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洼牦牛选育初探

来源 :草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shilei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牧区牧民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类群。麦洼牦牛是川西北牧区特有的一个地方牦牛类群,为当地牧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物资来源。近年来,麦洼牦牛因近亲交配、超载放牧及群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引起其品种退化、生产性能降低和出栏时间延长,因此,麦洼牦牛的选育迫在眉睫。四川省龙日种畜场有麦洼牦牛核心育种场,在场内采用开放式群体继代选育法,按照性能特征组建了3个麦洼牦牛家系,家系内严格选留优秀的种公牛和种母牛,利用冻精和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严格的选种选配,建立完善
其他文献
我国牦牛生活于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等省区的高寒牧区,能适应海拔3200~4800 m的海拔地区,具有耐寒、耐低氧、抗病力强、抗逆性强、食性广、合群性强、耐饥饿和耐粗放
为还原历史上的“随军茶”,本研究采用蒸汽杀青和锅炒杀青两种方式以及将两种方式进行组合的杀青方法,并通过控制功率和时间对胡枝子茶进行加工,对其加工后的产品进行感官评价,从而挑选出最优的杀青方式以优化胡枝子茶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当采用单一杀青方式时,锅炒杀青较蒸汽杀青好,且最佳的杀青条件为杀青功率800W,杀青时间2min,胡枝子茶气味清香,口味清淡嫩香。当进行复合杀青时,炒青(800W)1min后进行蒸汽杀青(1600W)2min为最优复合杀青方式,汤色清亮明绿,气味清香,滋味嫩香,口感极佳。
为选择出适合荩草扦插繁殖的插穗长度,设4cm、6cm和10cm插穗进行扦插繁殖,通过测定成活率、幼苗构件性状及生物量结构,分析插穗长度对荩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插穗长度与荩草生存、生长和生殖的关系。结果表明:插穗长度对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插穗长度为6cm时成活率最大,达86.00%;插穗长度为10cm时,成活率达49.33%;插穗长度为4cm时,成活率仅34.67%。插穗长度对荩草根、茎、叶等构件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插穗长度为6cm时,单株叶总数和单株总叶面积极显著
禾本科植物表皮蜡质是指覆盖在植株表皮上的一层疏水亲脂性化合物,蜡质微形态结构主要有片状和管状,化学组成主要有烷烃类、醛类、醇类、酸类、酯类、酮类、萜类及其他一些未知成分。蜡质结构和组成的功能,具体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及其机制机理尚不清晰。蜡质合成基因如何调控其合成的机理,以及合成后的具体转运机制尚不明确。植物通过调整蜡质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能够增强对干旱、高温/低温胁迫、高CO2浓度、高盐浓度以及高海拔环境条件等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但是针对禾本科植物表皮蜡质如何参与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机
绵羊FecB基因是BMPR-IB基因的A746G位置的突变,导致249位置处的谷氨酰胺转变为精氨酸,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效应。本文阐述了FecB基因的由来、定位、生理效应、国内绵羊群体的FecB基因的研究进展及FecB基因在国内的应用,以期促进我国绵羊多胎繁殖基因的导入,提高绵羊群体的繁殖能力。
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引进南江黄羊开展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结果表明,南江黄羊纯繁6月龄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7.5kg和21.48kg,周岁分别为38.49kg和29.16kg,产羔率为196.92%,断奶成活率为95.31%;杂交改良(黄♂×本♀)的“二元”组合,F 1代羊6月龄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5.64kg和20.19kg,周岁分别为37.45kg和28.21kg,产羔率和断奶成活率分别为195.08%和94.54%,比本地羊提高46.19个百分点和0.51个百分点;示范推广获得纯种羊和
为了获得较耐盐的草本地被植物,选择了6种常见的草坪和地被植物在种子萌发期进行培养皿复盐胁迫试验,盐胁迫梯度为0~0.6%,并测定植物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和根长。结果显示:盐胁迫下发芽率最高的是狗牙根,沙打旺和多年生黑麦草,最低的是高羊茅;地上部分生长最好的是狗牙根,最差的是高羊茅和紫云英;根部生长最好的是沙打旺,最差的是二月兰。通过对各单项指标的相对值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耐盐性综合排名为:狗牙根=沙打旺>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二月兰>紫云英。
通过对福海金塔斯山地草原类草地自然保护区资源及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保护区现状及制约和影响保护区建设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
通过对四川省甘孜州草原资源利用以及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细致分析,论述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草原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剖析了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平衡发展的有效对策,为甘孜州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以感病苦荬菜为试材,采用观察法和五点法首次调查四川省崇州地区苦荬菜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通过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其病原菌种类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苦荬菜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通常在叶片正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生长受阻;秋播苦荬菜在4月中旬开始发病,5~7月为发病盛期。该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没有分支,大小为98~120μm×10~13μm;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有明显的纤维体,大小为26~34μm×17~23μm;病原菌人工接种的发病症状与自然