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a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在助力行动前,职业教育应明确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城乡关系调整背景下的重大决策,是在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中以完善城乡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的社会改造工程,需要职业教育着力推动技能型乡村建设以支撑乡村生态产业化。为此,职业教育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承担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创业人才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研发与应用绿色技术维护乡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开展返乡人员培训助新技术下乡为乡村赋能增效等关键任务。在行动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坚持尊重并依据乡村人才学情特点开展针对性培养培训,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整合技术技能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依托"互联网+田间学校"促进技术技能实践教学等行动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4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冬凌草甲素组和地塞米松(DEX)组,每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冬凌草甲素(10 mg·kg-1)或地塞米松(5 mg·kg-1)1 h后,鼻内滴注脂多糖(0.5 mg·kg-1)作用12 h诱导急性肺损伤,设为冬凌草甲素组和地塞米松组;模型组小鼠仅鼻内滴
应用自适应是软件工程和服务计算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应用通过感知自身和环境的变化, 动态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流程, 以便在环境与需求发生非确定性变化的情况下继续高效地达成服务目标.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传统的基于软件模型控制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动态和复杂的应用环境. 相比而言, 数据驱动的方法不依赖于数学模型和专家知识, 而是以概率和数理统计为基础, 通过应用服务运行的反馈
中国的“80后”“90后”“00后”“10后”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少年陆续走上社会历史舞台,形成青少年“四代同堂”的群像。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饥荒和特殊的政治动荡,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然而,这四代人也存在代际差异,“80后”青年在市场竞争影响下,经历了从突变到发展;“90后”青年在国际视野中,呈现出从自我到责任;“00后”青年在全面小康发展中,表现为从懵懂
基于现有文献,结合电子商务应用于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经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参与主体,阐述电商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研究焦点,探讨农村电商对乡村产业融合升级、乡村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消费市场下沉和农村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三大主体-研究焦点-作用过程-影响效应”的电商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整合研究框架,并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电商扶贫与促消费的关系,探究电
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物品的生产及流动——物流。现代物流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时代已经到来!也就是说今天已到了"物流聚产业"的时代。因此,遂宁应充分利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这一国家级经济发展政策红利,大力实施"物流聚产业"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为在遂宁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配送(分销)中心和制造中心赋能,将其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推动遂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氢进而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科学层面上它暗合了自然光合作用的理念;应用层面上它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既可以得到人类必需的含碳化学品,又可以实现碳中和.甲醇被认为是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最佳选择,可在动力、交通、化工等领域替代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也是良好的载氢分子,还可作为基础原料生产烯烃、芳烃等大宗化学品.美国南加州大学Olah教授和中国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驱策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对焦乡村社会发展、服务乡村经济建设,是新时期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应着重考虑的课题。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理论依据与现实动因的适配性较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农业复合人才的专业英语教学既需要从理论上深刻认知培养标准,也需要依附现实诉求挖掘具体教学环节的育人潜力,从而从根本上助推农业复合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玉林,广西的重要兵源地和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玉林人民有着勇于斗争敢于反抗保家卫国的光荣革命传统。1991年,国家开展双拥创城活动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军区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标准》为全区的创城工作指引了方向,有着良好的双拥创城基础和各项有利条件的玉林,双拥创城工作迅速铺展开来。
期刊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