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导读·姚伟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姚伟的写作有其自身的“问题意识”,此意识关切的并非大写的主题,也非研究的课题,是深切困扰自身的焦虑,必须在写作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缓解,至少是以写作明确此焦虑如何作用其本人。十年前的《尼禄王》,生发于“我(竟然)是要死的”这一及身问题,十年后的《楞严变》,有感于“人人(居然)肆无忌惮”这一社会现状,其间的变化,在于焦虑已经由己及人、推而广之,写作的诉求,也由“我言”变作“他听”。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姚伟的写作在语言、结构、节奏这些文学要素上有所欠缺,恰恰相反,“問题意识”让姚伟懂得,重要的话语必须以相匹配的言说方式才能准确传递。因此,前后两部作品,姚伟不惜精力,研读典籍、揣想人物,更在个人叙述的调性上,完成了一次从西方到东方、由现代至传统的转换。这转换或许并未臻至完美,但这转换的过程如此动人,并让姚伟将自己从同时代的写作者中显明出来。
  主持人简介:
  方岩,生于1980年代,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现为《思南文学选刊》编辑,辽宁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著有评论集《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后记》(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五卷:1984-1987》(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六卷:1988-199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曾两次获得《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2014年、2017年),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2016年,二等奖),第五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2016年,一等奖),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2017年,文学评论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年,一等奖)等。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早在1982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就在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中首次创造出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后来被广泛用于指称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随着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人生存的一种奠基性技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或深或浅地置身于某种赛博化生存中。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交往只能依赖于各种现实化的媒介,并只有生活现实一个维度
期刊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是一本只有十万字的小书,《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辑,收录马幼垣、杨国强、姜鸣、艾尔曼等九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第一版。没有前言后记,只有短短数行《编者说明》,大意是,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上海书评》策划了这样一个专题,在介绍了文章的出处之后,说“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甲午战争有所助益”,就此打住,再无二话。  我心里合计,编者对这本书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以村上春树为对象,村上是一个在中国拥有海量粉丝的超级畅销作家,但对村上文学的评价呈两极化的特点,一般来说秉持严肃文学观念的读者不会太把他当回事,但1980年以后出生的读者对村上很有感情。村上春树不仅在日本乃至亚洲流行,其作品在欧美从市场接受上讲也称得上成功。近年村上更是年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人选,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奖。当粉丝们年年为村上叫屈惋惜时,也不乏学者斩钉截铁地
期刊
马亿和马亿的小说经常作为“传奇”和“传奇故事”在专业文学批评家群体中流传。在我的意识中马亿和他的文学创作是“活”在文学批评家的言论和话语中的,而这些不断在我耳边挑逗的话语,持续刺激我的阅读欲望,我想在马亿的文本世界中找寻马亿和他的传奇故事。当我第一次阅读马亿的短篇小说《21楼的风景》的时候,我知道这些飘散在文学批评家言谈中的情报并不是谎言,而是隐藏了重要信息的真实索引。因此,我试图把这些碎片化的信
期刊
主持人语:  《鸭绿江》初始名字叫《东北文艺》,于1946年12月1日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创刊,历经《文学战线》(1948.07-1949.07)、《东北文艺》(1950.02-1950.07)、《东北文学》(1951.08-1952.01)、《东北文艺》(1952.02-1953.01)、《东北文学》(1953.10-1954.08)、《文学丛刊》(1954.12-1955.05)、《文学月刊》(
期刊
黄色高原  五百米厚的黄土  据说来自古老的侏罗纪时期  今天  站在这依旧古老的土地上  放眼望去  古铜般的颜色未曾丝毫衰减  在阳光下  像一面被我们越擦越亮的铜镜  昨天的身影仿佛还没有走远  在一阵卷起的尘土中  仍有我们熟悉的炊烟和牛哞声  仍有我们七月辛酸而幸福的雨水  一个古老的村庄把目光  一直掩藏在被西北风搬来搬去的黄土中  今天  我们脚下的黄土地  不再贫弱不再让犁铧折断脊
期刊
“温情与敬畏”是钱穆先生在战争时期为青年人写的《国史大纲》中说的,大意是说:对自己的历史有所知道的人,必然会有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畏”。通过阅读小说《战国红》,我对小说家滕贞甫先生也油然而生“温情与敬畏”。我看到小说家脚力的艰辛,看到小说家对辽西的挚爱,更看到小说家对辽西前人伤痛的温暖抚慰。小说家读懂了辽西柳城人以往的艰辛之处,读懂了辽西柳城人的可贵之魂,在对辽西柳城人保有深沉“敬意”之时,又用
期刊
自五四以来,集中展现农村老一代农民与具有“新人”意味的年轻一代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走向,成为新文学以来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在这其中,对农村新一代女性形象的刻画更成为作家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纠葛当中透视农村问题的窗口。从20年代鲁迅笔下毅然出走而最终生命凋零的子君,到30年代萧红笔下小团圆媳妇在封建迷信婆婆的“善意”拯救下而被折磨致死,再到40年代赵树理笔下挣脱传统观念、努力争取恋爱自由的小
期刊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辽宁儿童文学创作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创作生命力,特别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棒槌鸟丛书”和新世纪“小虎队丛书”的出版,辽宁儿童文学作家凭借两次集体亮相,让东北大地上的童年生活以高调的姿态进入到国内读者的视野中,同时也在人们心中树立起“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品牌形象。近年来,辽宁儿童文学中青年作家在创作上持续发力,在增进儿童文学艺术表达的深度与广度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努力。  儿童文
期刊
一  王海雪是近年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她的写作在绵密的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思想表达和精神诉求。新作《白日月光》延续着她一直以来的书写特点: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一个小镇中,用日常化、生活化的叙事语调勾勒那些隐秘的情爱,在碎片化的故事中掀开人物命运的一角,在平淡中编织出独特的感染力与冲击力。更具体地说,《白日月光》中关于刘加与钟晓回到家乡小镇这一事的寥寥数笔,就让我们想到了《失败者之歌》中屏风在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