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有效的沟通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沟通类课程及其专业延伸课程的开设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文章通过对于当代大学生沟通技能的现状的调查了解,提出了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沟通软技能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沟通软技能;高校;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7—02
一、在课程体系中清晰定位沟通类介绍性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专业因素,更看重非专业因素。在美国,求职者的态度、工作经历、现任或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在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等已经成为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当然,基本的性格因素、守时、勤奋、负责、值得信赖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英国,雇主在招聘新员工时,对热情、承诺、信心、奉献、胜任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被社会所看重的这些非专业因素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生涯中,开设沟通类的软技能教育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沟通类课程的教育,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沟通类课程,这样既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沟通类课程及其专业延伸课程的开设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素养与人际沟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及其具体实施上,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探索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沟通类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研究和实践的。
二、选择性增加提供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院系专业
在很多高校课程中,沟通类课程少之又少,或者是十分不受重视。即便是有个别的高校开设了沟通类课程,也仅仅限于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等极少的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此类的课程,这对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根据对河南省七所高校的近7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有沟通类课程开设的专业,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情商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所有调查的十五个专业中,已经开设沟通类课程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情商得分也是各专业最高,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高校应该开设沟通类课程,而且应该在全校各专业中广泛的开设此类课程,使得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都能受到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饭要一口口的吃,路也要一步步的走,面对当前情势,在目前的高校各专业院系中,文科院系的专业可以扩大的开设沟通类课程,如: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包括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相关专业,包括文学类、法学类、语言学类、教育学类、新闻类等;外语类的相关专业,包括外语翻译方向类、外语教育方向类等;艺术类的相关专业,包括绘画类、艺术设计类、动画类、声乐类、器乐类、模特类等;其他的如历史学类相关专业、哲学类相关专业等等都可以相应开设沟通类课程。
三、合理设置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那么對于沟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要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和计划。
(一)要有撰写书面沟通的内容
书面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也是提高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书面撰写的方式可以使得沟通更加含蓄一些,也更具有掌控性,这对于很多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大学生而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可以给予他们很大的对于交流语句的思考空间。在这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好的、或是坏的消息;正确的编写、设计功能性的文书;使用正确的语法和句子结构等等。当然,如果加上对英文的相同内容的联系就更加好了。
(二)要有公共演讲的内容
公共演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河南生这样的内陆省份的高校大学生来说,真正做过公共演讲的却是凤毛麟角。公共演讲,从字面上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交际活动,而且是以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公共演讲在国外的学校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声音、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更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技巧等多重能力。可以说,共公演讲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拥有的才华和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关于公共演讲的内容可以涉及的练习可以包括:进行个人的陈述;设计和使用视觉辅助材料;进行集体陈述等。
(三)说服性和理论性的沟通
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通常人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有自己语言的理论依据,然后再去努力依靠自己的理由与说服对方,所以有关说服性和理论性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可以包括的内容有:分析说服性沟通的原则;讨论伦理的沟通问题和行为等。
(四)求职过程中的沟通
我们在高校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们的交际、沟通能力,从而加强他们在毕业就业是的能力,那么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沟通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自荐信;接受面试的应对方法;主持面试的方法等等。
(五)介导沟通
介导指的是以一个中间步骤来传递或起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除了面对面交流以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其他媒介来帮助大家交流。因特网、电话、手机等多种形式都需要人们去熟悉、使用,它们可以使我们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介导沟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在这方面可以有如下内容:有效地使用电子邮件;有效地使用因特网;有效地使用短消息;有效地使用视频会议;有效的使用微博等等。
(六)人际沟通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们平常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是会喜欢面对面交流。那么,人际沟通也是大家必须要学的。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以及体态等来实现的。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包括:发送和接受反馈;有效倾听;分细非语言沟通;解决人际间的冲突;谈判等等。
(七)群体沟通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面对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群体沟通指的是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基于其各自目的的群体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并在此集合体中进行交流的过程。群体沟通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参加小组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分析有效、或是无效的领导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八)组织沟通
组织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环节,它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文化的塑造。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在组织沟通领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所导致的不良现象已有所反映,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却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的起源和本质。所以,重视组织沟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组织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有分析组织沟通的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九)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此类内容可以涉及:识别文化间的偏见、或是歧视;分析跨文化交流等。
(十)商务沟通的模型和理论
最后,学生们需要知道各种商务沟通的模型、或是理论,以便同学们更加灵活的去运用它们。可以有的内容包括:分析说服性沟通的理论;分析基本的沟通模型;分析书面沟通的理论;分析群体沟通的理论;分析跨文化沟通的理论;分析人际沟通的理论;分析组织沟通的理论;分析领导力沟通的理论;分析公共修辞的理论;分析求职沟通的理论;分析介导沟通的理论等。
参考文献:
[1]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91—93.
