自拟讨论课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改善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氛围,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资料进行共享,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补充课程应用方面的知识,认识该课程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其实施效果,并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实施方案
  被动式、填鸭式这种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弊端,适当让学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将讲台适时的交给学生,值得一试。按照“电工学”课程内容的特点,讨论课题的要求及步骤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分组
  学生分组不宜太多,否则讨论课题缺乏多样性,组内有很多学生浑水摸鱼,达不到最终目的。学生以5~6人为一组为宜,一般以宿舍为单位,组成课题讨论组,有利于利用课余时间选题及讨论的顺利进行,提高讨论的参与度。
  2.开题
  学生将选择的题目发往班级公共交流平台,比如公共邮箱、学校教学平台、论坛等。图2是笔者利用学校教学平台采用的课题讨论目录。一方面,后面的同学可以看到之前所有同学的题目,避免选题的重复;另一方面,类似于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作用,任课老师可初步对所选题目与电工学的关联性、可行性和难度进行审核。
  3.讨论及制作
  讨论题目确定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各组成员进行分工,包括查找相关资料、讨论,可实现的前提下制作成品(可利用电工电子实验室的条件)等,再将课题讨论内容以组为单位整理成电子文档,上传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热点论题-讨论内容汇总),学生的部分讨论内容如图3所示。
  4.学生评价
  按照每人对讨论题目的贡献进行评价。评价分为组内互动评价和组间交互评价。组内互动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人干活,全组受益的局面出现,如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两样,肯定会打击那些积极性高的同学;组间交互评价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对其他组的讨论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拓宽电工学的知识面。
  5.教师评价及实物展示
  教师将学生上传到教学平台—讨论内容汇总栏目的电子文档进行筛选,按照工作量和实现程度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优秀的作品2~3份,让学生以PPT和实物展示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给班里的同学,并组织其他学生对该课题进行讨论,以加深对该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这种形式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这门课的学习和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将来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所选课题做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和整理,对题目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富有条理地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因此这种形式的讨论,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能引起参与者和其他同学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三、实施效果
  根据以上设想,对非电类6个班进行方案的推广,起初学生认为这样加大了他们对这门课投入的精力,另外这是一种他们很少尝试的作业方式,有一些畏难情绪。但随着课题讨论工作的开展,以及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之后,他们感受到了学习和参与的乐趣,发现了很多电工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宿舍里吹头发用的吹风机,其工作原理图里主要涉及温控器、电机、二极管组成的整流器、[3]电阻发热器以及选择开关,学生在学习其中一些器件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另外收音机、电话、电视的简单接收原理都是类似的,比如电视机的选频电路也主要是由(变容)二极管、电容、电感以及电阻组成,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学过的基本器件,但是通过不同的设计及组合,就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在课题讨论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发现电工学在电子产品、工业生产、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还有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在电类相关领域的应用等等,他们对电类课程空洞的理论学习有很大的改观,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电工学领域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试着自己制作简单的电工电子产品。
  在课题讨论小组里,也有小部分同学成为甩手掌柜,对课题讨论不管不问,并没有达到实施的效果,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相对于此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进步,学习效果更好,尤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帮助。
  四、小结及工作展望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采用课题讨论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非电类“电工学”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小部分学生仍然是应付老师的心态,并没有认真地参与进去。今后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进这种互动式教学,改善电工学理论授课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现有条件做起,逐步积累经验,与时俱进,师生共建,不断丰富高校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学素材,增加教师、学生的交流渠道,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不断满足现代高等学校对电工学课程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鼎,许晓彦.改进“电工技术”教学效果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2]孙丽凤,徐淑华,宫鹏.“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手段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78-80,113.
  [3]张南.电工学(少学时)(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对“燃烧学”中化学动力学以及热化学等相关知识的欠缺,根据在燃烧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基于多媒体教学思路,将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应用到燃烧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列举和模拟燃烧学中几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案例,
摘要:根据工程教育模式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了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作了新的探索。教学实践效果表明,教学改革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较好地锻炼。  关键词:CDIO;电子综合设计;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