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荚膜多糖B群脑膜炎球菌15型突变株H355M2的分离与鉴定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用紫外光及乙基甲烷磺酸酯(ethylmethane suitonate,EMS)处理后在抗B群脑膜炎球菌特异血清琼脂培养基上(antiserum agar,ASA)连续传代挑选菌落的方法获得一株无荚膜多糖B群脑膜炎球菌15型变异株H355M2。用琼脂扩散法检查母株H 355及其变异株H355M2的型抗原证明无明显差别。用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检查,证明突变株丧失了荚膜多糖,不能阻断其与WGA的反应而呈明显凝集。相反地母株与WGA无反应。SDS-PAGE显示母株与突变株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膜蛋白抗原。小鼠菌血症试验证明母株能引起小鼠菌血症,而突变株则否。正常人血清杀菌力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在30分钟之内全部被杀死,而母株则能生存。以上试验结果证明B群血清型15突变株H355M2确实丧失了荚膜多糖抗原,但保留了与母株完全相同的蛋白抗原成分。此突变株已被选用于制备B群脑膜炎15型的外膜蛋白菌苗。

其他文献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从安徽疫区家猫中检测到EHF抗体和特异性抗原,将7只EHF抗原阳性猫肺标本接种Vero E-6细胞,分离出3株病毒,对其中C8株进行系统鉴定,证实分离毒株为EHF病毒:(1)与已知EHF病毒抗血清产生特异性荧光,其感染性可被抗血清中和;(2)将感染的细胞培养物接种乳鼠,在乳鼠脑、肺组织中查到EHF抗原,再将此鼠肺悬液回接E-6细胞,获相同阳性结果,并排除了呼肠孤1、2、3型病
期刊
34例临床诊断为出血热病人的白细胞,经EHF25-1McAb FITC直接荧光染色,17例EHFV抗原阳性(50%),而健康人及其它病种32例全部阴性。EHFV抗原的阳性率与病程有关,而与病情无关。17例EHFV抗原阳性的病例中有14例血清中同时可以查到抗体。这方法的建立对出血热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期刊
本文用白纹伊蚊细胞C6/36株研究了乙脑病毒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观察到乙脑病毒感染C6/36细胞后CPE出现的时间与病毒稀释剂和维持液中有无蛋白成分有关,CPE(++)可作为判定乙脑病毒存在的一个可靠指标。C6/36细胞较其它培养系统(包括细胞培养、小白鼠和蚊子)更为敏感。将1980年由北京地区三带喙库蚊和猪分离的16株乙脑野毒株在C6/36细胞和3周龄小白鼠滴定,结果表明,在自然界不仅存在皮下致死
期刊
期刊
本试验介绍一种检测麻疹特异性IgM抗体的ELIS A间接法,并在临床诊断应用中与ELISA-IgG、NT、HI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4例临床拟诊麻疹患者的血清中ELISA-IgM阳性率为88%(21/24),ELISA-IgG、NT、HI检测双份血清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分别为71%(17/24)、83%(20/24)和63%(15/24)。作者认为,该法特异性、敏感性较好,操作简便,不需采双
期刊
减毒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Sabin株在0.1%(V/V) β-丙内酯,pH7.0~7.3,4℃的条件下灭活24小时,随后再于37℃灭活3小时。对于Ⅰ、Ⅱ、Ⅲ型病毒灭活后的D抗原回收率分别为88%,88%和60%。灭活后的三个型病毒对家兔都具有非常强的抗原性,用于免疫家兔获得了高滴度(1∶25,600~1∶204,800)的血清中和抗体。
期刊
期刊
本文报导C6/36白纹伊蚊细胞能被狂犬病病毒不同毒株感染,蚊细胞接种病毒4~8小时后,用HRP-SPA即可检出病毒抗原,24小时大部分细胞呈阳性,4~5天病毒量达高峰。利用C6/36细胞系与HRP-SPA结合,可以快速、准确地检出狂犬病毒。第一抗体为人、兔、狗、小鼠的抗狂犬病毒血清,HRP-SPA法均呈阳性,马血清与之不能结合,呈阴性。本法还可用于检测疫苗免疫后人血清的抗体滴度,其结果与小鼠中和抗
期刊
期刊
为研究Q热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的关系,建立了动物实验模型及用胶固素ELISA(K-ELISA)检测感染豚鼠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方法。豚鼠感染Q热立克次体后每周采血检查,用相当于热聚合豚鼠IgG (AGPG)的量表示CIC水平(μg/ml),证明感染豚鼠1~5周(观察期)血中出现CIC的阳性率分别达75%、86.4%、80%、66.7%及60%,而正常豚鼠血清仅有2.1%的阳性;其相当AGPG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