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盐源5.7级地震数字强震动台网记录及初步分析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76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要介绍了西南强震动台网对“6·24”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记录获取及其初步处理情况;根据强震动记录计算了地震动谱烈度,对谱烈度与宏观烈度的地面分布进行了比较;并对此次地震的相对持时与能量持时、峰值加速度衰减、地震动主频随距离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由各台站强震动记录计算的谱烈度而修正得到的仪器烈度值与该处的宏观烈度均吻合,但谱烈度等值线长轴方向与宏观烈度长轴方向相差约20°;地面峰值加速度的衰减快慢随震中距近远而呈现差异;三分向加速度反应谱的主频,其垂向的衰减比水平向的衰减要慢;地面地震动持时长短受诸多因素影响,除震源距外,场地条件的影响有时更显著。
  关键词:宁蒗—盐源地震;强震动记录;峰值加速度;谱烈度;能量持时
  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4-0502-06
  0引言
  2012年6月24日15时59分32秒,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微观震中为(27.44°N,100.67°E),震源深度11 km。断层错动面走向307°,倾向37°,滑动角-130°(云南防震减灾网,2012)。西南强震动台网中心共接收到震中附近及周边9个固定台的主震事件(云南省境内7个台、四川省境内2个台),获取了27道地面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记录,最大地震动峰值为离震中最近的泸沽湖台记录到的96.3 Gal。这些记录,不仅为现场地震震害快评及救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还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地面峰值加速度、谱烈度及其分布和地震动的峰值、持时、频谱等特征以及它们与地震宏观烈度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基本数据。
  1地质构造环境
  震区地处扬子准地台丽江台缘褶皱带内的永宁—永胜台褶束与松潘—甘孜褶皱系中甸褶皱带内的三坝褶皱束的交界地区。震区构造复杂,发育的主要活动构造有北西向的龙蟠—乔后断裂(F1)、永宁断裂(F3)、宁蒗断裂(F4),北东向的小金河—丽江断裂(F2)以及近南北向的程海断裂(F5)三组活动断裂以及永宁第四纪单断型构造盆地。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微观震中位于永宁盆地东南边缘(图1)。
  2观测台站及获取记录2.1观测仪器及台站简况获取宁蒗—盐源地震记录的强震动记录器包括美国kinemetrics公司生产的 ETNA型和瑞士Syscom公司生产的MR-2002型数字记录器;其外接的拾震器为我国威波瑞公司的SLJ-100型力平衡式加速度计(周雍年,2011,Li et al,2008)。
  在获得主震记录的9个强震动台站中,金官镇台与九河乡台台址为基岩,其余7个台址为土层(图1、表2)。
  2.2观测台站记录获取情况
  9个台站获取的地震加速度记录共27条。对这些记录进行噪声滤波、零基线调整和校正处理(Boore,1999,2005)。处理后的加速度峰值列于表1。图2给出了3个典型的记录图。
  此次获取强震动记录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为盐源泸沽湖台,震中距16 km,最大峰值加速度96.3 Gal;最远台站为丽江市九河乡台,震中距127 km,最大峰值加速度3.4 Gal。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了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观测新技术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结合汤参1井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一新技术的引进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各测项观测,而且消除了邻近热水开采井对各测项动态的干扰,使井水位动态对地壳应力应变的响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地下流体物理化学多测项的综合观测。这一新技术不仅适用于已经断流或面临断流的地震观测井中,也适用于把静水位观测井改造成人工稳流抽水观测条件下的地下流体物理
期刊
摘要:根据芦山7.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最新研究结果,采用3个震源模型计算了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余震活动分布的关系,探讨芦山地震的发生对滇东地区影响。结果表明,90%以上芦山地震的后续地震活动分布于正的库仑破裂应力区域,余震活动受到了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滇东地区一直处于应力闭锁状态,芦山7.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对滇东的小江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有一定的应力触发
期刊
摘要:对MODIS/Terra卫星遥感红外亮温月距平图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前2年、玉树7.1级地震前1年,遥感红外亮度温度均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升温异常,且异常面积较大,达几十万平方公里,距离发震时间较近的升温异常幅度更大,升温面积更大。汶川地震前升温异常面积比玉树地震前的大,这可能表明异常面积大小与地震震级大小存在一定关联。亮温月距平图像异常次数统计结果表明,1年里出现1~3
期刊
摘要:通过数理统计和横向对比定量、定性地分析昭通地震灾害的区域性特征,并从地理环境因素进行诠释。统计结果表明,昭通地震人员死亡、受灾人口、房屋破坏总面积、直接经济损失与震级总体呈指数关系;相同地震能量条件下,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随年份呈线性增长趋势。从横向对比看,昭通具有典型的小震大灾特征,同等条件下,昭通地震灾害损失是云南其他地区的2~5倍。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社会财富总量大但社会经济发展水
期刊
摘要:以1992—2010年云南地区的破坏性地震的伤亡人数资料为主,将其分别与地震震级和烈度统计拟合,得到云南地区震级和烈度与死亡人数的关系曲线及表达式。根据云南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差异,确定了各种条件下的地震灾害人员死亡影响因子加权系数的取值,对两个拟合关系表达式进行校正。采用该方法计算了已发生的12个地震的死亡人数,并与实际的地震灾害死亡人数作了对比及讨论。
期刊
摘要:为研究不同仪器墩的地震波形记录质量,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在河北武安地震台,用同一类型的地震计和采集器分别在3种仪器墩上进行波形记录实验。對比实验表明,摆坑仪器墩在相對条件下能取得较好记录效果。  关键词:地震波形;仪器墩;信噪比;背景噪声;功率谱  中图分类号:P31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1)03-0317-05
期刊
摘要:选定了甘肃省东乡县的12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对农村民房的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及建造年代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结合历次地震中山区农村民房破坏的主要形式,分析了造成山区农村民房震害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以及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该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农村民房抗震设防的具体技术措施。研究结果对于防止和减轻甘肃山区少数民族农居震害具有普遍适用性意义。  关键词:山区农村民房;震害特征;抗
期刊
摘要:拟建的某水利工程场地存在一规模较大的北北东向断裂,定名为F1断裂。通过对F1断裂的地质雷达探测、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地震地质调查、断裂断错和上覆第四纪地层年代测试等工作,鉴定了此断裂的活动性,评价了断裂对工程的影响,提出了工程选址和设计建议,为断裂活动性鉴定在工程选址和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范例。  关键词:活动性鉴定;断裂探测;工程选址;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简要介绍了滇南、滇西南强震台网,并对玉溪市、红河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67个强震台场地剪切波速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计算等效剪切波速,来划分台站的场地类别。分析了台站布设的合理性,为获得强震数据和强震记录的分析处理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强震台网;剪切波速;场地特征  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4-0508-06  0引言  云南地处
期刊
摘要:利用云南大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9年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基于尾波单次散射理论,估算该次地震震源区尾波Qc值。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1.5Hz时,振幅衰减率β(f)在-0.14127~-0.04305之间,平均值为-0.07460;Qc值在33.3~99.8之间,平均值为65.5。并得出Qc值与频率的关系: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与频率成反比。主震发生后头几天,尾波Q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