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所属模块:必修模块:《必修二》;(3)所属章节:第3章第3节《重要的有机化合物》;(4)教学时间:2012年5月15日下午第二节邵武市公开课。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必修二》第3章第3节《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课时教学内容。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邵武一中高一学生;(2)学生已经对乙醇、乙酸、酯有所了解;(3)学生对饮用食品很感兴趣,愿意自己探究;(4)学生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糖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设计思路(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自主探究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究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加工和认知结构的建立;(2)协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制定探究方案,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就感;(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置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社会生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4)我把本节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①认识糖类的来源、组成、分类;②学习葡萄糖分子结构、化学性质;③了解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糖类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糖类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启发式与体验式相结合,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②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本质。③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4.主板书: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
一、糖类含义:
二、葡萄糖:
四、教学反思
1.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交流研讨等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例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糖类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4.本节课主要在教师的点拨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通过学生探究完成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学习,该教为导,变学为思,加深学生对糖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整节课都沉浸在活泼的讨论气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所属模块:必修模块:《必修二》;(3)所属章节:第3章第3节《重要的有机化合物》;(4)教学时间:2012年5月15日下午第二节邵武市公开课。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必修二》第3章第3节《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课时教学内容。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邵武一中高一学生;(2)学生已经对乙醇、乙酸、酯有所了解;(3)学生对饮用食品很感兴趣,愿意自己探究;(4)学生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糖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设计思路(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自主探究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究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加工和认知结构的建立;(2)协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制定探究方案,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就感;(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置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社会生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4)我把本节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①认识糖类的来源、组成、分类;②学习葡萄糖分子结构、化学性质;③了解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糖类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糖类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启发式与体验式相结合,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②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本质。③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4.主板书: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
一、糖类含义:
二、葡萄糖:
四、教学反思
1.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交流研讨等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例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糖类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4.本节课主要在教师的点拨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通过学生探究完成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学习,该教为导,变学为思,加深学生对糖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整节课都沉浸在活泼的讨论气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