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志同道合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u2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或者下雨天,爸爸在书房里吸着烟写稿子,卖臭豆腐的吆喝声沿着家门外的厦门街传来,爸爸顿时精神一振。我见状,一溜小跑出去,不多久,爸爸书桌上就多了一包香喷喷的臭豆腐。看着爸爸吃得津津有味,再看看那一摞摞的稿子,想着它们明天就出现在报纸上,那种感觉真的很妙。这算是我对新闻工作最初的认识了。
  爸爸尹元甲是台湾资深报人,祖籍江苏镇江,1949年到台湾前已经是知名记者和编辑。小时候,我经常跑去报社玩,我的生活也就从此和爸爸的工作圈子牵扯不断,但爸爸从未对我说过要子承父业的话。
  我上大三时,爸爸因为身体原因选择了退休。作为老新闻人,爸爸对媒体的关注并未因退休而减弱。他的子女中,除了我,大姐和两个女婿,都是记者。或许是偶然,也或许是我们的血液里,都流着父亲热爱新闻的血液吧。
  第二年,我陪父亲回镇江探亲时在香港过境,父女俩专门找了家颇为地道的餐厅,点了四道菜。让我诧异的是,爸爸点了白酒后又要了瓶啤酒,然后倒给我,父女俩对饮,然后漫谈人生与理想。在那个情境里,我第一次感觉到,在爸爸心里,我已经是大人了,而爸爸的每一句表达和每一个表情,都传达着对我的信任和宽容。从那天起,我渐渐明白,爸爸的“不干预”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爱护。
  而一旦我和爸爸站在同一个“战壕”,他显然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得力干将。
  念大学时,我在家做编辑版面的作业,爸爸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看报纸。突然,爸爸说:“你贴歪了。”我一愣,没想到爸爸在“监视”,接着就撇嘴不相信他的判断。“不信你用尺子量量。做事情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一量,我彻底服了,爸爸果然宝刀未老。我体会到他对工作的细致要求,绝不会因为只是小女儿的习作就稍有松懈。
  从我开始跑新闻的第一天起,爸爸就成了我的忠实读者,从采访到撰文,他每一次都要进行彻头彻尾的评论。我的文章经常会登载在内地的《参考消息》上,镇江的亲朋好友来信的时候,经常提及,爸爸很开心,孩子受到重视有出息了,这恐怕是天底下所有父母都会有的“虚荣心”吧。在中风疾患日益严重的爸爸心底里,可能还会欣慰于孩子和他的“志同道合”。
  我从报社时政记者做到广播和电视的主持人,在台湾渐渐有了知名度,可爸爸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只是,对我这个“战友”的要求却从未松懈。
  这时,爸爸和我之间的话题,常围绕着政治和新闻。有一天,爸爸讲起了他的一次经历:爸爸曾任职《青年战士报》总编辑。
  一天他休假,一位记者写了篇时评,结果惹火了当局要员。父亲虽然当天未当班,仍以“身为总编辑,在编务方面应负全责为由而引咎请辞”。
  事隔多年,再听爸爸提起这件事,我不禁问:“会不会觉得自己当年太傻?应该由当班的副总编辑负责。”爸爸不带一丝遗憾地说:“我也应扛起责任。该扛,就要扛。做新闻工作的人,尤其要有担当。”事实上,爸爸那次负责的态度,得到了新闻界甚至文工会的一致支持。心底里,我也无数次对爸爸竖起大拇指。
  2006年,我应邀成为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栏目的时事评论员。经常有人说我传承了爸爸的衣钵,我也曾一直试图找到爸爸对我事业的直接影响,但最后要感谢的,或许应该是爸爸的从容大度和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于无心无形中“笼络”了我,让我如今能沿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行。
  (王灿海摘自《家庭》)
其他文献
渺小并不妨碍心中的高大。我的小外甥上大一,看过他写的一首诗,非常有意思,原样照抄过来与大家分享。诗的名字是《蜗牛也是牛》。  蜗牛也是牛,  扛着房子走路的牛。  不必在乎风吹雨打,  不必担心石子砖渣。  光着一行小脚丫,  走过去,身后就是一排银白色的光华。  蜗牛也是牛,  无忧无虑的牛。  不必汗流浃背在耕田里,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成功,  更不要为了月供愁煞脑瓜。  走到哪里,哪里就是
期刊
