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香’杏不同密度早实丰产栽培试验

来源 :果农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lul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但传统栽培管理粗放,生产上普遍存在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利用本单位自主培育的大果、甜仁、早熟的杏新品种‘玫香’杏(图1)开展了早果丰产栽培试验示范。试验采用不同密度、不同修剪方式。高密度栽培、主干形修剪模式,达到了当年栽树,第2年见花,亩产300千克的效果。3~4年进入盛果期,第3年亩产1500千克,第4年亩产在2000千克以上,果实品质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早果丰产。现将几年来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李杏试验园进行。当地年平均气温14.3℃,7月最热,平均27.3℃;1月最冷,平均0.2℃;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pH值7.1,土壤有机质含量1.01%,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和排水沟渠设施。供试品种为‘玫香’杏,土壤为沙质壤土。2010年定植1年生速生苗,砧木为杏砧。采用开大沟、施基肥的标准化定植方式,进行常规的水、肥管理。
  1.2试验方法
  1.2.1栽植密度试验设置6个处理,株行距分别为(1)2米x2.5米,(2)2米×3米,(3)2米×4米,(4)2.5米×3.5米,(5)2.5米×4米,(6)3米×4米,(7)对照3米x5米。2013年12月在试验园内采取“z”形取样方式取点10处,记录树体高度、冠径、侧枝数量、侧枝花芽数量。2013年6月2——5日不同密度采取“z”形采样方式随机抽样10株,统计坐果数,并称果重计算单株产量和亩产量。
  1.2.2修剪方式
  2.2不同的修剪方式对玫香杏产量的影响
  3种不同的修剪方式试验表明: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采用主干形修剪方式亩产量和优质果率最高,采用开心形修剪方式每亩产量和优质果率最低,采用自由纺锤形修剪方式亩产量和优质果率居中(表2)。
  3结论与讨论
  3.1试验结果
  通过对‘玫香’杏不同栽植密度进行早期丰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株行距为2米×3米,亩产量最高(图2);‘玫香’杏不同修剪方式对比试试验本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1)自由纺锤形,(2)开心形,(3)主干形。2013年6月3日调查各处理产量及优质果率;2014年6月3日调查第4年单株产量和亩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植密度的降低,‘玫香’杏的树体高度、冠径、侧枝数量、侧枝花芽数量、单株产量随之增加。而随着栽植密度的降低,亩产量先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单位面积产量不再增加,密度过低则亩产量降低(表1)。
  3.2密度建议
  采用2米x3米的株行距建园,可以实现‘玫香’杏早期丰产,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玫香杏结果寿命长,为实现‘玫香’杏优质丰产的可持续性,建议6年后进行间伐处理,将株行距调整为3米×4米,以满足树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树体通风透光,确保‘玫香’杏的连年优质丰产稳产。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青年职工,是改革创新的主力先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加强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引导他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辨得清“颜色”、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是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大城市。当时,尽管中共中央对上海的工运很重视,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上海的工运还是很薄弱的。1924年5月,中共上海地委向正在召开的中央执委会会议递交了一份报告,提出“希望中央能在别处多调几个有经验的同志来”。在这种背景下,李立三被派往上海担任上海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李立三之所以被调来上海,和他成功地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有直接关系。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