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4课时(糖类)教学设计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gge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所属模块:必修模块:《必修二》;(3)所属章节:第3章第3节《重要的有机化合物》;(4)教学时间:2012年5月15日下午第二节邵武市公开课。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必修二》第3章第3节《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课时教学内容。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邵武一中高一学生;(2)学生已经对乙醇、乙酸、酯有所了解;(3)学生对饮用食品很感兴趣,愿意自己探究;(4)学生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糖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设计思路(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自主探究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究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加工和认知结构的建立;(2)协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制定探究方案,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就感;(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置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社会生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4)我把本节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①认识糖类的来源、组成、分类;②学习葡萄糖分子结构、化学性质;③了解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糖类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糖类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启发式与体验式相结合,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②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本质。③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4.主板书: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
  一、糖类含义:
  二、葡萄糖:
  四、教学反思
  1.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交流研讨等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例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糖类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4.本节课主要在教师的点拨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通过学生探究完成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学习,该教为导,变学为思,加深学生对糖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整节课都沉浸在活泼的讨论气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煤炭勘探与开发技术不断的提高,并向深海域和深地层中的煤炭资源进行挖掘,以保证煤炭资源在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供应。同时,我国还加大了煤质检测技术的实施,通过对煤炭质量的分析与测定,将煤分为不同的使用等级,并依据不同的质量认定投入到适合的工业建设中,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文章对现阶段的煤质检测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措施,同时列举了煤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
人类的科学发现,社会的进步,是在人类不断苦苦探索,探求规律,总结规律,把握应用规律中进步。而数学作为重要的育人工具,在培养学生发现、探求、应用规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它是经过对有限特殊的例子观察、猜想一般性的结论,再用这个结论去验证、证明,从而应用这个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地猜想归纳、综合总结,又从一般到特殊的应用演绎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能力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几个典型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汽车车身冲压件材料利用率的问题,分析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汽车车身冲压件材料利用率,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车身;冲压件;材料利用率  一、前言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进步,很多部位的零部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车身冲压件材料的利用率关乎汽车生产制造的品质和水平,因此,必须要针对汽车车身冲压件材料利用率进行分析。  二、
摘 要:技工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场所,由于技工院校自身在生源及教育侧重等方面的一系列特点,也使得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生不良习惯十分普遍,不仅会增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难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将可能造成十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我们就将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习惯养成方案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习惯;养成;方案
一、拉削加工工件尺寸形状和位置偏差及其对策  在拉削过程中,工件的形状由刀具形状保证,但刀具刀齿也会发生一些变形,工件尺寸形状和位置发生偏差,有以下三种情况:  1、拉削后工件尺寸不合格  由下加工材料性质的不同和工件形状的影响拉出的孔往往会出现扩大和收缩,通常拉削脆性材料时易扩大,拉削韧性材料、薄壁工件时易收缩。扩大和收缩的数值一般为0.0l~0.02,有时达0.02~0.04。拉刀没计中确定校
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实,就是我感觉自己内心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整体价值体系来教育孩子,这一段时间在断断续续对传统启蒙经典的接触过程中,一边反省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一边省思孩子成长的种种表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线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
摘 要: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
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Vollenhoven)是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内的一种重要害虫,为害杜鹃花科Ericaceae的多个栽培种类,严重影响植株的长势及观赏价值。本试验通过野外调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