什么人得以成功?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不想它的答案在《论语》里:“克己”功夫到家者最成功。  品读圣贤的历史,本质上是一出“克己”的历史。  “圣雄”甘地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典范。就衣食住行而言,他坚持穿自己织的土布衣衫,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是素食,从来没有桃色新闻,35岁就彻底禁欲。对他来说,蹲监狱像作客。今天,英国人说,甘地你被捕了。他什么话都不说,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没有一点怨尤,颠颠地跟了去;
期刊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那么温暖,那么美好。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来的大学生。   他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
期刊
男人非常伤心。他心爱的猫没有几天活头了。  男人把猫放在腿上,叹了口气。猫呼噜呼噜地回应着,也抬眼看了看男人。一滴眼泪从男人的面颊滑落,滴在猫的额头上。  “你哭什么啊,伙计。”猫问道,“你无法承受我的离去吗?难道没有另外的猫代替我吗?”  “是啊。”男人点头道。  “闭上眼睛吧,伙计。”猫说。尽管男人不知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是照做了。  “我的眼睛和毛发是什么颜色的?”猫问。  “你的眼睛是金
期刊
“嗨,房子,早安!”  每天清晨醒来,向你的房子问好了吗?你一定忽略了房子。房子也需要问候,一座旧房子,有人住,多少年都不会倒;没人住,十年八年,甚至三五年就灰飞烟灭了。缺少了人气,房子心灰意冷。  你向房子问好,房子很开心呢。抬头看看灯管,那是房子咧开笑的嘴。  拖鞋也需要问好。拖鞋在你最放松、最私密的时间陪伴着你。当你回到家来,在沙发上坐定,拖鞋就向你问好了。你也该向它问好吧?如果有一天,拖鞋
期刊
《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选韩寒当市长;《亚洲周刊》也将韩寒评为“2009风云人物”……在读者眼里,韩寒是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在车友眼里,韩寒是中国第一流的车手。但在媒体和公众眼里,韩寒的头衔太多了,他是“最好的杂文家”,是“最有争议的80后知识分子”,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司机”,是 “中国文学的坏小子”,是“‘市长’韩寒”,是博客上的明星,是话题炒作的高手……    从《三重门》的发迹,韩寒就
期刊
老家老了。  老得只剩下老人,拖着寂寞的影子拉扯着孙儿孙女,在寂寥的村巷里,走来走去,抑或,一老一少,在广袤的田野踯躅。  一位年轻的内地女大学生来小村支教,教孩子画颇具时尚元素的四格漫画。  孩子们没有绘画基础,除了语文数学和唱歌,他们从来不知道还有别的课程。  清明节,回到老家,翻开一个应该叫我爷爷的小朋友做的四格画图作业,凌乱的线条,毫无规则和美感的色彩,让我有些迷糊。  孩子说:“爷爷,你
期刊
它有着150多年的历史,有着传承了150多年的严格校规,许多著名的军官在这严格的校规中诞生,并走上战场,取得了卓越的战功。这个军事学院不是西点军校,而是堡垒军事学院。  堡垒军事学院是一个男子军事学院。而在1993年,随着美国女权主义的兴盛,这个充满男人味的学院被女权主义者盯上了。  一个名叫“香侬”的19岁女孩在女权组织的支持下,报考了堡垒军事学院,在填写入学申请表格时,她故意漏填了性别。而堡垒
期刊
2009年,原本有两个盛会,一个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另一个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伦敦演唱会。前者如期举行了,但各方争执不断而未达成预期效果。后者因迈克尔的突然逝去而流产,成了人们永久的缅怀。  表面上这两场盛会并不相干。但很多人不知道,假如演唱会如期举行,迈克尔有一首作品,其内容以及令人震撼的现场效果也许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哥本哈根大会。它的名字叫《地球之歌》(Earth Song):  日出呢/雨呢/
期刊
描述者坐在路边的棚子里,替过路的人写下各式各样的梦境。好多年过去了,那些千奇百怪的意境无不在他的描述之中。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路人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在走进棚子的一瞬间表情有些迷惘——走进来,席地而坐,他们的口述或娓娓动听,或呆板机械,或沉迷,或晦涩,全都因人而异。描述者坐在对面不动声色,一一书写下来,收入一个黑壳笔记本,路人便怏怏离去了。慢慢地做梦的人渐渐稀少了,描述者一天比一天感到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