[2]谢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30—333.
关键词:沟通软技能;高校;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7—02
一、在课程体系中清晰定位沟通类介绍性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专业因素,更看重非专业因素。在美国,求职者的态度、工作经历、现任或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在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等已经成为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当然,基本的性格因素、守时、勤奋、负责、值得信赖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英国,雇主在招聘新员工时,对热情、承诺、信心、奉献、胜任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被社会所看重的这些非专业因素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生涯中,开设沟通类的软技能教育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沟通类课程的教育,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沟通类课程,这样既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沟通类课程及其专业延伸课程的开设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素养与人际沟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及其具体实施上,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探索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沟通类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研究和实践的。
二、选择性增加提供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院系专业
在很多高校课程中,沟通类课程少之又少,或者是十分不受重视。即便是有个别的高校开设了沟通类课程,也仅仅限于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等极少的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此类的课程,这对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根据对河南省七所高校的近7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有沟通类课程开设的专业,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情商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所有调查的十五个专业中,已经开设沟通类课程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情商得分也是各专业最高,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高校应该开设沟通类课程,而且应该在全校各专业中广泛的开设此类课程,使得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都能受到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饭要一口口的吃,路也要一步步的走,面对当前情势,在目前的高校各专业院系中,文科院系的专业可以扩大的开设沟通类课程,如: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包括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相关专业,包括文学类、法学类、语言学类、教育学类、新闻类等;外语类的相关专业,包括外语翻译方向类、外语教育方向类等;艺术类的相关专业,包括绘画类、艺术设计类、动画类、声乐类、器乐类、模特类等;其他的如历史学类相关专业、哲学类相关专业等等都可以相应开设沟通类课程。
三、合理设置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那么對于沟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要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和计划。
(一)要有撰写书面沟通的内容
书面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也是提高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书面撰写的方式可以使得沟通更加含蓄一些,也更具有掌控性,这对于很多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大学生而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可以给予他们很大的对于交流语句的思考空间。在这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好的、或是坏的消息;正确的编写、设计功能性的文书;使用正确的语法和句子结构等等。当然,如果加上对英文的相同内容的联系就更加好了。
(二)要有公共演讲的内容
公共演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河南生这样的内陆省份的高校大学生来说,真正做过公共演讲的却是凤毛麟角。公共演讲,从字面上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交际活动,而且是以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公共演讲在国外的学校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声音、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更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技巧等多重能力。可以说,共公演讲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拥有的才华和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关于公共演讲的内容可以涉及的练习可以包括:进行个人的陈述;设计和使用视觉辅助材料;进行集体陈述等。
(三)说服性和理论性的沟通
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通常人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有自己语言的理论依据,然后再去努力依靠自己的理由与说服对方,所以有关说服性和理论性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可以包括的内容有:分析说服性沟通的原则;讨论伦理的沟通问题和行为等。
(四)求职过程中的沟通
我们在高校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们的交际、沟通能力,从而加强他们在毕业就业是的能力,那么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沟通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自荐信;接受面试的应对方法;主持面试的方法等等。
(五)介导沟通
介导指的是以一个中间步骤来传递或起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除了面对面交流以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其他媒介来帮助大家交流。因特网、电话、手机等多种形式都需要人们去熟悉、使用,它们可以使我们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介导沟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在这方面可以有如下内容:有效地使用电子邮件;有效地使用因特网;有效地使用短消息;有效地使用视频会议;有效的使用微博等等。
(六)人际沟通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们平常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是会喜欢面对面交流。那么,人际沟通也是大家必须要学的。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以及体态等来实现的。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包括:发送和接受反馈;有效倾听;分细非语言沟通;解决人际间的冲突;谈判等等。
(七)群体沟通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面对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群体沟通指的是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基于其各自目的的群体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并在此集合体中进行交流的过程。群体沟通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参加小组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分析有效、或是无效的领导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八)组织沟通
组织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环节,它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文化的塑造。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在组织沟通领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所导致的不良现象已有所反映,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却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的起源和本质。所以,重视组织沟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组织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有分析组织沟通的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九)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此类内容可以涉及:识别文化间的偏见、或是歧视;分析跨文化交流等。
(十)商务沟通的模型和理论
最后,学生们需要知道各种商务沟通的模型、或是理论,以便同学们更加灵活的去运用它们。可以有的内容包括:分析说服性沟通的理论;分析基本的沟通模型;分析书面沟通的理论;分析群体沟通的理论;分析跨文化沟通的理论;分析人际沟通的理论;分析组织沟通的理论;分析领导力沟通的理论;分析公共修辞的理论;分析求职沟通的理论;分析介导沟通的理论等。
参考文献:
[1]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91—93.
[2]谢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