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薄皮瓣修复小儿手指深度电烧伤创面的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r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部超薄皮瓣在小儿手指深度电烧伤创面修复中的效果。

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14例单纯手指深度电烧伤患儿,其中单指电烧伤6例、双指电烧伤5例、3指电烧伤3例,单指创面面积2.0 cm×1.0 cm~3.5 cm×2.0 cm。完善术前检查后,于伤后3~6 d行创面清创及腹部超薄皮瓣修复术,其中6例患儿采用腹部随意型皮瓣,4例患儿采用腹壁下动脉脐旁穿支双叶皮瓣,其余4例患儿采用旋髂浅动脉双叶皮瓣,皮瓣面积为4.0 cm×2.0 cm~8.0 cm×4.0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本组患儿术后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无一例出现血运障碍。随访3~24个月,手指外观良好,功能正常,供瓣区恢复良好,未出现瘢痕挛缩畸形。

结论

腹部超薄皮瓣是修复小儿手指深度电烧伤创面的较佳选择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源性基质血管成分(SVF)局部移植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S)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于每只兔左耳腹侧面造成4个直径为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制作兔耳HS模型,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及局部组织增生情况,记录创面愈合(完全上皮化)时间和HS形成时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兔分为SVF组、单纯DMEM组和单纯HS组,每组8只兔、32个创面。于伤后25 d(创面完全上皮
期刊
目的探讨异体皮肤成纤维细胞(Fb)在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实验1。取糖尿病小鼠及健康小鼠各10只,处死后取背部皮肤组织,制备第4代正常皮肤Fb及糖尿病皮肤Fb悬液。另取27只糖尿病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正常皮肤Fb组、糖尿病皮肤Fb组,每组9只,于背部制作面积为1 cm×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于正常皮肤Fb组、糖尿病皮肤F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局部应用生长因子治疗是一种较佳的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但由于生长因子在创面局部易被水解,其疗效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因此需要合适的生长因子递呈系统协助其发挥作用。除向创面直接递呈生长因子外,还可利用病毒和非病毒载体向创面转染生长因子基因,并进一步转录、翻译为生长因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本文主要对促进创面愈合的生长因子及基因递呈系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7年8月4日,笔者单位收治特重度烧伤老年患者1例,伤后2~4 d,因休克期补液量偏多,患者出现多次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因血压过低无法静脉推注胺碘酮,经心内科医师会诊,给予多次电复律后室性心动过速得以纠正。提示当特重度烧伤老年患者出现无法用药物纠正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时,首选治疗方案为电复律。
组织工程皮肤在各种皮肤缺损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种子细胞来源不足及其功能完善是目前该领域面临的主要难题。现有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由于获取、增殖及老化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出现,为组织工程皮肤提供了安全高效种子细胞新来源。本文主要论述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向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神经元、毛囊分化等特性,并展望其
目的探讨应用固定翼医疗专机长途转运成批严重烧伤伤员的经验。方法回顾和分析使用固定翼医疗专机转运2017年5月2日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5例伤员至笔者单位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本组伤员均为重度烧伤伴有吸入性损伤。事故发生后4 h相关部门立即召集烧伤学专家2人、重症医学专家1人、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长1人组成国家医疗队行转运前救治,其中3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4例患者行焦痂切开减张术。转运前按照方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成立60年来,在前辈的引领下,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区域烧伤中心,在烧伤救治、营养支持、瘢痕防治、慢性创面规范诊治及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发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中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小儿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会有不同程度瘢痕增生。由于烧伤后的瘢痕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其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患儿家长对烧伤后瘢痕治疗和功能康复越来越重视。小儿烧伤后瘢痕治疗已成为烧伤、整形以及康复界同仁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小儿年龄、种族及烧伤后瘢痕增生部位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其与瘢痕增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瘢痕的治疗及功能康复方法,为制订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我从事外科、烧伤医学工作61年,是我国第1批从事烧伤专业的医师,参与救治烧伤患者万余例,曾至全国数十城市、地区会诊,抢救近百批次烧伤病例,为形成我国独特烧伤救治方案做出贡献。1985年,创建烧伤代谢营养实验室,在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进行烧伤代谢营养系列研究。提出新理论,即除创面外其他途径(内脏尤其是肠道)也可引发高代谢,即"肠源性高代谢"。如胃肠道功能尚存,早期喂养、肠道营养优于延迟喂养、静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